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微看书 > 孩他爹身份好像不一般 > 55.大比

55.大比 (第1/2页)

微看书 www.vkss.cc,最快更新孩他爹身份好像不一般!

又几日, 终于是到了评选之日。以往,能有资格在此一日争夺者, 几乎便已经是天下扬名的商户。但商人间仍为此整个你死我活,实在是这能够给皇家宫廷采买物资,是一份待遇极其丰厚的美差。这中间的暴利非普通商家能想见。宫中一应物品,皆有定制, 便是宫里普通的宫妃用的胭脂香粉利润也不会少在哪里。

本来,易家不论分支还是本家只作为一个整体, 这是极少拿了两个名额。

裕城易家易成礼在阿肆的游说之下, 难得提出抗议, 有了这一名额。但他却未进贡裕城分支最好的丝绸, 反而是完全不擅长的粮食谷物。

易家做粮食买卖,但生意不算大,比不得其他家经营已久的商户。反而是在其他商品的经营上, 更为成熟。皇宫中的诸如酒水纸笔等,多由易家采办。

因此易成礼也在怀疑自己的决定, 但阿肆的游说让他听从了。只是阿肆有些日子没出现过, 让他有些疑惑也没人解答。阿肆让他先去提前弄清那什么马什么薯的食用方法以及种植方法。他这几个月让几个有经验的老农去捣鼓捣鼓,虽然能种出来,但芽率却不算高,如今那些什么薯还剩了大半。

不过, 让大厨试着炒了一下, 味道倒还可以。

只是远远不是阿肆之前说的那样高产。老农说是种植方法和种植时间应该还有点问题, 万物皆有定时, 若是错了季,是种不出东西来的,需要再要点时间试验一定能全整明白,可算算时间,易成礼只能将暂时试验出的一些方法经验记上,这些到时才是要上交的重要关键。

否则随便挑一筐东西上去,怎么能过关。易成礼也打听过了,这些年旱涝灾害,许多地方闹饥荒,皇帝最关心的是如何提高作物产量让百姓吃饱。这若是拍对了马屁,那他可就达了。

就是那些不中用的老东西,几个月时间,连怎么种都没整明白,简直是要气死他。不过,总算有些名目,看着那几盆绿油油的植株,心里也有点安慰,怎么着,也有点成果。与别人都是金玉丝绸香木茗茶样样奢华精致的相比,他这真算得上穷酸可怜见。

入宫这日,荆照秋亦去了。宝宝是不可能带进宫的,因而便让老太太照顾一个白天。这是他头一遭进宫,与后世去故宫旅游的感觉那是全然不一样的。这是真真实实踏进了见阙珠宫之中。

琉璃瓦,白玉阶。黄金柱,珍珠帘。玉除彤庭,碝磩彩致。飞阁流丹,反宇业业。朱甍似血膏涂,仙宫是琼玉砌,一砖一瓦无不极尽奢华。荆照秋眨眨眼,看得愣愣的,默默估算起这一砖一瓦的价值来。

最后,还是感叹一声剥削阶级果然是剥削阶级。

不过,他心里倒不是有多么羡慕。生不带来,死不带去,钱财到了一定数量,就只是一堆数字。多到极其时,反而就对钱看淡了了。

因为,古来的皇帝在登上至高无上的位置后,无论是钱\\权力还是色l欲,都能够轻易满足后,想的大多就只有长生这一件事。

他自然是比不得皇帝的富贵与权力至高无上,可在此世中,亦是数一数二的。他家庭幸福,再没有什么好羡慕的,况且这一世的寿命便算上天赐的,比之常人,那就是实打实的两辈子!

“美人”在怀,幼子在侧,一时间荆照秋简直觉得自己是人生赢家了。

荆照秋这么走神了一会儿,易之虞觉得不对,伸手在荆照秋眼前晃晃,仍不见他回神来。最后只好小声叫他:“照秋?”

“啊!”荆照秋回魂,易之虞的脸贴在他的眼前,仅仅只有一厘米。这么猛地一贴近,连脸上细小的白色绒毛都能看得清清楚楚。他捂了捂心口,把易之虞往外推了一尺。好吧,这个“美人”体型太大,他受用不起。

高台上留出的位置分别应当是皇帝的,只是奇怪的是,在皇帝的尊驾两边,分别矮了一个位置放着张椅子。直到落座时,荆照秋才看到左边那张,坐了个十多岁的少年,穿着淡黄色的吉服,衣上绣着四爪金龙,腰间金玉带,饰以明珠。

荆照秋立刻就反应过来,那是太子。没想到皇帝看起来挺年轻,就有个十来岁的儿子了。他偏过头去小声去对易之虞说起。易之虞笑笑问,你以为皇上多大?

荆照秋赧然。易之虞告诉他,与他差不多,二十八l九的样子。荆照秋便瞪大眼睛看着易之虞:“那有个十多岁的儿子……也不算早。倒是你,差不多年纪的,皇帝的儿子都要能娶媳妇了,你也太慢了。”

荆照秋知道,他这样说是极没道理的一件事。易之虞不晚一点儿,可就轮不到他什么事了。

易之虞便反问:“难不成你要我先有了别人?”

“那当然不是。”荆照秋立刻便道。开玩笑,人都是他的,还想要别人?做春秋大梦去吧。

易之虞便笑了起来,眼里泛着光泽,似一片斑斓璀璨的星空。

“我慢些都是为了等你。”

荆照秋被晃花了眼,便扭过头,不看易之虞,只往台前看。紧接着便轮到易成礼。他一直紧张地盯着了前面的人,不时悄悄看皇帝的脸色。察言观色之下,看出皇帝并不是很满意。虽然在易成礼的眼中看来,那些丝绸瓷器已经精美得不像话,堪称艺术品了,但皇帝却一直紧绷着一张脸。

一直到有人进贡上好的碧粳米。可掀开筐子后,看到一颗颗珠圆玉润晶莹剔透的米后,皇帝的脸色却并没有好转,又听那献米的侃侃而谈,说米的香甜与珍贵,只生长在一个县里,每年仅有多少石上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