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微看书 > 万物阴阳大道论 > 四十七章 饭要一口一口吃,道要一点一点悟

四十七章 饭要一口一口吃,道要一点一点悟 (第2/2页)

慈禧太后

她,一个身处晚清时期的女人,竟然牢牢地掌控着整个国家的实权。然而,令人痛心疾首的是,她将自己个人的奢靡享受以及狭隘的私利看得比国家的根本利益还要重要得多!

为了能够满足她那极度奢华的生日庆典需求,她居然毫不顾忌地挪用本应用于加强海军建设的巨额军费。这一荒唐之举直接导致了北洋水师的军备更新速度变得异常缓慢,装备老化、技术落后等问题日益严重。当甲午战争的战鼓敲响时,这支曾经威震东亚的舰队已然失去了往日的雄风,最终在与日本联合舰队的激烈交锋中遭遇惨败。

与此同时,面对西方列强如饿狼般汹涌而来的侵略行径,以及国内民众对于变革图强的强烈呼声,这位手握重权的女子依旧顽固地坚守着陈旧腐朽的封建统治思想。她对那些倡导变法维新、试图推动中国走向现代化道路的进步人士采取残酷打压的手段,使得刚刚兴起的维新思潮被扼杀在了摇篮之中。正是由于她这种闭目塞听、因循守旧的态度,极大地阻碍了中国迈向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而在那场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期间,她更是展现出了其政治手腕的复杂性和多变性。起初,她企图借助义和团民众那满腔的爱国热情来抵御列强的入侵;可没过多久,当局势逐渐失控之时,她又毫不犹豫地选择向列强屈膝求和。如此朝三暮四的行为不仅让义和团运动遭受重创,更引发了八国联军气势汹汹地侵入中国领土,给中华民族带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深重灾难,使中国深陷于更为严峻的民族危机之中无法自拔。

李鸿章

作为晚清的重要官员和外交家,他在当时的清政府中拥有很高的地位和权力,也有一定的见识和能力。

但在外交上,他代表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使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他虽有推行洋务运动等举措,但由于封建制度的局限性和自身的阶级局限性,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命运。

袁世凯

他在清末民初时期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和政治影响力,是当时中国最有权势的人物之一。

辛亥革命后,他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但他却试图复辟帝制,自己称帝,遭到了全国人民的反对,引发护国运动,最终众叛亲离,皇帝梦只持续了83天就破灭,自己也在绝望中死去。

汪精卫

早年参加革命,曾是孙中山的重要助手之一,在国民党内也有很高的地位和影响力。

抗日战争期间,他公开叛国投敌,在南京建立伪政府,成为头号大汉奸,为日本侵略者效力,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让自己身败名裂。

(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贪心不足蛇吞象”,此语如警钟长鸣,道破人性的贪婪与虚妄。生活中诸多不必要的麻烦,皆源于内心不懂得满足,任由欲望肆意蔓延生长。人一旦被过度的欲望驱使,便如同陷入泥沼,越挣扎陷得越深,最终被无尽的烦恼所淹没。

当自己犯下过错时,更应清醒地认识到,此刻执着于那些尚未得到的、虚幻的欲望,无疑是错上加错。回首往昔,多少人在功名利禄面前丧失心智,盲目追逐财富、权势与声名,却忽视了内心真正的需求与安宁。因贪心而妄图吞下远超自身能力范围的“大象”,结果往往是被贪婪反噬,落得身败名裂、一无所有的下场。

我们应学会克制欲望,在物欲横流的世界中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和知足的心。珍视眼前的点滴幸福与拥有,从已有的事物中汲取满足与快乐,而非总是将目光投向遥不可及的远方。当犯错后,及时反思并修正自己的行为与心态,放下不切实际的贪念,如此方能在人生的道路上稳步前行,避免陷入因贪婪而引发的重重困境,收获真正的平和与满足。

(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

在《道德经》中,老子不止一次地向我们敲响了知足的警钟,劝诫着莫要陷入贪心的泥沼。

老子言辞恳切,再三叮嘱,其用意深刻而明了:贪心,宛如那隐匿在暗处的祸根,一旦滋生,便会在悄无声息中为我们招来无尽的灾祸,惹上诸多不必要的麻烦。尘世之间,多少人因贪求名利,在名利场上争得头破血流,最终却迷失了自我,陷入了万劫不复之境;又有多少人因贪恋财富,不择手段地去攫取,却不知在这追逐的过程中,已失去了内心的安宁与本真的快乐。故而,唯有懂得知足,方能为自己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抵御外界的诱惑与祸端。

知足,乃是修身养性、体悟“道”之真谛的根基所在。当我们学会知足,便如同在喧嚣的尘世中觅得了一方宁静的净土,心中的烦恼与杂念会随之渐渐消散。不再为那功名利禄而焦虑奔波,不再为那物欲的沟壑难以填平而黯然神伤。如此,方能以一颗澄澈空灵之心,去聆听“道”的轻声细语,去感悟那深邃而玄奥的天地至理。在知足的心境下,我们方能体会到一粥一饭的甘甜,领悟到平凡生活中的点滴幸福;方能在自然的怀抱中,观日月星辰之变幻,察山川草木之枯荣,从而洞察“道”的无处不在与生生不息。这是一种超脱于物质之上的精神境界,是一种回归本真、顺应自然的智慧抉择,让我们在知足中寻得心灵的栖息之所,在对“道”的体悟中迈向人生的圆满之境。

说个典故故事吧。

以下是一些体现“知足常乐、明哲保身”的文武大臣的历史故事:

王翦

王翦乃是秦朝赫赫有名的军事大家,其才能卓越,智谋过人,在秦始皇横扫六合、一统天下的征程之中,可谓立下了汗马功劳。尤其是在攻伐楚国一役中,王翦更是展现出了非凡的战略眼光和决断力。

当秦始皇决意攻打楚国之时,曾询问王翦所需之兵力几何。王翦毫不犹豫地答道:“非六十万不可!”此语一出,秦始皇不禁面露迟疑之色。要知道,六十万大军几近秦国举国之力,若将如此庞大的军力尽皆交付一人之手,一旦有变,后果不堪设想。恰在此时,另一位将领李信挺身而出,豪言仅需二十万兵马便可一举荡平楚国。秦始皇闻听此言,心中稍安,遂决定派遣李信挂帅出征。

然而,战事的发展却大大出乎秦始皇的意料。李信率领的秦军在与楚军交锋之后,竟然遭遇惨败,损兵折将,狼狈而归。面对此番失利,秦始皇懊悔不已,只得再次起用王翦,并依其所请,调拨六十万精锐之师交由其统领。

王翦深知伴君如伴虎,秦始皇生性多疑,对于手握重兵的将帅更是心存戒备。因此,在出征途中,王翦屡屡上书秦始皇,恳请赐予田宅园林等赏赐之物。此举在外人看来,或许会觉得王翦贪得无厌,但实际上,这正是他用以自保的高明策略。通过不断地索求封赏,王翦向秦始皇表明自己并无丝毫政治野心,所图者不过是些金银财宝、良田美宅罢了。如此一来,秦始皇对他的猜忌之心渐消,从而能够安心地将军国大事交托于他。

果不其然,王翦凭借着自己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以及麾下六十万雄师,一路势如破竹,连战连捷。最终,楚国在秦军强大的攻势之下土崩瓦解,王翦成功完成了灭楚大业。而他本人也因深谙处世之道,得以功成身退,安享晚年,为后人留下一段传奇佳话。

郭子仪

郭子仪,这位唐朝历史长河中的璀璨将星,其光芒穿越时空,至今仍令人瞩目敬仰。他的一生,横跨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个朝代,犹如一座不朽的丰碑,见证着大唐的兴衰荣辱。

在那烽火连天、硝烟弥漫的岁月里,郭子仪率领着英勇无畏的唐军,冲锋陷阵于平叛安史之乱及其他诸多战役之中。他智勇双全,用兵如神,屡屡克敌制胜,立下赫赫战功。每一场激战,都是他智慧与勇气的华丽展现;每一次胜利,都仿佛是他为摇摇欲坠的大唐撑起的一片蓝天。

然而,郭子仪的伟大之处,并不仅仅在于他的军事才能和卓越功绩。更令人钦佩的是,尽管他功勋卓着,却始终保持着一颗知足常乐的心,深谙明哲保身之道。面对朝廷给予的高官厚禄,他欣然接纳,心怀感恩,但绝不因此而骄横跋扈,目中无人。相反,他谦逊待人,温和有礼,宛如春日暖阳般温暖人心。

郭子仪的王府,大门永远敞开,无论贫富贵贱,任何人皆可自由出入。此举不仅彰显出他坦荡无私的胸怀,更是向世人宣告:他郭子仪心中毫无隐秘之事,光明磊落,问心无愧。如此一来,皇帝自然对他信任有加,无需担忧其拥兵自重或心存异志。

曾几何时,郭子仪遭遇了一件令常人难以忍受的惨事——他家祖坟竟遭人恶意挖掘!一时间,众说纷纭,人们纷纷猜测幕后黑手乃是朝中奸臣鱼朝恩。按常理而言,此等奇耻大辱岂能善罢甘休?然郭子仪却出人意料地选择了隐忍。他入宫面圣之时,声泪俱下地哭诉道:“微臣领军征战多年,麾下士卒众多,或许其中有人曾不慎掘了他人祖坟。如今自家祖坟遭此劫难,想必是上天降下的报应啊!”这番言辞,既巧妙地避开了与朝中势力的正面冲突,又充分展示了他宽广豁达的胸襟和知足知止的处世哲学。

正是凭着这份难得的清醒与睿智,郭子仪得以在波谲云诡的政治旋涡中安然无恙,成功保全了自身以及家族的平安与荣耀。他的故事,成为千古传颂的佳话,激励着后人为国为民,勇往直前,同时也告诫后人在功成名就之际,切勿忘乎所以,需时刻秉持一颗谦卑感恩的心。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