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微看书 > 始皇别伪装了,我一眼就认出你了 > 第10章 先贤庙

第10章 先贤庙 (第2/2页)

想到这里,李恩凡想到了什么,然后从面前的几本书里,抽了一本科技书出来,然后翻到水泥的那一页。

水泥是昨天晚上睡觉的时候,问了问小胡桃,古代能不能制作处水泥,得到她肯定的答复后,直接加上去的。

因为早期石灰与火山灰的混合物与现代的石灰火山灰水泥很相似,用它胶结碎石制成的混凝土,硬化后不但强度较高,而且还能抵抗淡水或含盐水的侵蚀。

所以古代也能找到替代品,制作出水泥。

翻到水泥那一项之后,李恩凡指着书,就对着嬴政开口说到:

“政哥,你看这样,在原秦国的城市里,重点发展两座城市,这个就相当于补贴老秦人。

然后,我们直接用水泥,在各国的边境处,快速的建造几座大城。

这样一来,各国之间的交流就会很频繁,利于文化融入,消除隔阂。

最重要的是,大城发展好了,时间一久,原先国家的烙印,就会渐渐消失。”

嬴政听着李恩凡的话,手里翻看着水泥,在了解到水泥的制作如此简单之后,脸色也是越来越高兴。

“凡小子,还有什么办法,继续说说。”

见李恩凡确实有想法,嬴政也是有点迫不及待了。

见嬴政催促,李恩凡觉得有点好笑,他还是第一次见嬴政这样迫不及待的样子,也不装样子,就直接开口到:

“第三点,建立先贤庙。”

说到设立先贤庙,李恩凡有点严肃。

“政哥,设立先贤庙,在我看来,这个是最重要的。

先贤庙建立后,把各国在历史上有名的先贤放进去,然后再由朝廷发布政策,在最开始的每一月,找一天时间,全国祭奠先贤。

比如:楚国的屈原,就可以直接放进去。

毕竟屈原在我们后世,都有一个节日,专门纪念他。”

嬴政一听到李恩凡开口说先贤的时候,脸色就带着严肃的神色。

“到了后面,过个十几二十年,各国已经不分彼此了,就可以一年祭奠一次。

当然,在开始的时候,最好每国都放进去至少一位先贤,这样到了祭奠的时候。

祭奠本国的先贤时,老百姓不会有抵触心理。”

说完这一点,李恩凡本想开口说把白起放进先贤庙的。

因为白起确实对秦国的帮助很大,并且在后世,白起的名声也被很多人了解。

但李恩凡想到了一点 ,就没有开口说白起。

因为在此时的秦朝,设立先贤庙的话。

白起是注定进不了先贤庙的。

而且别说白起了,在最开始的先贤庙,估计是没有一个军事方面的人。

为什么没有军事方面的先人?

因为军事方面的人,是最容易引起仇恨的人,就这么简单。

举个例子,嬴政如果真的把白起放进了先贤庙,原先的赵国百姓,估计要直接造反。

你让他们祭奠白起,就等于是让他们承认白起的功绩。

白起的最大的功绩是什么?

长平之战,坑杀赵国四十万人!

这四十万人涉及的家庭,说少一点,都有二百万人。

而且长平之战到现在的秦国统一,才只有四十年!

很多小一辈的人,都还有记忆。

所以把白起放进先贤庙,真的就是贴脸嘲讽原赵国。

原赵国的老百姓要是不造反,才是奇了怪了。

所以只有再过几十年,等这一辈的人,全部走完,才能考虑把白起等一些军事方面的先贤,放进先贤庙。

估计白起要是知道了这一点,也会苦笑。

难道太强,也是一种错?

嬴政也想到了这一点,在最开始,确实不能放军事方面的先贤进去。

“凡小子,你觉得一共设立几个先贤为好?”

李恩凡埋头思索了一下,然后就开口说到:

“政哥,在最开始,设立二十个先贤最佳。

而且这二十个中,一定要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轩辕氏黄帝,五位排在最前面。

秦国的先贤可以多设立几个。

然后其余六国的先贤设立一两位。”

说到这里,李恩凡突然想到了什么,然后就笑着开口说到:

“剩下的名额,最好就设立着名学派的创始人。

比如:墨家的墨子。”

听到李恩凡说还要设立各学派的创始人,并且提到了墨子,嬴政的脸上就带着会心的笑意。

因为设立了各学派的创始人,这样一来,那些学派的弟子,很大一部分,就会直接归心秦朝。

比如墨家,还好意思反秦吗?

墨家虽说被称为显学,可是在之前没有一个国家采用过,更别说承认它了。

这时候的秦朝承认了墨子,你说墨家还怎么好意思反秦?

而那些没有设立的学派,也会为了自己的创始人,拼了命的为秦朝效力。

毕竟学与文武艺,卖于帝王家。

古时候的百家都是基于这样的理念诞生出来的。

所以设立几个学派创始人先贤,好处太多了。

“对了,凡小子,为什么要设立燧人氏几位?”

嬴政疑惑的开口。

听到嬴政的询问,李恩凡笑着开口到:

“政哥,设立几位始祖,更有利于统一和现在秦朝的稳定。

这样一来,就可以说,我们大家不管哪国,都要尊几位先祖为人文始祖。

因为有了这几位始祖,我们才会有现在这样的生活。”

听到李恩凡这样说,嬴政也是了解他们的功绩,就了然的点了点头。

为什么李恩凡没有学前世网文一样,把炎黄子孙的说法提出来?

因为在历史上,为大一统王朝的“维稳”需要,是奉行血统论的。

如《史记》,就将之前所有帝王及部族都说成“黄帝”的血脉。

到了后面,游牧民族入侵中原的时候,就常抛弃自己的祖先,改称黄帝后裔。

像鲜卑慕容氏,“自云高阳氏(黄帝嫡孙)之苗裔”;建立辽的契丹,自称“炎帝之后”、“轩辕后裔”。

到了后期,金之女真、元之蒙古、清之建州,都无意自诩黄帝之后,甚至公开拒绝中原士人所提出的改认祖先以利统治的建议。

这种拒绝,既因为其自身统治实力强大,也因为帝制时代中国的政治重心,不在“黄帝”,而在“孔子”;不在种族血脉,而在儒学传承。譬如雍正、乾隆都强调:“华夷之别”只在于文化,与种族无关。

而到了近现代,戊戌维新失败后,梁启超等人接触并信奉“种族主义”,“黄帝子孙”的说法才开始盛行。

在奉行血统论的封建时代,提议大家都是一个先祖的话,是行不通的。

如果真要这么提议,就是提前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了。

所以李恩凡才会提议只是尊人文始祖,而不是把大家都是炎黄子孙的说法提议出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