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屯田 (第2/2页)
孙权占据江南,有广大的沿江平原,这也是东吴的主要人口聚居区,虽然当时长江流域的生产力不如黄河流域,但是这里的农业基础好,人口较多,东吴国力也是仅次于蜀汉。
刘备占据益州后不久,曹操大军进攻汉中,刘备不惜发动全蜀之力战胜了曹操拿下了汉中,但刘备此时也是有伤元气,得到的汉中人口已经被曹操迁到关中,关羽丢失荆州后,刘备彻底失去了从荆州北上攻向许昌的战略点。
蜀汉经过夷陵大败人才断层,诸葛亮辅政初期,蜀汉可谓是内外交困,经过了数年的恢复,诸葛亮亲自征讨南中,稳定蜀汉后方,还收编了南中的士卒组成无当飞军,整个大汉天下,曹魏占据十分之七,东吴十分之二,而蜀汉不过十分之一。
眼下的刘备基本与东吴持平,曹魏占据十分之六,刘备孙权各占十分之二,如果根据关羽的计划,逐渐屯兵益州的刘璋和交州,那么算上凉州,刘备基本占了天下的十分之四和同样占据十分之四的曹魏基本持平,但人口兵力却是依旧不及。
考虑到这里,关羽不得不考虑如何快速恢复民生,恢复生产力,南阳与襄阳不同,襄阳可以大规模的开耕土地,因为襄阳在整个曹操南下的大战中人口损失并没有多大,反而诸多南阳百姓和关中流民因为战火而逃入了襄阳。
关羽与马良在襄阳给流民免费发放土地,同时打击蔡氏等原有豪门大族,农忙时派出军队参与到大生产运动,使得民生逐渐恢复,反观南阳地处豫州交界处,将来作为主战场,一旦开战,百姓又将陷入战火之中。
关羽苦思良久,最终决定在宛城之南,寻找平原且适合大规模种植粮食的地方,然后划分出几个区域作为主要的粮食生产区,有宛城作为阻挡曹军南下的屏障,在南阳以南至西,沿着丹水、汉水,隔着上庸三城,一路顺水而下,将南乡、筑阳、邓县、樊城连成一片,依靠丹水、汉水,此时这些县邑人口总数经过流失,土地还远远没有充分利用起来。
战乱时期百姓因为苛捐杂税,加上兵祸天灾,负担过重则会丧失土地,而那些地方士族往往占据过多的田地,一年的收成就可以保证五年的供给,在灾祸发生之时继续购买田地,逐渐越来越来多的流民成了大户门下的佃户,一年劳作就为了吃个饱饭,而地方大户占据的土地也会越来越多。
如同荆州的蔡氏一般,通过与黄、蒯等大族的互相联姻,把控着荆州的一切,刘表单骑入荆州说到底也是同蔡氏达成了政治联姻,才能稳坐荆州十余年时间。
关羽首先亲自找来了南阳的地图,径直的在南阳到樊城的多个位置直接圈出,关羽又亲自实地考察,与南乡等多个地方的县令交谈,最终选出了十个连片的区域,这些区域大都是连片的平原地带,接近水源、土质优越。
十分适合种植农作物,关羽制定了每个区域以田亩开耕面积不低于五十万亩的标准,这些区域以军屯的方式为主,但士兵只负责参与开耕土地已经参与种植,而日常等劳作则是招募流民与百姓管理,管理的范围以十亩一人的标准,军屯一律免除赋税,粮食收成则以军队占三成、管理的百姓占五成,参与军屯的士兵占两成,士兵的两成最终折现为五铢钱发放。
关羽很快展开行动,除开军屯之外,关羽同时下令各地鼓励耕种,给予百姓田地等多种办法,有时候能压榨一下地方大户也是有必要的,关羽清查南阳各地世家大族占据的田亩数量,根据田亩数量具体实施征收数量,对于谎报瞒报的一律抄家问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