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不孝顺父母的人,干啥都白搭 (第1/2页)
微看书 www.vkss.cc,最快更新万物阴阳大道论!
《道德经》第五十二章
原文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
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译文
天地万物都有一个起始,这个起始可以作为天地万物的根源。既然知道了根源,就能认识万物;既然认识了万物,又坚守着万物的根源,那么终身都不会有危险。堵塞嗜欲的孔穴,关闭欲念的门径,终身都不会有烦扰之事。如果打开嗜欲的孔穴,就会增添纷杂的事件,终身都不可救治。能够察见到细微的,叫做“明”;能够持守柔弱的,叫做“强”。运用其光芒,返照内在的明,不会给自己带来灾难,这就叫做遵循常道。
解析
追本溯源与坚守根本:老子强调天下万物皆有起始根源,即“道”,人们应认识到“道”是万物之母,既要通过对“道”的领悟来认识万物,又要在认识万物后坚守“道”,不被纷繁的表象所迷惑,如此才能终身无危险,体现了对事物本质和根源的重视,以及坚守根本的重要性。
克制欲望:“塞其兑,闭其门”是指堵塞欲望的孔窍,关闭欲望的门径,这样可以避免被过多的欲望所累,保持内心的宁静和自在;而“开其兑,济其事”则会导致终身不可救治,警示人们要警惕欲望的膨胀,不要让欲望主宰自己的生活。
注重细微与守柔逞强:“见小曰明”提醒人们要善于观察细微之处,从细节中发现问题和机会,培养敏锐的洞察力;“守柔曰强”则体现了老子“柔弱胜刚强”的思想,倡导人们不要一味逞强好胜,而是要懂得守柔,以柔克刚,这种柔弱并非软弱无力,而是一种内在的坚韧和智慧。
智慧运用:“用其光,复归其明”意味着人们要运用智慧之光,去观察和理解世界,但同时也要将目光收回,返照内在的明,即通过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来反思和提升自己的内在修养,遵循常道,避免给自己带来灾殃。
这一章的〔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和第一章的〔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具体什么意思呢?我给大家摆活摆活,希望各位陛下指点指点。
第一句:
(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
什么意思呢?
意思是天地万物都有一个起始,这个起始可以看作是天地万物的根源。
有人说‘始’就是道的开始,‘母’就是道的根源。
我感觉这样解释有点不咋对,老子一开始第一章就说到这一点了,不可能,再重复一遍,老子又不糊涂。这里肯定还有别的隐喻。
具体隐喻着什么,咱们从第二句就能解析出来。第一句先不解释。看第二句:( 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 )
简单的解释就是,既然知道她的孩子,再去守护他的母亲,别等她老去了,才知道后悔。要做到母亲所说的要求,不要走远,也不要干别的。总结起来就是对自己的母亲要孝顺。不是有这么句老话嘛‘父母在不远游’。确实以前无论是科举高中,还是在朝为官,父母过世都要回家守孝。
那老子要表达的什么意思呢?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漫长进程来看,无论是早期的母系社会,还是后来逐渐形成的阶级制度社会,有一个事实始终贯穿其中且无可辩驳:母亲的教诲与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深远。
在母系社会,女性居于主导地位,母亲不仅承担着繁衍后代的重任,更是孩子成长路上的第一任导师。她们将生存技能、部落文化等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子女。而在阶级制度确立后,母亲的影响力并未削弱。名门望族的母亲注重培养孩子的礼仪修养,市井人家的母亲则用质朴的言行教导孩子为人处世的道理。
人们常说,从一个母亲的言行举止就能看出其孩子的作风。因为母亲的善良、坚韧、勤奋等品质,往往会在孩子身上留下深深的烙印,成为他们一生为人处世的准则 。
比如
孟母三迁
孟子小时候,家住坟地附近,他就学着做哭丧游戏。孟母认为这环境不适合儿子,便迁居到集市旁,孟子又学做买卖吆喝。孟母觉得此处也不佳,最后迁居到学宫旁边,孟子开始模仿读书人的样子,孟母才满意定居下来。
孟母断机
孟子稍长,有次逃学回家,正在织布的孟母看见后,用剪刀剪断织布机上的布,说:“你荒废学业,就像我剪断这织布机上的布。”孟子害怕,从此每天勤学苦读,后来成为仅次于孔子的圣人。
湛氏截发筵宾、封坛退鲊
东晋名将陶侃的母亲湛氏,早年丧夫,靠纺纱织麻维持生计。陶侃的好友范逵借宿陶家,湛氏揭去自己床铺上的稻草席剁碎喂马,又剪下长发卖给邻居换钱购买酒菜。后来范逵举荐陶侃踏入仕途。陶侃做官后派人送一坛鱼鲊给母亲,湛氏封好坛子让使者带回,并附信说:“你做了官,送给我的东西,不是用你的俸禄购买的,这不但使我得不到好处,反而增加了我的忧虑。”陶侃决心做一个清廉的人。
寇母遗画教子
北宋着名宰相寇准早年家贫,母亲常一边织布一边教他读书。寇母病逝后,寇准生活越来越奢侈,过五十岁大寿时大摆宴席。家里的女佣刘婆想起寇母的遗言,把寇准叫入内室,拿出一幅画,画上是寇母当年织布教寇准读书的情景,画上还有寇母的题字:“勤能补拙,俭以养廉”。寇准看后非常惭愧,从此注意节俭。
岳母刺字
在那个风云变幻、战乱频繁的时代,岳飞诞生于一个普通却充满正义与爱国情怀的家庭之中。他的母亲姚太夫人,虽是一介女流,但心怀天下,深明大义。
当国家面临外敌入侵、山河破碎之际,姚太夫人毅然决定鼓励自己的儿子岳飞投身军旅,抗击金兵,保家卫国。她深知此去路途艰险,生死未卜,但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尊严,她毫不犹豫地将儿子送上战场。
临行前,姚太夫人亲自为岳飞准备行囊,眼中满含着不舍与期望。她轻轻地抚摸着岳飞宽厚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道:“儿啊,如今国难当头,你身为男子汉大丈夫,应当挺身而出,为国效力。记住,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与挫折,都要坚守信念,奋勇杀敌!”岳飞重重地点了点头,眼神坚定而决绝。
随后,姚太夫人取来一根银针和墨汁,在岳飞赤裸的后背上,一笔一划地刺下了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精忠报国”。每一针下去,都仿佛深深地扎进了岳飞的灵魂深处;每一滴墨汁渗透,都凝聚着母亲对儿子的殷切期许和无尽深情。
岳飞忍着刺痛,咬紧牙关,任由母亲在他背上刻下这永恒的誓言。待刺字完成,他转过身来,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向母亲磕了三个响头,郑重地说道:“母亲大人放心,孩儿定不辱使命,以生命扞卫国土,用热血书写忠诚!”
就这样,岳飞背负着母亲的嘱托和“精忠报国”的信念,踏上了漫长而艰苦的抗金之路。在战场上,他身先士卒,冲锋陷阵,率领着岳家军屡次击败金兵,收复失地。无论是严寒酷暑,还是枪林弹雨,他从未有过丝毫退缩之意。
岳飞的英勇事迹传遍了大江南北,人们纷纷传颂他的威名,称赞他为当之无愧的抗金英雄。然而,他始终铭记着母亲的教诲,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懈怠。因为他知道,那背后的四个字不仅是一种荣耀,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很多故事和典故,都能说明父母的言行对孩子未来影响的重要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