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锦豹子–杨林 (第2/2页)
那时,朝廷派童贯、高俅率领大军多次围剿梁山,妄图一举消灭这股“叛逆”力量。两赢童贯时,梁山摆下九宫八卦阵,杨林被安排在九宫八卦阵中镇守西北乾位,与周通同为杨志的副将。
开战前,杨志对杨林和周通叮嘱道:“两位兄弟,此次对阵官军,咱们这西北乾位至关重要,切不可大意,需得紧密配合,依阵法行事啊。”
杨林和周通齐声应道:“杨大哥放心,咱们定不辱使命!”
面对官军的进攻,杨林沉着冷静,指挥若定,依据阵法变化,一次次成功击退敌人的攻势。
当敌军的一波攻势涌来,杨林手持长枪,跃马而出,大喝一声:“兄弟们,随我杀啊!”这长枪乃是精铁所铸,枪杆笔直修长,入手沉稳,枪头寒光闪闪,似那寒星点点。他双腿一夹马腹,战马长嘶一声,朝着敌军冲去。
只见杨林长枪一抖,枪花绽放,如银蛇乱舞,瞬间笼罩住前方数名官军。那些官军还没来得及反应,便被杨林的长枪挑翻在地,惨叫连连。
有个官军小头目惊恐地喊道:“这梁山贼寇好生厉害,快撤!”
杨林一边挥舞长枪,一边高呼着为兄弟们鼓劲:“兄弟们,别让他们跑了,乘胜追击啊!”与兄弟们紧密配合,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
三败高俅时,杨林随水军作战。高俅本想凭借水军优势,从水路进攻梁山,却不知梁山水军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也早已今非昔比。
混战之中,杨林眼尖地瞧见八十万禁军都教头丘岳,此人平日里作威作福,在军中口碑极差。
杨林对身边的兄弟喊道:“瞧见那丘岳了没?今日便是他的死期,咱们冲上去!”当下大喝一声,从腰间抽出那把惯用的双刀,双刀一长一短,长的那把刀刃宽阔,利于劈砍,短的则灵活轻便,便于格挡与突袭。
他双手各持一刀,双腿在船板上一蹬,借力飞身而起,朝着丘岳扑去,口中喊道:“丘岳,拿命来!”
丘岳见杨林来势汹汹,赶忙举刀相迎,骂道:“你这梁山草寇,休得张狂!”
杨林双刀如风,左右开弓,与丘岳战在一处。一时间,刀光剑影交错,火星四溅。
杨林先是用长刀猛地朝丘岳砍去,丘岳横刀抵挡,却被杨林这一刀的力道震得后退几步,丘岳瞪大了眼睛,惊道:“好你个贼寇,力气倒不小!”杨林趁势欺身而上,短刀如灵蛇般朝着丘岳的腰间刺去。
然而,北宋朝廷面临的外部压力也越来越大,辽军时常侵扰边境,烧杀抢掠,百姓苦不堪言。在这样的局势下,朝廷无奈之下,又想到了梁山众人,便派人前来招安,许以高官厚禄,希望他们能为国效力,抗击外敌。
梁山内部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最终决定接受招安,为的是能有机会在更大的舞台上,保家卫国,为百姓谋太平。
杨林心里虽对朝廷过往的所作所为仍存几分芥蒂,但想着能为国杀敌,让百姓免受战乱之苦,便也随众兄弟一同应了招安之事。
出征前,宋江召集众兄弟,面色凝重地说道:“各位兄弟,此次征讨辽国,咱们代表的便是大宋,定要打出咱梁山的威风,护我大宋百姓周全啊!”
杨林握拳大声回应:“宋大哥放心,咱们定不辱使命,让那辽军知道咱梁山好汉的厉害!”
梁山受招安后,便开始征讨辽国、田虎、王庆等。征讨辽国时,初到辽国境内,梁山军面临着诸多困难,语言不通、地形不熟,还有辽军的顽强抵抗。但梁山众人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出色的军事素养,逐渐站稳脚跟。
攻破玉田县后,杨林与解珍、解宝、石勇一同朝着辽军后方冲杀过去,瞬间陷入重重包围之中。
杨林手持一根镔铁齐眉棍,这棍通体乌黑,沉重无比,乃是他精心挑选的趁手兵器。只见他将齐眉棍在手中舞得虎虎生风,每一次挥动都带起一阵呼啸之声,好似蛟龙出海,威力惊人。
解珍在一旁喊道:“杨林兄弟,这辽军人数太多,咱们得想法子冲出去啊!”
杨林边挥舞着齐眉棍边回应:“兄弟们莫慌,跟着我,咱们杀出一条血路来!”
辽军一拥而上,杨林毫无惧色,他大喝一声,朝着前方的辽军横扫过去,那镔铁齐眉棍所到之处,辽军士兵如被狂风扫过的落叶一般,纷纷被击倒在地。
可辽军人数实在太多,不断有士兵围上来,杨林边打边退,却始终护着身后的兄弟。他瞅准时机,猛地将齐眉棍往地上一戳,借力高高跃起,在空中旋转一圈,手中齐眉棍如雨点般朝着下方的辽军砸去,一时间惨叫声此起彼伏。
解宝喊道:“好样的,杨林兄弟!咱就这么跟他们拼了!”
杨林落地后,喘着粗气说:“对,拼了,咱们梁山好汉可没有孬种!”
凭借着这股勇猛和与兄弟们的相互配合,他们最终成功突围而回。不仅如此,在后续的战役中,他还担任过林冲的副将,一同攻破太乙混天象阵中的木星阵,并且与陈达携手生擒了心月狐裴直。
得胜回营后,众兄弟围坐在一起庆贺,林冲拍着杨林的肩膀赞道:“杨林兄弟,此次多亏有你在阵中奋勇杀敌,这才得以破阵,你这本领啊,越发高强了!”
杨林笑着拱手道:“林大哥过奖了,都是兄弟们齐心协力的功劳,我杨林不过是尽了自己的本分罢了。”
征讨田虎时,田虎在当地割据一方,鱼肉百姓,其势力也不容小觑。杨林与雷横、欧鹏、邓飞一同奉命夺取威胜城西门。
出发前,雷横看着杨林说道:“杨林兄弟,此次攻城任务艰巨,你可有什么好主意?”
杨林沉思片刻,说道:“雷横兄,我之前探得那西门的守军换防时间有些许漏洞,咱们可趁那时机,先派几个身手敏捷的兄弟悄悄摸过去,解决掉岗哨,再大军压上,你看如何?”众人一听,纷纷点头称是。
待到攻城之时,杨林身先士卒,攀爬云梯,手中紧握一把开山斧,这开山斧斧刃宽阔,锋利无比,斧柄粗壮,便于发力。
他快速爬上云梯,眼看就要登上城墙,城墙上的守军不断朝他扔石块、射箭,杨林用开山斧左挡右格,将那些攻击纷纷化解。
邓飞在下面大喊:“杨林兄弟,小心啊!”
杨林回应道:“放心吧,邓飞兄,这点攻击奈何不了我!”
好不容易登上城墙,他大喝一声,挥舞着开山斧朝着守军冲去,一斧下去,便将一名守军的盾牌劈成两半,紧接着反手又是一斧,直接砍倒了一名敌人。
周围的守军见状,纷纷围了上来,杨林毫无惧色,他挥舞着开山斧,边砍边喊道:“来啊,你们这些助纣为虐的家伙,今日便是你们的死期!”
他在城墙上如入无人之境,为后续的兄弟打开了突破口。而后跟随关胜驰援榆社县,与索超等人内外夹攻,成功杀死北将房学度,使得田虎的势力受到重创,为梁山军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而在征讨方腊的艰难征程中,江南之地,山清水秀却又暗藏杀机。方腊在当地起义,建立政权,其麾下也是兵多将广,且熟悉江南地形,易守难攻。
在扬州城外的定浦村,杨林与鲁智深、武松等人接到任务,要去剿灭勾结叛军的陈观父子。那夜,月色昏暗,杨林等人悄悄潜入村子,只见他身形敏捷,如鬼魅一般穿梭在房舍之间。
当与陈观父子的手下遭遇时,杨林手中亮出一对护手钩,这护手钩造型独特,一端是锋利的钩刃,另一端则似鹰嘴般尖锐,中间的护手还带有倒刺,既可用来攻击,又能防御。
杨林双手各持一钩,身形闪动,瞬间冲入敌群。他先是用左手的钩刃朝着一名敌人的咽喉钩去,那敌人惊恐地瞪大双眼,想要躲避却为时已晚,咽喉被钩刃划开,鲜血喷涌而出。
旁边一名敌人见状,吓得大喊:“快,拦住他,这人太厉害了!”
杨林冷哼一声,说道:“想拦我,没门儿!”
紧接着,杨林右手的护手钩朝着旁边一人的腿部横扫过去,那人惨叫一声,摔倒在地,还没等他起身,杨林左手的钩又刺进了他的胸口。
周围的敌人见状,纷纷围了上来,杨林不慌不忙,将双钩舞动得密不透风,好似在身前筑起了一道钢铁防线。钩刃在月光下闪烁着寒光,每一次挥动都能准确地击中敌人,杀得敌人节节败退。
武松在一旁赞道:“杨林兄弟,好身手啊,今日这一战,有你在,咱们定能大获全胜!”
杨林回应道:“武二哥谬赞了,还得靠咱们大家一起发力呢!”
在众人的紧密配合下,成功将陈观父子及其党羽一网打尽,为大军扫除了一处隐患。
之后,在攻破杭州城的战役中,杭州城城墙高大坚固,城内守军众多,方腊军凭借着地理优势顽强抵抗。杨林又与李应、孔明等人一同负责“管领各寨探事,各处策应”。
杨林对李应说道:“李大哥,这杭州城不好攻啊,咱们可得时刻留意着各方动静,及时给兄弟们传递消息,可不能让大家陷入被动。”
李应点头道:“杨林兄弟说得是,咱们得多加小心才是。”
他凭借多年在江湖闯荡积累的经验,总能敏锐地察觉敌军动向,及时传递消息,使得梁山军在这场恶战中减少了不少损失。
然而,江南之地气候潮湿,疫病横行,卫生条件极差,众多梁山好汉都在此地染上了疾病。
杭州之战后,杨林不幸感染了瘟疫,身体越发虚弱,宋江无奈,只能将他留在杭州养病。
望着兄弟们远去的背影,杨林满心不甘,虚弱地喊道:“宋大哥,兄弟们,你们保重啊,等我病好了,定去找你们……”
躺在病榻上的杨林,每日看着窗外,心中满是忧虑,对前来照顾他的小厮问道:“外面战事如何了?梁山的兄弟们可都还安好?”
小厮无奈地摇摇头,说道:“小的也不太清楚呢,只听说打得很是艰难。”
杨林听了,更是心急如焚,却又无能为力,只能默默祈祷兄弟们平安无事。
好在老天眷顾,江南平定之后,杨林的病渐渐痊愈了。归队之时,看着那些幸存下来的兄弟们,杨林心中满是感慨,既有对逝去兄弟的悲痛,也有对这一路走来的唏嘘。曾经一起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谈笑风生的兄弟们,如今许多都已阴阳两隔,那曾经热闹非凡的梁山聚义厅,也显得冷清了许多。
朝廷论功行赏,杨林因战功被封为武奕郎、都统领,“管军管民,省院听调”。
可经历了这么多的生死离别,杨林早已看淡了功名利禄,他找到裴宣,两人相视一笑,心意相通,都不愿再在朝堂之上受拘束,于是一同返回了饮马川,过起了“受职求闲”的日子。
回到饮马川后,杨林和裴宣时常坐在溪边,回忆往昔岁月。
杨林看着潺潺溪水,感慨道:“裴宣兄,回想咱们在梁山的日子,那可真是波澜壮阔啊,只是如今兄弟们大多不在了,心里总觉得空落落的。”
裴宣叹了口气,说道:“是啊,那些一起出生入死的时光,怎能轻易忘却呢。不过咱们能活着回来,在这饮马川安享余生,也算是幸运了。”
一日,几个年轻人听闻杨林的事迹,慕名而来,想要拜杨林为师,学习武艺。
为首的年轻人恭敬地说道:“杨大侠,我们久仰您的大名,听闻您在梁山的英勇事迹,心中敬佩不已,想跟着您学习本领,日后也能像您一样行侠仗义,还望您收下我们。”
杨林看着这些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仿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笑着说道:“想学武艺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儿,得吃得了苦,你们可愿意?”
几个年轻人齐声喊道:“愿意!”
从此,杨林便在饮马川收徒授艺,将自己的一身本领传授下去,闲暇时,他还是会与老友们切磋武艺,或是坐在溪边悠然垂钓,看着水中鱼儿游弋,感受着山间四季变换的美景,心中满是宁静与满足。
曾经那个在江湖中闯荡的“锦豹子”,在这一方天地里,过上了平淡却又惬意的生活,而他的故事,也在江湖中被人们口口相传,成为了一段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