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五章 徐渭(三) (第1/2页)
微看书 www.vkss.cc,最快更新大明:开局设立大明诸帝排行榜!
第114章 徐渭(三)
回答这个问题恐怕连明史都不大用翻,嘉靖一朝最有资格享有奸臣名号的除了严嵩,还能有谁。
徐渭当然有理由恨严嵩。嘉靖三十六年,因为多次参奏严嵩和他的儿子严世蕃,徐渭的同乡挚友沈炼就遭到严氏父子谋害。国事维艰且奸臣当道,气愤之下他写出这部剧来大骂严党完全可以理解。
也许天下人都在骂严嵩,他徐渭也可以。
也许天下人都在骂严党,但是偏偏他徐渭不可以。
原因很复杂。
这里要先提一个名字,浙直总督胡宗宪。
胡宗宪是第一个,可能也是唯一一个,真正赏识徐渭、尊重徐渭的人。
徐渭的出身是很鄙贱的。他是庶出,而且是嫡母苗氏婢女之子,上头有两个年长他二十多岁的哥哥,挥霍无度。他出生没几个月,父亲便撒手人寰。在他十岁多的时候,生母就被赶出家门。尽管苗氏待这个小儿子还算不薄,然而徐渭始终是在一种不愉悦的氛围中长大的。做了秀才之后,他便屡试不中,无以维持生计,只好入赘到别人家中当女婿,孰知没几年妻子便得了肺疾病死。又时值嘉靖年间,倭寇之乱横行。
科场失利、寄人篱下、时局动荡,徐渭就在这样一种情况下糊里糊涂度过了他的青春。直到三十五岁,成为胡宗宪的幕僚才稍稍安定。
胡宗宪雄才大略,尤善用人,他的门下是不收吃白饭的闲人的。
朱橚说过,绍兴是专出师爷的地方。徐渭在胡的身边一度贵为智囊之首,确有过人之处。他的文墨有通天之才,一篇代颂祥瑞的《进白鹿表》深得嘉靖欢心,竟获御笔亲批。这一篇马屁文章实有力挽狂澜的效用,在当时暗流涌动的朝局下,保住了胡宗宪岌岌可危的地位。更重要的是,与那些夸夸其谈的文人不同,徐渭深谙兵道,有真正纵横千军万马的谋略。在沿海倭患肆虐的十年间,他屡献奇计,多次帮助胡宗宪战胜倭寇、擒获倭首,立下汗马功劳。不管派什么用场,徐渭的作用不是一般的门客可以相比的。
当然,胡宗宪对他的恩惠也算是天高地厚了。在胡的帐下,除幕酬以外,徐渭的一切开销,包括喝酒吃饭不计花费都有总督大人买账;胡知道他一个穷书生没钱,后来还赏给他一大笔银子买宅续弦;徐渭为人狂傲,不遵俗礼,常常喝醉了酒去参会讨论军情,见官不跪,胡宗宪也从未计较过;最惊人的是,胡宗宪知道徐渭最大的遗憾是考了七次科举还没有一个正式的功名,为此有一回他专门跑去召集当年乡试的一众考官,挨个打招呼。权倾东南的总督大人亲自出面,这几乎就是要明着保送徐渭科甲登榜了。然而,什么叫造化弄人?有一位考官因故没见到胡宗宪,徐渭的卷子恰恰落在他手里,结果他还是落第了。大概这就是天数。
无论如何,徐渭与胡宗宪相交多年、惺惺相惜。他们的关系也并非一般的知遇之恩可以形容。
照道理来说,像徐渭这样的角色,在总督身边说的话、写的文章都有一定的影响力。凭借一腔热血,徐渭写出《狂鼓史》这样酣畅淋漓的剧本来抨击弊政和奸臣,为朋友伸张正义,应该得到身边许多文人,至少是清流的赞许。
有是有,但是大家只欣赏其词设文采、嬉笑怒骂,到此为止,绝口不做任何发挥,尽管他写的什么所有人心知肚明。
原因说出来很尴尬,因为胡宗宪就是严党。
胡是严嵩最器重的弟子,受其门人一路关照举荐,直至提拔到总督任上,在世人眼中那是最铁杆儿的严党。据说他也是一路敛财贿上、妻妾成群,可谓名实相符。计较起来,就连徐渭自己身为幕僚和秘书,也帮胡宗宪写过很多拍严嵩马屁的文章,甚至是寿词。那他算不算严党呢?
挚友尸骨未寒,痛骂绕梁尤在,自比为祢衡的徐渭怎么转个身又甘为严党鞍前马后呢?
当时很多人是无法理解这一点的。
这些人是没办法理解,因为他们太讲政治了:要么你是清流忠臣,要么你是严党奸臣。要么,骑在墙上,你就是个投机分子。
......
唉,徐渭啥都不是,他不讲政治,他就是个纯粹的文人。
骂严嵩,是他为天下诤骨鸣不平,叫做黑白分明;帮胡宗宪写字打仗,那是他做人的操守,叫做知恩图报;骂严嵩而不骂胡宗宪,这种看似奇异的是非观,却更在操守二字之上,叫做家国天下。
前面两层都好办,最难的,是最后这四个字。
因为它完全没有私心。
后人谈起明朝抗倭的民族英雄,头一个想到的不是胡宗宪,而是他手下一个名气远超过他,以至于近乎被神化了的将领,戚继光。戚氏杀敌的功劳自然无可争议,但是他在官场上的作为在朱橚看来和胡宗宪并无两样。他给张居正送钱、送美女、送春药,恐怕也不是正人君子所为,但是这个乌烟瘴气的官场又哪里有“正人君子”呢?无非是他碰巧走对了历史的路子,张居正再有争议,也落下了一个忠臣的名声。
华国人总喜欢给别人下结论,对历史人物盖棺定论,尤其爱用忠奸二字。其实,这“忠”与“奸”两个字却是一切传记、历史和演义里最糊涂的评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