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锦绣歌会 (第2/2页)
表演过后开始唱曲,众歌女先唱了一首合唱,唱的是当今朝廷大员晏殊的《浣溪沙·春恨》,词曰: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
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
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因了这首词和其它几首精致小令,特别是词中一些名句如“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等颇为人称道。有人说“无可奈何花落去”是晏殊所作,后半句“似曾相识燕归来”是门人王琪所续,这也是词坛一段佳话,这里就不细说了。
但是晏殊却因这些小令可以列入宋初的填词名家之列了,他的词细腻精致,由此晏殊成为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
这里需要作些说明,为什么宋人酒会必要填词唱曲呢?这也是欧阳修、石介等人在酒桌上问的问题,柳三变也就即兴谈了他的看法,他讲的,别人都很信服。他说,因为词这种文体最早源于隋唐时期的“燕乐”,燕乐就是宴饮席间演奏助兴的音乐,“词”就是合着燕乐而歌的歌词。
词到了宋代这个时期,之所以为社会普遍接受,它的流行有赖于城镇经济的迅速发展。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带来市民群体的增长,他们狂热追捧这样通俗易懂的唱词和优美的旋律,加之歌楼酒肆林立,以及众多歌女的歌舞传唱,竞唱新声风行整个宋代社会。
所谓“诗之境阔,词之言长。”
有人认为,词这种文学体裁较之诗歌来说,更适宜抒发的也正是那柔美细腻的“婉约”之情,读一首清新的小词,恰如坐在松下,静听山泉清溪在山林沟壑间曲折蜿蜒地流淌。
词中抒发的多半是花前月下情侣的低语,琵琶半掩女郎的娇羞,对远方游子的苦苦思念,对眼前心上人的殷殷叮咛,以及由诸多感情引发出的异乡飘泊、仕途坎坷的愁思。
词体的这种适宜表达和渲泻阴柔细腻之美的特点,正好投合了宋代文人内向、细腻、不断求索的审美情趣,体现了宋词风流的内在特征。
听主桌那边有人提议,唱红杏尚书那首玉楼春。少时便有一个歌女出场唱宋祁最得意的那首《玉楼春》:
东城渐觉风光好……
柳三变坐得远,看不清歌女脸面,但仿佛听过此女唱曲,觉得嗓音有些熟悉。
石介隔着欧阳修探头问道:“柳兄是行家,你看此女唱得如何?”
柳三变道:“嗓音虽好,只不是这样唱法,此词为仄韵,不能一味拔高,说好听的是声遏流云,搞不好只怕如打雷一样了,唱的人不是专业训练出身,就是说在唱功上有问题,到了高音处缺少委婉,不懂得用气,只知道一味地拔高。这就好比,对女人来说是‘一白遮百丑’,就唱曲来说是‘一高掩不足’。不过此女子嗓音条件还是好的,但未经过专门的训练,若是让我调教一两个月,定能大大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