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微看书 > 异能之保护非遗 > 第320章 手掌画

第320章 手掌画 (第2/2页)

这些精美手掌画的主人名叫马俊虎,他以手掌为笔,蘸水墨或水彩在纸上绘就灵动山水。

溯其源,须追忆至1875年清末时期,甘肃临夏农村有一位农民马河州,他首创以手掌、手指和胳膊的作画方式,绘出美丽的山水画,令乡人赞不绝口,这种独特的绘画方式一传就是四代人,至今已历140余年。

在马俊虎的案几上,一碗水、一方墨、五颜六色的水彩经过调和,手掌蘸墨,以手为笔,或疾或缓、或刚或柔......须臾几小时后,一幅壮阔的山水画便跃然于纸上。

马氏手掌画的艺术魅力除了打破常规以手掌作画的新奇性,更兼具写实与意象并存的观赏性。其素材多取自于祖国的大好河山。长江、黄河流域的美丽自然风貌、宁夏六盘山、泾源凉殿峡、贺兰山、青铜峡、须眉山等多处景点的俊秀自然风貌和壮美山河景观,都化为马俊虎巧手下的苍茫云海,明月天山。

手掌画的精妙,重在抓颜色的轻重深浅以及力度的疾许,以指甲作画的难度则更大。马俊虎坦言,用这一只手画出比毛笔更精彩的山水画,背后有着诸多不为人知的艰辛。迫于生计,马俊虎种过地,也当过建筑工,但对于手掌画的传承,他从未轻易言弃。没有案几,就走到哪里画到哪里;没有水墨,便用碳块子在旧工地墙上涂涂画画。1999年得益于扶贫搬迁政策,马俊虎全家迁至贺兰县南梁台子铁东村,自此他便将此技艺带到了第二故乡,在家建了俊虎画室,潜心于马氏手掌画的创新发展工作。马俊虎利用这间陋室,不断创新,砥砺前行,水平渐高。

他说:“这是祖辈传下来的文化,到我这第四代也不能失传了,我父亲也是一个老红军,他继承了祖辈的传承,自小可能有这种天赋,从上小学的时候看到什么就画什么,那个年代很穷,蹲在土地上画,走到哪里都画,就这样喜欢上了这个东西,所以祖辈传承的这种文化要好好画,不管怎么样都要把它继承下去,到我这要继续把它发扬光大。里面技巧也很多,不像毛笔这种画派,十种颜色用的十种毛笔,手是用的一只手,它抓颜色的深浅都是很重要的,没有多少年的学习或者创新是达不到的。这一路走来也很艰辛,毕竟农村人要干农活,为一家人的生活奔波,还要坚持,坚持到今天,得到了非遗部门的认可,就感觉自己没有枉费心血。这么多年传承这个文化,到咱们这一辈得到国家的认可支持和关注很高兴,日子虽然辛苦,也是坚持让社会更加了解手掌画的魅力。

原来父亲那一辈从祖辈传下来的毕竟简单,构思、画面、水彩原料上单一,在我这一辈要更加创新,它的画面感和水彩更结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要把山水画做的更要结合实际,青山绿水这样的一幅作品让现在的年轻人看到,珍惜社会的方方面面,保护环境,对年轻人带来这种启发,让手掌画成为咱们宁夏靓丽的风景线。我画的过程中让孙子们也在现场,从小感受手掌画水彩的魅力,不但要传承,还要发扬光大,要不断的创新继承,让它走的更远,走向更大的舞台。”

提及传承,马俊虎不觉有些动容,在他接手马氏手掌画的这四十年间,“传承”二字已在他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可但非遗作品不能“曲高和寡”,也要“飞入寻常百姓家”。

“走出去”和“实用性”是这一转型的关键。现如今,马俊虎大大小小千余幅画作经过朋友介绍,通过直播和非遗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到了手掌画和关注手掌画,已成为马俊虎最大的精神财富。

在日复一日的传承中,马俊虎不满足前期画派画面单一的局限性,他不断探索,在保持原创画面优美、意境深远的基础上,进一步吸取其他门派画艺的优点,提升马氏手掌画的品级,使其达到美而不俗、深而不涩的境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