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微看书 > 片段人生和辉煌无关 > 第29章 杨家将的后人

第29章 杨家将的后人 (第2/2页)

至此杨家的男人们大都为国捐躯,后代所剩无几,尤其在杨文广之后,杨家没有什么特别突出的人才了。

姥爷不止一次的对魏小佑说,农村经常唱的豫剧《杨家将》中的\潘仁美\在历史中叫\潘美\,并不是戏剧中那个大奸大恶之人。他曾与赵匡胤出生入死,为大宋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

在收复燕云十六州之战时,宋太宗任命主将为潘美(即豫剧《杨家将》中的潘仁美),副将为杨业,王侁为监军。因为王侁立功心切,便命令杨业发起进攻,但身经百战且对辽军相当了解的杨业和潘美等人都知道目前并不是进攻的时机,如冒然进攻此战必败。遂杨业向王侁婉转说明当前不是发动进攻的时机,但却被王侁质疑他暗通辽国,所以才不愿意进攻,而一旁的主将潘美及其他副将等人也明知进攻会必败无疑,却最终无一人出来说话。

最终杨业只能带着杨家军拼死一战,后被辽军俘虏,面对辽人的威逼利诱,他始终无动于衷,绝食三天后,壮烈牺牲。由此,身为主将的潘美,应对杨业的死负一定的责任,尽管他没有设计陷害杨业,但民间都觉得杨业的死,与潘美的不作为有关,所以后来演义小说和戏剧为了突出杨业的忠烈,就把潘美塑造成了'“潘仁美” 这个奸臣形象,让人恨得咬牙切齿。所以,姥爷告诉魏小佑说,这也是\潘杨不结亲\的由来。

魏小佑不知道姥爷讲的这些有关杨家将的事是不是绝对真实的历史,还是身为杨姓后人的姥爷和他的先祖们,为了证实自己是正宗的杨家将后人而拼凑的祖辈往事,但从另外一个角度上来讲,其族谱所记载的应该是有几分真实性的,毕竟族谱这东西是一个姓氏、家族传承的最基本的根系之源。

还有就是,魏小佑的姥爷家里一直有一杆很长的铁枪,在堂屋的东间供养杨家老令公杨业戎装画像前的条案旁插着,说是插着,也就是古时摆放兵器的架子上插着。

说是铁枪,只是魏小佑个人的猜测,因为摸上去冰凉,是那种生铁棍棍的感觉。据姥爷告诉魏小佑,枪的名字叫\芦叶枪\。其总长差不多有三米多,枪尖上的红缨已经没有了,现在只剩下扎红缨的铜扣啦。

姥爷说,枪尖上的红缨不仅仅只是一种装饰,它还具有实际的战术意义。即在战斗中,红缨随枪可以遮挡敌人的视线,同时在挥舞时产生风声,增加威慑力。

魏小佑觉得,现在姥爷家的这杆枪应该绝不是祖上传下来的,因为姥爷说过,据老一辈传说,祖上原来的芦叶枪是一丈三尺左右,大概4米多长,重六十八斤之多。而现在,家里保留的这一杆枪也就三米左右,且只有十几斤重,黑不溜秋的,就像一根削尖了的腊条杆子。

直到有一次,姥爷喝了点酒,来了兴趣,让大舅杨延文去屋里拿来了长枪,在院子中间耍了起来,还说这是祖传下来的杨家枪法。魏小佑才有些相信姥爷说的是真的,而且也才知道姥爷居然也会功夫,且这功夫还不一般。

已经六十六七岁的姥爷,拿着几十斤重的长枪,站在院子中间,凝神静气,进退有度,口中念着杨家枪枪法口诀:

\杨家枪法世称雄,前手正后手硬,仰手合手都有空。去似箭回如线,手疾眼快扎人面。舞花枪,眼花撩乱。锁喉枪,鬼神难挡。回马枪,神仙难防。怪莽翻身,梨花盖顶,乌龙翻江出海滩。绣女穿梭奔日月,金门石开抢中皖。要问此枪名和姓,七郎八虎守边关。\

三十六路枪法使完,收势站好,整个人枪合一,脸不红,气不喘,还说:

\练功,练功,一日练一日功,一日不练十日空。功夫就是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才会日渐精进的。\

魏小佑借势问姥爷:

\我大舅二舅三舅他们也会耍杨家枪吗?\

姥爷收起耍枪的架式,转身将手里的枪交给大舅,并叮嘱一定要放回枪架上立好了。接着叹了一口气给魏小佑说:

\现在这个时候谁还会用心学这个呀!再说了,也吃不了学武的苦,要知道‘月棍,年刀,一辈子枪,腰里宝剑随身藏。’这句话不是瞎说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