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麦冬好对抽烟肺症等 (第2/2页)
(一)用法
1. 内服:麦冬可煎汤服用,一般用量为 6 - 12 克;也可入丸、散剂,或熬膏服用。在一些养生保健茶饮中,常将麦冬与其他食材或药材搭配,如麦冬与金银花、桔梗、甘草等配伍,制成清热利咽的茶饮,用于缓解咽喉肿痛、干咳等症状;与沙参、玉竹、石斛等配伍,可增强滋阴润燥之力,用于调理阴虚体质或热病后期的津液亏虚之症;与酸枣仁、柏子仁、远志等配伍,能养心安神,改善失眠多梦等情况。麦冬还可以与粳米煮粥食用,既能滋养脾胃,又可起到一定的滋阴润肺、清心安神的作用,适合于中老年人或体质虚弱者日常保健食用。
2. 外用:将麦冬适量研成粉末,用醋或蜂蜜调成糊状,外敷于皮肤瘙痒、肿痛等部位,可起到一定的清热解毒、滋阴润燥、消肿止痒的功效。例如,对于因皮肤干燥引起的瘙痒,用麦冬粉加蜂蜜外敷,能滋润皮肤,缓解瘙痒症状;对于一些轻微的热毒痈肿,初期红肿热痛不明显时,用麦冬粉加醋调敷,有助于消散痈肿,减轻炎症反应。
(二)注意事项
1. 麦冬性微寒,脾胃虚寒、泄泻者不宜大量或长期服用,以免加重脾胃虚寒的症状,导致腹痛、腹泻、食欲不振等不适加重。如需使用,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配伍一些温性药物,如干姜、吴茱萸等,以制约其寒性,同时发挥其滋阴功效。
2. 麦冬有一定的滋阴润燥作用,对于痰湿内盛、湿浊中阻的患者,如表现为胸闷脘痞、咳嗽痰多、舌苔厚腻等症状,应慎用麦冬。因为其滋阴之性可能会助湿生痰,使体内痰湿之邪更加胶着难化,不利于病情的恢复,此时应先祛湿化痰,待湿邪去除后,再根据病情考虑是否使用麦冬进行调理。
3. 在使用麦冬时,应注意与其他药物的配伍禁忌。麦冬不宜与鲤鱼、鲫鱼等同食,以免影响药效或产生不良反应。同时,在服用某些药物期间,如强心苷类药物,使用麦冬可能会影响药物的疗效或增加药物的不良反应,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谨慎使用,避免药物相互作用对身体造成损害。
四、十个用方治病举例
1. 麦门冬汤(《金匮要略》):麦冬 70 克,半夏 10 克,人参 6 克,甘草 6 克,粳米 5 克,大枣 4 枚。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主治虚热肺痿,咳嗽气喘,咽喉不利,咯痰不爽,或咳唾涎沫,口干咽燥,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虚数。方中重用麦冬滋养肺胃之阴,清降虚火,半夏下气化痰,人参、甘草、粳米、大枣补脾益胃,使中气健运,则津液自能上输于肺,以达到滋阴润肺、降逆下气的功效,为治疗肺胃阴虚、火逆上气之证的经典方剂。
2. 增液汤(《温病条辨》):玄参 30 克,麦冬 24 克,生地 24 克。水煎服,水八杯,煮取三杯,口干则与饮令尽。功用增液润燥,主治阳明温病,津亏便秘症,大便秘结,口渴,舌干红,脉细数或沉而无力。麦冬在此方中与玄参、生地相伍,助其滋阴增液,润肠通便之力,使热结液枯的肠腑得以濡润,大便得以通下,对于热病后期,津液亏损,肠道失润所致的便秘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体现了麦冬益胃生津、润肠通便的作用。
3. 生脉散(《医学启源》):人参 10 克,麦冬 15 克,五味子 6 克。水煎服,长流水煎,不拘时服。具有益气生津,敛阴止汗之功效,主治温热、暑热,耗气伤阴证,汗多神疲,体倦乏力,气短懒言,咽干口渴,舌干红少苔,脉虚数;亦治久咳伤肺,气阴两虚证,干咳少痰,短气自汗,口干舌燥,脉虚细。麦冬与人参、五味子相配,一补一清一敛,益气养阴,生津止渴,敛阴止汗,使气复津生,汗止阴存,气阴充于脉道,则脉象可复,对于气阴两虚的多种病症有显着的治疗作用,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属气阴不足者的治疗和调理。
4. 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沙参 9 克,麦冬 9 克,玉竹 6 克,生甘草 3 克,冬桑叶 4.5 克,生扁豆 4.5 克,花粉 4.5 克。水五杯,煮取二杯,日再服。轻清宣透,滋养肺胃阴津,主治燥伤肺胃阴分,津液亏损,咽干口渴,干咳痰少而黏,或发热,脉细数,舌红少苔者。方中麦冬与沙参、玉竹等滋阴润肺之品同用,滋养肺胃之阴,同时配伍桑叶、扁豆等清清之品,清宣燥热而不燥烈,共奏清养肺胃、生津润燥之效,对于秋燥之邪损伤肺胃阴津所导致的一系列症状有很好的缓解作用,是治疗燥证的常用方剂之一。
5. 一贯煎(《续名医类案》):北沙参 9 克,麦冬 9 克,当归 9 克,生地黄 18 克,枸杞子 9 克,川楝子 4.5 克。水煎服,每日一剂。滋阴疏肝,主治肝肾阴虚,肝气郁滞症,胸脘胁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弱或虚弦。麦冬在方中滋养肺胃之阴,与其他滋阴养血、疏肝理气之药配伍,使肝体得养,肝气条达,阴液充足,则诸症自除,对于慢性肝炎、慢性胃炎、肋间神经痛等属肝肾阴虚、肝郁气滞者有较好的疗效,体现了麦冬滋阴柔肝、益胃生津的作用,通过滋养肝胃之阴,达到调理全身气机和脏腑功能的目的。
6. 养胃汤(《证治准绳》):麦冬 30 克,甘草 10 克,白芍药 20 克,白术 15 克,茯苓 15 克,人参 10 克,黄芪 15 克,当归 10 克。上为粗末,每服 15 克,加生姜 5 片,大枣 2 枚,水煎服。功能健脾养胃,主治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胃脘疼痛,面色萎黄,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虚弱。麦冬在此方中,既助人参、黄芪、白术等补脾益气之药滋养脾胃之阴,又能防止诸药温燥太过而伤阴,使脾胃之气阴双补,对于脾胃虚弱,运化无力,同时又伴有胃阴不足之证有良好的调理作用,促进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恢复,增强体质,改善全身的营养状况和功能状态。
7. 清营汤(《温病条辨》):犀角(水牛角代)30 克,生地 15 克,玄参 9 克,竹叶心 3 克,麦冬 9 克,丹参 6 克,黄连 5 克,银花 9 克,连翘 6 克。水八杯,煮取三杯,日三服。清营解毒,透热养阴,主治热入营分证,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时有谵语,目常喜开或喜闭,口渴或不渴,斑疹隐隐,脉细数,舌绛而干。麦冬在方中与生地、玄参等配伍,清营热而滋营阴,使营热得清,阴液得复,配合银花、连翘等清热解毒之品,共奏清营透热、养阴生津之效,对于温热之邪内陷营分所出现的一系列症状有较好的治疗作用,是温病治疗中清营凉血法的代表方剂之一,体现了麦冬清心除烦、滋阴润燥的功效在热病治疗中的应用。
8. 百合固金汤(《慎斋遗书》):熟地 9 克,生地 9 克,归身 9 克,白芍 6 克,甘草 3 克,桔梗 6 克,玄参 6 克,贝母 6 克,麦冬 9 克,百合 12 克。水煎服,每日一剂。滋养肺肾,止咳化痰,主治肺肾阴虚,虚火上炎症,咳嗽气喘,痰中带血,咽喉燥痛,头晕目眩,午后潮热,舌红少苔,脉细数。麦冬与百合、生地、熟地等滋阴润肺、益肾填精之药配伍,滋养肺肾之阴,同时配伍贝母、桔梗等化痰止咳之品,标本兼治,使肺肾阴液充足,虚火得降,咳嗽气喘等症状得以缓解,对于肺结核、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等属肺肾阴虚者有较好的疗效,充分发挥了麦冬在滋阴润肺、清热止咳方面的作用,从根本上调理肺肾阴虚的病理状态,达到止咳化痰、平喘止血的治疗目的。
9. 玉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生山药 30 克,生黄芪 15 克,知母 18 克,生鸡内金 6 克,葛根 5 克,五味子 9 克,天花粉 9 克,麦冬 15 克。水煎服,每日一剂。益气滋阴,固肾止渴,主治消渴病,气阴两虚症,口渴引饮,小便频数量多,或小便浑浊,困倦气短,脉虚细无力。麦冬在方中与山药、黄芪、知母等配伍,既益气又滋阴,增强机体的气化功能和津液的生成与输布,同时配伍葛根、天花粉等清热生津之品,共奏益气滋阴、生津止渴之效,对于糖尿病属气阴两虚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可改善口渴多饮、尿频量多等症状,调节机体的代谢功能,体现了麦冬在治疗消渴病方面的独特作用,通过滋阴润燥、益气生津,从整体上调理机体的阴阳平衡和津液代谢,达到控制血糖和缓解症状的目的。
10. 天王补心丹(《校注妇人良方》):人参(去芦)、茯苓、玄参、丹参、桔梗、远志各 15 克,当归(酒浸)、五味、麦门冬(去心)、天门冬、柏子仁、酸枣仁(炒)各 30 克,生地黄 120 克。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用朱砂为衣,每服二三十丸,临卧,竹叶煎汤送下。滋阴清热,养血安神,主治阴虚血少,神志不安症,心悸怔忡,虚烦失眠,神疲健忘,或梦遗,手足心热,口舌生疮,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麦冬在方中与天冬、生地等滋阴清热之药配伍,滋养心肾之阴,清热除烦,同时配伍人参、当归、酸枣仁等养血安神之品,使阴血充足,心神得养,虚火得降,对于因阴血亏虚、虚火内扰所致的神志不安等症状有显着的治疗作用,是治疗失眠、心悸等心系疾病的经典方剂之一,体现了麦冬在养心安神、滋阴清热方面的重要功效,通过调节心肾的阴阳平衡和气血运行,达到宁心安神、改善睡眠和精神状态的目的。
五、用途
麦冬除了在传统中医临床治疗各种疾病方面有着广泛应用外,在现代生活中也有多种用途。在养生保健领域,麦冬常被用于制作各种滋补饮品和药膳。例如,麦冬可与枸杞、菊花等搭配制成茶饮,具有滋阴明目、润肺清肝的功效,适合长期用眼、熬夜或处于干燥环境中的人群饮用,有助于缓解眼睛疲劳、干涩,以及咽喉肿痛、干咳等症状,起到日常保健和预防疾病的作用。麦冬还可以与银耳、莲子、百合等食材一起炖煮成甜品,如麦冬银耳羹,既能滋阴润肺、养心安神,又美味可口,适合作为中老年人、女性和体质虚弱者的日常滋补品,增强体质,改善睡眠,美容养颜,延缓衰老。
在园林观赏方面,麦冬因其四季常绿、叶形优美、耐阴性强等特点,常被用作地被植物或花坛边缘的镶边植物,起到美化环境、增加绿化覆盖率的作用,同时其植株矮小,生长缓慢,不需要频繁修剪和养护,管理较为方便,为城市园林景观建设提供了一种优良的植物选择。
麦冬作为一种珍贵的中药材和具有多种用途的植物,其在医学、养生保健和园林等领域都展现出了独特的价值和魅力。然而,在使用麦冬进行药用或养生保健时,应充分了解其功效、用法、注意事项等相关知识,遵循中医理论和用药原则,合理应用,以充分发挥其作用,保障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