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满朝欢国际宽容日》 (第2/2页)
白风夕转头看着李小白,“夫君,你在词中提到宽容并非简单之事,这是何意?”她的眼神中带着一丝困惑,又有着对答案的渴望。
李小白转头看着白风夕,眼中透着深邃的光芒,说道:“娘子,宽容可不是简单指‘容忍他人行为’。它更深层次的含义是指承认他人的权利与自由,包容各国的理想与文化,我们不仅要对自己负责,也要对他人负责啊。就像这世间万物,各有其存在的道理,我们若不能宽容以待,只凭一己之见去评判,那这世界便会纷争不断。”他的语气有些沉重,心中对那些因不宽容而导致的纷争感到痛心。
白风夕微微皱眉,眼中闪过一丝忧虑,“夫君所言极是,可这世间之人,形形色色,要做到真正的宽容,谈何容易?”她的心中有些无奈,深知人性的复杂。
“娘子,正因为不易,才更显这宽容的珍贵啊。”李小白握住白风夕的手,感慨道,他的手温暖而有力,传递着他的信念。“你看古往今来,多少战乱纷争,皆因人心狭隘而起。若人人都能有一颗宽容之心,那这世界将是何等美好。”他的眼神中充满了向往,仿佛看到了那个美好的世界就在眼前。
“夫君,你说这《满朝欢》词牌,可有什么特别的来历?”白风夕话题一转,看向李小白,眼中重新燃起了好奇的火花。
李小白沉思片刻,眼神中透着思索的光芒,说道:“娘子,这《满朝欢》词牌,据古籍记载,其起源于唐宋时期。当时,文人雅士们常聚于一堂,或宴饮游乐,或诗词唱和。那是一个文化繁荣、思想碰撞的时代,充满了欢乐与激情。这《满朝欢》便是在那样的氛围中诞生的。它的格律韵律,都有着独特的韵味,适合表达欢乐、祥和、庄重等多种情感。”他的眼中闪烁着对那个时代的向往,仿佛看到了那些文人雅士吟诗作词的场景。
“那这词牌在古代文学中有何地位呢?”白风夕好奇地问,她的眼神中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
“它虽不像《沁园春》《西江月》等词牌那般广为人知,但也有其独特之处。许多文人用它来描绘盛大的场面、庆祝佳节或是表达对国家、对生活的美好祝愿。这词牌就如同一条隐匿于文学长河中的溪流,虽不汹涌澎湃,却也有着自己的灵动之美。它默默地流淌着,滋润着那些文人墨客的心灵,为他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李小白说道,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对《满朝欢》词牌的喜爱。
“那在格律上,它有什么讲究呢?”白风夕追问道,她靠近书桌,看着那纸上的词句,眼神专注。
李小白回到书桌旁,拿起笔,在纸上边写边说:“娘子,你看,《满朝欢》在字数上有一定要求,上下阕字数分布较为规整。平仄方面,也有其特定规律,像这‘国际宽容,岁时铭记’,平仄相间,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韵律上,它押的韵使得整首词在吟唱时更加和谐动听,犹如黄莺出谷,余音绕梁。这种格律的讲究,就像是给词牌穿上了一件精美的外衣,让它更加动人。”他边说边比划,眼中透着对诗词格律的精通。
白风夕看着纸上的字,轻轻点头,眼中露出赞叹之色,“夫君,你用这《满朝欢》词牌来写国际宽容日,倒是极为贴切。这词牌的欢快庄重之感,与这宽容日的意义相得益彰。”
“娘子慧眼。我正是觉得这《满朝欢》能更好地表达我对国际宽容日的理解和期望。希望这宽容之念,能如这欢快的词调一般,传遍世间每个角落,让人们都能心怀宽容,摒弃纷争。”李小白微笑着说道,他的笑容中充满了希望,仿佛看到了宽容之花在世界各地绽放。
两人正说着,阳光已渐渐洒满了书房。白风夕看着那满桌的书籍,眼中透着对知识的敬重,说道:“夫君,这书中所载,皆是古今智慧。我们今日谈论国际宽容日,其实在古时,亦有许多关于宽容的佳话。”
“娘子所言极是。古之仁人志士,多有宽容大度之风范。蔺相如对廉颇的宽容,成就了‘将相和’的美谈,使得赵国得以安稳。你想,蔺相如当时心中虽有委屈,但他为了国家大局,选择了宽容廉颇的挑衅。他的心中定是有着对国家的大爱,对和平的向往。唐太宗李世民能容魏征之谏,开创了贞观之治,让百姓安居乐业。李世民作为帝王,能放下身段,接受魏征的直言不讳,这需要多么宽广的胸怀啊。这些故事,无不彰显着宽容的力量。”李小白说道,眼中闪烁着光芒,对这些古人的宽容之举深感敬佩。
“是啊,这些故事流传千古,为后人所传颂。可见宽容之德,无论古今,皆为世人所敬重。”白风夕感叹道,她的眼神中透着对古人美德的敬仰。
“娘子,我们也当以这些古人为榜样,在生活中践行宽容之道。无论是邻里之间,还是对待陌生人,都应以宽容之心相待。”李小白握住白风夕的手,认真地说道,他的眼神坚定,心中已下定决心要在生活中传播宽容。
“夫君,我明白。就像我们平日里与他人相处,难免会有磕磕碰碰,若都能换位思考,宽容对方,那便不会有那么多矛盾了。”白风夕微笑着回应,她的笑容温暖而真诚,心中对宽容有了更深的理解。
“嗯,而且这宽容不仅能化解矛盾,还能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当我们宽容他人时,他人亦能感受到这份善意,从而回报以宽容和友爱。如此循环,这世间便会充满温暖。”李小白说道,眼神中满是憧憬,仿佛看到了一个充满爱与宽容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