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微看书 > 大明外传之携现代智统乱世天 > 第47章 清廷议策,决意南征

第47章 清廷议策,决意南征 (第2/2页)

阿济格,镶白旗旗主,作为多尔衮的兄长,性格鲁莽,作战却极为勇猛,他大声吼道:“何须如此瞻前顾后!集结我八旗大军,直捣黄龙,将他们统统消灭干净!”他激动地挥舞着拳头,满脸涨得通红,犹如一头愤怒的公牛。在他看来,武力就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根本无需那些弯弯绕绕的计谋。

多铎,正白旗旗主,多尔衮的同胞弟弟,年轻且足智多谋,冷静地劝阻道:“兄长,切不可冲动行事。如今民义军联合起来,势力庞大,我们必须谋定而后动。臣弟建议,先派遣轻骑部队,不断骚扰他们的后方。破坏其粮草储备,打乱其军事部署,待其阵脚大乱之时,我们再发动总攻,方能事半功倍。这就好比先打乱敌人的节奏,再给予致命一击。”多铎的眼神中透着冷静与睿智,他的建议让众人眼前一亮。

代善,礼亲王,正红旗旗主,资历深厚,威望极高,缓缓开口道:“王爷,南方地形复杂多变,山峦起伏,河流纵横,且如今民义军士气正盛。我们切不可急于求成,以免陷入被动。臣愿亲自挂帅,率领正红旗一万兵马,联合汉军旗,对民义军发动一次大规模进攻。不过,此次出征意义重大,关乎我大清国运,必须精心筹备,稳扎稳打。”代善的声音沉稳而有力,他的话语中透露出对局势的深刻洞察和对此次出征的谨慎态度。

阿敏,镶蓝旗旗主,性格高傲自负,不屑地说道:“哼,小小民义军,何足挂齿!给我五千铁骑,我定能踏平他们的老巢。”阿敏的脸上满是傲慢之色,他根本不把民义军放在眼里,仿佛民义军只是一群乌合之众,不堪一击。

多尔衮沉思良久,目光在众人脸上一一扫过,最终落在代善身上,说道:“善哉,礼亲王主动请缨,本王深感欣慰。此次出征意义非凡,关乎我大清的兴衰存亡。除了礼亲王率领的正红旗一万兵马,尚可喜、耿仲明,你二人各率两万汉军旗兵马,随礼亲王出征。孔有德,你也率部南下,协同作战,务必全力以赴剿灭民义军。另外,调派乌真超哈(重炮部队)一同南下,增强我军火力。让那些民义军见识一下我大清的厉害。”多尔衮的声音坚定而有力,他的每一个决定都仿佛是在为这场战争定下基调。

满清军队主要由八旗军与汉军旗组成。八旗又分为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满洲八旗是清朝军队的核心力量,起源于努尔哈赤时期的牛录制度,以旗为单位进行编制。最初设有黄、白、红、蓝四旗,后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共八旗。每旗设旗主,由满清宗室贵族担任。旗下又分若干甲喇,每甲喇下辖若干牛录。牛录是八旗的基层组织,每个牛录约300人 。满编状态下,一旗兵力约七千五百人,满洲八旗总兵力理论可达六万人左右。这些满洲八旗的士兵,自幼接受骑射训练,擅长在马背上作战,他们的骑射技艺精湛,是清朝军队的精锐力量。

蒙古八旗的建制与满洲八旗相似,是在征服蒙古各部的过程中逐渐编制而成,主要负责协助满洲八旗作战,尤其是在骑兵作战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总兵力约两万人左右。蒙古八旗的士兵,同样擅长骑射,他们的骑兵在战场上机动性强,能迅速穿插、迂回,给敌人造成巨大的威胁。

汉军旗则是在招降、改编明朝军队以及汉人壮丁的基础上组建而成,其编制同样仿照八旗。汉军旗在火炮等火器的使用上具有一定优势,此次出征的耿仲明、尚可喜所率汉军旗,每旗两万兵力,在整体作战中能起到重要的辅助和攻坚作用。汉军旗的士兵,经过长期的训练,对火器的操作熟练,他们的火炮能在战场上提供强大的火力支援,为清军的进攻打开突破口。

乌真超哈,作为清朝的重炮部队,装备精良,拥有当时先进的红衣大炮等重型火器。在攻城略地中,乌真超哈能发挥巨大的火力优势,此次出征将为清军提供强大的火力支援。这些红衣大炮,威力巨大,射程远,能对敌人的城池和防线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多尔衮接着看向吴三桂、洪承畴等人,吩咐道:“孔有德南下后,他原驻地防守事务你们妥善安排。你们各自加强驻地防守,密切关注民义军动向,一旦有情况,随时出兵策应。切不可掉以轻心,要时刻保持警惕。”多尔衮的眼神中透露出对他们的信任和期望,希望他们能守住各自的防线。

又对阿济格、多铎、阿敏说道:“你们三人在北方加强军事训练,做好随时增援南方的准备。北方是我大清的根基所在,你们要确保北方的安全,同时也要时刻准备着为南方的战事提供支援。”多尔衮的声音中带着一丝威严,他深知北方的重要性,也明白南方战事的复杂性,必须做好全面的准备。

最后,多尔衮目光坚定,大声宣布:“此次,我们务必全力以赴,一举剿灭民义军,重振我大清雄风!让天下人都知道,我大清的威严不可侵犯!”他的声音在大殿内回荡,充满了决心和斗志,仿佛要将这股力量传递给每一个人。

群臣齐呼:“谨遵王爷令!”那整齐的呼喊声,犹如滚滚雷声,震撼着整个乾清宫。

孝庄太后在帘后微微颔首,虽对此次出征仍心存担忧,但也期望清军能借此扭转局势。她深知战争的残酷和不确定性,但也只能寄希望于清军能取得胜利,保住大清的江山社稷。顺治皇帝看着下方忙碌的众人,心中满是对胜利的渴望。他虽然年幼,但也明白这场战争的重要性,希望能早日看到清军凯旋而归。

随着多尔衮一声令下,一场针对民义军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在清廷紧锣密鼓的筹备中,缓缓拉开了帷幕。整个清廷上下,都在为这场关乎生死存亡的战争而紧张忙碌着。从朝堂之上的战略谋划,到军营之中的调兵遣将,再到后勤部门的物资筹备,每一个环节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这场战争,将是民义军与清军之间的一场生死较量,也将是决定这片土地未来走向的关键一战。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