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上奏章 请立两宫皇太后 (第2/2页)
“次年改任翰林院修撰,参与撰写宣宗皇帝实录,书成后,晋升为经筵侍讲,成为五品官。”
“正统九年主考顺天府乡试,正统十二年主考应天府乡试,正统十三年迁礼部右侍郎。”
“去年,也就是正统十四年,王一宁上书反对太上皇御驾亲征,触怒权阉王振后被贬到湖南长沙。”
“在湖南之时,王一宁负责督办征剿叛乱苗民的军队粮饷。”
“山高路险,运道不通的困难条件下,王一宁措置有方,没有骚扰和影响百姓的生计,使得民不劳而饷足。”
“施政地方的时候,如无公务,王一宁还会给学子们讲经通义。”
“吏部对王一宁在湖南主政的评价很高,说他于民风为之大振,民立石碑以颂之。”
高谷之所以能够掌握王一宁如此多的信息,乃是因为高谷有一个同年在吏部任职。
而且高谷身为工部尚书和内阁次辅,他想查询王一宁的信息,也是十分简单。
“高阁老,你有什么可以直说,不必兜圈子。”
陈循更本就不关注王一宁的履历,他只关心王一宁是不是受朱祁钰指使上的这份奏章。
要是王一宁替朱祁钰办事,而陈循又否决了王一宁的奏章,那么陈循这个朱祁钰的亲信就是不称职。
“在下想说的是,王一宁和宫里某位公公的关系不浅。”
“宫里那位公公,还认了王一宁当老师。”
高谷说公公,就是司礼监掌印太监的王诚。
王诚是朱祁钰郕王旧邸的心腹太监,朱祁钰当皇帝后,立足未稳之际自然信任、重用身边旧人。
王诚掌管着司礼监,就是成为朱祁钰皇权的化身,甚至拥有决定内阁建议的权力。
太监一般都出身穷苦,大多没有读过书。
有心计的太监就会想方设法学习文化,以此作为自己的晋身之资。
就是因为这种情况,王诚专门备下厚礼,请王一宁教他学业。
“在下可是听人说,宫里那位公公曾经对人说过,他和王一宁一见如故,亦师亦友。”
“而且宫里那位公公还说过,一笔写不出两个“王”字。”
高谷不想直接说出王诚的名字。
不过他这样一说,也是让陈循得以缩小范围。
“一笔写不出两个“王”字?”
陈循积极思考。
“司礼监那位?”
很快,陈循就锁定了人选。
因为司礼监现在的大太监就两人,一个王诚,一个舒良。
“正是。”
高谷见到铺垫已经差不多,所以就不再遮遮掩掩了。
“王一宁可是教授王诚的老师,有了他们之间的这么一层关系在里面,很难不让人浮想联翩。”
高谷停下来的时候,眼睛望向了皇城方向。
“所以高阁老以为,咱们内阁该在这份奏章上面落下什么样的建议?”
陈循虽然心里面已经有了注意,可他还是征求起了高谷的意见。
因为高谷既然拿着王一宁的这份奏章前来找到陈循,那么高谷就一定是有什么话要说。
“陈公,还有一份奏章呢!”
高谷没有回答,而是转移了话题。
“这一份奏章,是都察院巡视地方的御史送来内阁的。”
高谷一边说,一边又掏出一份奏章放到了陈循的前面。
“都察院于御史弹劾这个名叫李宏的,说他和地方官员相互勾结,横行乡里,鱼肉百姓,引得民怨沸腾。”
趁着陈循查看奏章的时候,高谷讲起了奏章里面的内容。
如果没有王一宁请求给吴贤妃上太后尊号的奏章在前,都察院这份弹劾李宏的奏章根本不会被高谷重视。
“都察院既然弹劾,那么就让三法司派人去核实就好了。”
“一旦做实官员有不法之事,该贬官的贬官,该投入大牢的投入大牢。”
陈循还不知道李宏的底细。
“而且这事你该和旁边那位说,而不是来找老夫。”
陈循为了配合自己语气,特意用手指了指旁边的房间。
旁边就是内阁第三号人物王文的办公房间,王文不但是内阁大学士,还是都察院长官的左都御史。
而且王文虽然在权势上不及陈循和高谷,可是论和朱祁钰的亲近程度,陈循和高谷是比不过王文的。
“都察院既然已经认定李宏作奸犯科,他们完全可以自己酌情处理,他们犯不着专门把奏章送到内阁。”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个陈宏不简单,他在朝廷里面有靠山!”
高谷刻意压低了声音,他这是明显不想让隔壁的王文听见。
“不管是谁,只要作恶,就要伏法。”
“什么人有那么大的势力,能让高阁老忌惮?”
陈循还没有反应过来。
“慈宁宫总管太监,李永昌!”
高谷憋不住了。
只不过高谷不清楚的是,平日人精一样的陈循,到底是真不知道,还是在装糊涂?
“当真?”
陈循坐不住了。
李永昌的背后,就是孙太后。
之前王一宁请求给朱祁钰生母的吴贤妃上太后尊号,接着都察院御史又上书弹劾李永昌。
作为官场老油条的陈循,瞬间就看出了其中的不同寻常。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只能说这两份奏章,都牵扯到了慈宁宫,都牵扯到了孙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