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错失良机 (第2/2页)
你可能会有疑问,一个将会成为东宫太子的人名字叫“受益”,怎么这么俗?这个并不奇怪,其实宋时流行起名很俗,很一般,皇上也不例外。俗话说:俗名图个吉利,贱名为的好养。西汉时期的司马相如,那么大的文学家,原名叫司马犬子,直到成名后才改名司马相如。皇家历来子嗣艰难,好不容易得个皇子,盼着他平安长大成人,还不怎么着吉祥怎么着来。
宋代皇帝即位前的名字大多很寻常,即位后为避免因名字中的常用字对社会造成太大的影响,登基后就要改名,如宋太宗赵光义,登基后改名赵炅。从中也可看到皇家的良苦用心,因为当了皇上,许多情况下必须避圣上讳,选用较偏僻的字,可以减少对世间的影响,可说是一种防止扰民的措施。
赵祯幼学,聘请大儒讲学,完全按照皇家要求进行培养教育,他受到的系统教育远远超过历朝历代皇帝,而且他又很好学,故此赵祯皇帝与以往的皇帝不同,仁、徳、礼、艺皆佳,除身体偶有小恙外,性情上也无偏激之处。
每一代的帝王都会致力于创建属于自己的功业,太祖、太宗、真宗几个皇帝都爱读书、编书。太祖酷爱读书,闻人有奇书,便“不吝千金购之”。太宗、真宗先后相承,都醉心于文化事业的建设,太宗朝编成《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三部大书,他的真实目的是为了洗白兄终弟及的阴影,借修书之名不动声色地来了番大清洗;真宗朝修撰大型政书《册府元龟》一千卷。这几部大块头的书卷对后世的影响极大,是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
他们还非常重视礼乐的修订,都很精通音乐。太祖赵匡胤虽然是马上得天下的皇帝,却要以文德治国,因为对他来说,被人骂为忘恩负义是他的心病,因此他要用礼乐来证明自己是顺天而行,大宋朝的建立是天命神授。
音乐最初的作用是为统治阶级的礼仪制度服务的,称为礼乐。不管是哪一朝的统治者,都非常重视礼乐的制定修正,因为这是统治天下的基础。但是历朝历代的礼乐又绝不相同,不能照搬全科,只能做为参考加以修订。正如同同一首曲子,在各个乐团或演唱者的表演时,都会融入自己的风格、特点,加以诠释。宋代的这几位皇帝更是十分重视礼乐的作用,他们在位期间多次对宫廷礼乐进行修订,规模还很大。
从上述的寥寥记载中确实能得到一点启示,赵氏家族在音乐、美术以及其他文学艺术上的确有过人的天赋,赵宋几个皇帝身上都有这一共同特点。太祖虽然是马上皇帝,武夫出身,却对音乐、文学艺术有独特的理解和喜好,以后的一些皇帝也是如此,不知他们遗传自谁。也许是天生慧根,具有灵性,这也就是成就有宋一代文学艺术昌盛,达到历史巅峰的真正原因之一。
可到了赵祯这里,年纪轻轻却雄心勃勃的他还找不到方向,总不能拿冷饭再炒,再编什么大部头了。思前想后,他的兴趣最终转到礼乐的修订上。
较之他的父辈爷爷辈,真正懂得乐律的是赵祯皇帝,他喜爱乐律,有这方面的天赋。反正政事有刘太后一人就足够了,他有大把的时间去研究音乐。他在皇宫中有时自己度曲,曲成就赐与教坊排练,或者诏命教坊使撰写新曲呈上,再由他自己亲自修定。据统计,在朝廷大典上使用过的这类经皇帝亲制亲定的曲子,就达五十四首之多。
对音乐异常敏感的皇帝赵祯,并不满意当前使用的宫廷雅乐,他越研究越发现,繁琐复杂的典礼仪式和深奥沉闷的宫廷礼乐实在让人提不起兴趣。他认为这些乐曲过于严肃,音乐应该能引起人们心灵上的共鸣,而不是仅仅产生敬畏之心。他要改变一下宫廷之乐太过庄重的弊病,应该注入一些新的内容,不能总是像老先生那样板着面孔。想到这里,赵祯眼前出现了老师孙奭那永远严肃的面孔,不禁莞尔一笑。
他知道就是当下使用的这些并不令人满意的宫廷乐曲,也已经经过太祖、太宗、真宗三代的多次修订,较真正意义上的先秦雅乐已经有了很大变化、很大进步,轻松许多了。甚至比隋唐时称为“清乐”的朝廷正乐还要清新一些,但他仍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