第44章 山大黄胃火疗牙疼 (第2/2页)
解毒消痈:外用可治疗热毒疮疡、烧烫伤等。将山大黄研末,用醋或蜂蜜调成糊状,外敷患处,可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对于轻度烧烫伤,用山大黄粉适量,调麻油涂抹,能缓解疼痛,促进创面愈合。
治疗痢疾:对于湿热痢疾,里急后重,可与木香、黄连等配伍,如香连丸加大黄,能清热燥湿,行气止痛,缓解痢疾症状。山大黄用量根据病情一般为3 - 9克。
治疗水肿:在一些水肿实证中,可利用其泻下作用,使水湿之邪从大便而去。常与茯苓、泽泻、牵牛子等配伍,如舟车丸中的大黄,可协助利水消肿。山大黄用量需根据水肿程度和患者体质调整,一般为3 - 10克。
治疗跌打损伤:山大黄能活血化瘀,对于跌打损伤、瘀血肿痛,可将山大黄研末,用酒调敷患处,或与乳香、没药等配伍内服,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如复元活血汤中,山大黄与其他药物协同,治疗跌打损伤后的瘀血停滞。
治疗高脂血症:现代研究发现,山大黄有一定的降血脂作用。可单味制成片剂或与其他降血脂药物配伍使用。临床常用剂量为3 - 6克,可根据血脂情况调整,有助于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血脂代谢。
六、食疗配伍与禁忌
(一)食疗配伍
山大黄蜂蜜饮:山大黄3克,用开水冲泡,待水温稍凉后加入适量蜂蜜。有清热润肠的作用,适合便秘且伴有内热的人群。蜂蜜能缓和山大黄的苦寒之性,同时增强润肠功效。
山大黄绿豆粥:山大黄5克,绿豆50克,大米100克。先将绿豆浸泡,然后与大米一起煮粥,粥快熟时加入山大黄(用纱布包好),再煮10 - 15分钟,取出药包。可清热解暑、解毒通便,适用于夏季暑热烦渴、便秘者。
(二)禁忌
孕妇禁用:山大黄有较强的泻下和活血化瘀作用,可能会导致孕妇流产或早产,所以孕妇应绝对禁用。
月经期慎用:经期女性使用山大黄,可能会导致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月经紊乱情况,故应谨慎使用。
脾胃虚寒者禁用:山大黄苦寒,易伤脾胃阳气,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使用会加重脾胃虚寒症状,不宜使用。
体质虚弱者慎用:体质虚弱、气血不足之人,使用山大黄可能会进一步损伤正气,需在医生指导下谨慎使用。
七、炮制方法
生大黄: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或块,晾干。生大黄泻下作用峻烈,清热泻火、凉血解毒之力较强,多用于实证、热证。
酒大黄:取大黄片或块,用黄酒喷淋拌匀,稍闷润,待酒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炒干,色泽加深,取出晾凉。每100千克大黄,用黄酒10千克。酒大黄借助酒的升提之性,引药上行,可清上焦实热,如用于治疗目赤肿痛、牙龈肿痛等。
熟大黄:取大黄片或块,用黄酒拌匀,闷润至酒被吸尽,装入炖药罐内或适宜容器内,密闭,隔水炖至大黄内外均呈黑色时,取出,干燥。每100千克大黄,用黄酒30千克。熟大黄泻下作用缓和,减轻了大黄的苦寒之性,增强了活血化瘀作用,可用于瘀血症。
大黄炭:取大黄片或块,置炒制容器内,用武火加热,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焦褐色,喷淋清水少许,熄灭火星,取出晾干。大黄炭泻下作用极弱,有凉血化瘀止血作用,可用于血热出血症。
八、用途科学依据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山大黄主要含有蒽醌类化合物,如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等,这些成分是其发挥药用功效的主要物质基础。蒽醌类化合物能刺激肠道蠕动,促进排便,解释了其泻下通便的作用;具有抗菌、抗炎、抗氧化等作用,可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炎症反应,也为其清热泻火、解毒消痈等功效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对心血管系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能改善血液流变学,这与传统医学中用于治疗瘀血症相契合。此外,研究还发现其对血脂代谢有调节作用,为其治疗高脂血症提供了理论支持。
山大黄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材,以其独特的功效和作用在中医临床及食疗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在使用时必须严格遵循其使用方法、剂量及禁忌,确保安全有效地发挥其药用价值,让这一药用瑰宝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