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除夕 (第2/2页)
除夕,这个充满喜庆和温暖的节日,承载着中华民族对家的思念和对新一年的期待。无论是古代的燃放爆竹,还是现代的团圆饭和贴春联,这些习俗都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一起感受除夕的魅力,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共同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除夕诗词故事
一、除夕的由来与历史背景
关于年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这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于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这天夜里,“年”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以后每到冬天的这个时间,家家户户都贴红纸对联在门上,点红灯笼,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烟花。
二、除夕诗词中的故事
1. 王安石与《元日》
王安石的《元日》是描写除夕的经典之作,诗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除夕夜的热闹景象,爆竹声不仅是辞旧迎新的标志,也是人们表达喜庆心情的方式。在这一刻,爆竹声响彻云霄,象征着对过去一年的告别和对未来一年的美好期待。
2. 陆游与《除夜雪》
陆游的《除夜雪》描绘了除夕之夜的冬雪,诗中写道:“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四更时分,北风乍起,随后飘飘洒洒下起了大雪。俗话说“瑞雪兆丰年”,冬天的大雪象征着来年的丰收,是祥瑞之兆。而在除夕这个特殊的夜晚,大雪更是增添一份新的希望。诗人通过描写迫不及待写桃符的细节,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除夕特有的温馨和喜庆氛围,同时也体会到一生不被重用的陆游对新年“丰收”的渴望与期待。
3. 高适与《除夜作》
唐代诗人高适因工作滞留在外,当家家户户欢聚一堂,共庆新春之时,诗人却只能与旅馆的寒灯相伴。他心中满是对千里之外家人的思念。又想到明天便是新的一年,自己又将老去一岁,心情愈发凄苦,辗转反侧,难以成眠。于是,他用质朴直白的语句,写下了《除夜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这首诗也成了千百年来那些在节日无法回到家乡、与家人团聚的游子们常常吟咏的佳作。
4. 苏轼与《守岁》
苏轼的《守岁》诗中写道:“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这首诗描绘了除夕夜守岁的场景,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新年的期待。诗中通过对儿童守岁欢乐场景的描写,展现了除夕夜的温馨和喜庆氛围。
5. 文天祥与《除夜》
文天祥的《除夜》诗中写道:“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在除夕夜的感慨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诗中通过对岁月流逝和自身命运的描写,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深忧虑。
三、除夕诗词中的文化内涵
除夕诗词不仅描绘了除夕夜的热闹景象,还反映了人们对家的思念和对新一年的期待。这些诗词中,爆竹声、屠苏酒、桃符等元素都成为了除夕夜的重要象征。爆竹声象征着辞旧迎新,屠苏酒象征着健康和长寿,桃符则象征着驱邪避灾。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除夕夜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四、结语
除夕,这个充满喜庆和温暖的节日,承载着中华民族对家的思念和对新一年的期待。无论是古代的燃放爆竹,还是现代的团圆饭和贴春联,这些习俗都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通过这些经典的除夕诗词,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除夕夜的热闹氛围,还能够体会到诗人们对家的思念和对新一年的期待。让我们在除夕夜,共同感受这份喜迎新春的氛围,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共同迎接新一年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