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第2/2页)
但皇帝陛下,你自己咋不懂得享受享受呢?
黄青把庄契收起,起身谢恩,又招呼太监把准备的东西抬上来。
“姑祖父,侄孙儿也有礼物献给您。”
指着一个酒坛道:“这是侄孙儿特意为您炮制的虎骨酒。”
“小七有心了。”
仁宗有腹痛和风痹的毛病,御医也经常建议他喝一些虎骨酒,所以对黄青送的虎骨酒没怎么在意,只当孩子的一片孝心。
虎骨酒很早以前就有了,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记载:虎骨一具,通炙令黄焦,碎如雀头大,酿米三石,曲四斗,水三石,如常酿酒法,所以加水曲者,其骨消曲而饮水,所以加之也。酒熟封头,五十日开,饮之。
就连虎骨酒治什么病也一清二楚:虎骨酒壮筋骨,强腰脚;祛风寒。主治肾虚骨弱,少腹冷痛,行走无力,肩臂疼痛。适于治疗风痹疼痛,四肢拘挛以及肝肾虚寒,腰脚软弱无力等症。
只是古代的酒度数太低,没能把药效完全发挥出来,真正的虎骨酒要用50度以上的纯粮酒去泡。
黄青还知道后世的一些中药秘方,于是花费了一些时间做出药效更好的虎骨酒送给仁宗。
仁宗的身体已经千疮百孔,一到冬天不仅腹痛,浑身关节也都疼痛麻痹,折腾的他吃不好睡不好。
希望自己做的虎骨酒能让他少受些罪。
“姑祖父,侄孙儿这虎骨酒与别家的可不一样。”
说着,他伸手打开了酒坛的酒封。
顿时,一股奇浓无比的酒香夹杂着中药的味道直冲而上,很快弥漫了整个房间。
就连周边侍奉的太监们,也都忍不住重重地吸了口气。
“这是?”仁宗站起身,走到酒坛边,“这可是用上次你带来烈酒泡制的?”
上次黄青求仁宗给果酒写招牌的时候,特意送了一坛烈酒,仁宗喝过后就一直念念不忘。
烈酒只需两杯就能让自己忘却所有的烦恼,痛痛快快的一觉到天亮,那一坛早就被他喝光了,他一直存着让黄青再送几坛的想法。
只是他觉得此等好酒肯定得之不易,贸然去要,会让黄青为难。
仁宗就是这样的性子,总是会体谅别人。
可事实确是,黄青手里的烈酒想造多少造多少。
不过他觉得没有经过统一标准蒸馏,又没经过专业检测的烈酒可能不安全。
就算安全,他也怕仁宗贪杯,万一喝出酒精中毒也是个事,所以仁宗不提,他就没有敞开了送。
虎骨酒就不同了,最起码名义上是药。黄青详细介绍了虎骨酒的配方和作用,看仁宗迫不及待的样子,还特意叮嘱不能多喝。
这话不是说给仁宗听的,服侍皇帝起居膳食的御药院太监,这时正详细记录黄青的话,准备回去向御医们验证。
仁宗可不管这些,美酒在前,哪怕是药酒,被勾起馋虫的他也想痛饮一番。
“舒坦!痛快!”
一杯酒下肚,仁宗脸色瞬间变得酡红,眯着眼仔细回味那通透的感觉。
黄青见他依旧意犹未尽,急忙递了个眼色。
御药院的太监,很机灵的把酒坛封上,抱起来匆匆离去。
这让缓过神的仁宗,露出痛失挚爱的表情。
“姑祖父,那毕竟是药……”黄青不得不出面解释一句,然后转移话题道:“侄孙儿还有个宝贝,保证能让官家大吃一惊。”
“哦?”仁宗闻言果然被转移了兴趣,他可是知道黄青不是个无的放矢的性子。
之前能养活上万人的果酒都没说是宝贝,他倒想看看,什么东西能被黄青如此重视。
“快呈于我看看。”
黄青抬手招呼旁边的太监,把他之前准备的那个包裹抬上来。
他先是抽出一本书递给仁宗,仁宗接过去一看,当场笑喷了。
许是刚喝了酒,有点嗨,说话都有些轻佻:“小七果然不凡,竟能写出《千字文》这等启蒙雄文,果然是好宝贝,哈哈哈哈……”
黄青翻了个白眼,心中暗暗发狠:下次,我就把《三字经》改改递上来,看你还笑不笑话我!
笑话完,仁宗还是翻开书,准备看看到底有何不同。
“咦?这字体着实新颖,虽然看来寻常,排列起来却颇为美观。”
算你识货。
黄青解释道:“这种字体,适合刊印,清晰明白而不晕墨,侄孙儿将之命名为‘宋体字’。”
仁宗笑的有些玩味,敢用国号为字体取名,黄青还真是大胆。
不过他也没多说什么,难道大宋就不准人姓宋了么?没这规矩!
接着,他又有新的发现,指着书中的标点符号道:“这是何意?”
他其实已经看出标点符号的作用,只是还想再次确认下。
“这个是逗号,乃一句话的小断符号,这个是句号,是一句话的完结符号。还有其他符号,侄孙儿正在慢慢完善。”
“好!”
仁宗越琢磨越觉得方便,特别是对他这种长期劳于案牍,眼睛有些不好使的人来说,不用再慢慢断句,看书时能一眼扫过。
“这字体和标点着实不凡,有利于国之文教,实可称为宝贝。”
黄青神神秘秘笑道:“陛下,我说的宝贝可不是字体和标点符号。您猜,这本书是怎么刊印的?”
“怎么刊印?”仁宗愣了下,仔细盯着文字研究一会,笃定道:“字迹如此清晰,定是雕版无疑。”
黄青摇头:“官家猜错了,此乃活字印刷术所印。”
“何为活字印刷术?”仁宗不解的看着他。
黄青挠挠头,有些无奈。
他准备推行活字印刷术时,还专门让人去杭州找毕昇。
可惜,被派去的人扑了个空,遍寻杭州书肆,都没有发现一个叫毕昇的刻工。
他又派人去毕昇的老家,淮南路蕲州蕲水县打听,依旧无果。
按照原历史,毕昇在几年前就应该发明胶泥活字、木活字了。也许跟架空历史有关,黄青问遍所有人,都没听过活字印刷术。
既然没这个人,黄青也就只能亲自上阵,反正毕昇的胶泥活字和木活字发明出来也因为种种问题没能成为主流,就连一心想要改进活字印刷术的沈括,也没有解决这些问题。
恰巧,黄青大致知道铅活字的材料,配比一般为:82%的铅、锑15%的锑、3%的锡。
铅和锡在中国古代造钱时就被大量使用,同时道士炼丹也要用到这两种金属,作为道士你要说没熬过两锅锡,煮过几斤铅,出门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至于锑,加之能有效防止铅锡合金热胀冷缩,使铅活字更标准加耐用。锑在古代叫连锡,《汉书?食货志》和《史记》中均有记载。
除了铅活字的配比,油墨也很重要。古代也不是没人尝试过造铅活字,但印出来油墨不均匀,而且脱墨、晕墨很严重,所以被早早放弃。
这里面其实涉及到化学知识,只有找到典值高的油脂,才能更好的着色,而亚麻油的典值在170- 204之间,传统油墨用油的典值在80-170之间。
所以在黄青实验过后,发现只要把传统油墨中的油换成亚麻油,再加上松节油,防止油墨结皮并改善油墨的流平性就搞定了。
在后山村搞基建时,他就把铅活字搞出了一部分,其他的活字也正在加紧制造中。
油墨因为时间关系,还没能完全制作好,常规的油墨要经过几个月的沉淀,蒸发多余水分,让各种物质结合得更紧密才更实用。不过现在烘烤加热后也勉强能用。
上次他神神秘秘从后山拿回来的,就是刚制造好的铅活字。
为此还被老母亲和白龙马鄙视了一回。
见仁宗的好奇心被提起来,黄青也没多解释,实践出真知。
他从包裹中拿出各种印刷工具,利索的选字排版,压入字盘。
然后撸起袖子,准备在大宋皇帝面前,进行全世界第一次活字印刷汇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