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王金标 (第2/2页)
\俺没有枪,俺有重要任务呢!\
爷爷说着,瞬间挺直了腰板说:
\队伍上的领导,让俺带着咱村里和张楼村、杜庄村、白垓村、张垓村、西刘庄村六个庄子上的青壮年们好几百人跟着队伍运送粮食和向前线运送弹药,也给队伍上抬担架。\
魏小佑接着爷爷的话问道:
\队伍上让恁领那么多人,咋也不给恁枪?有了枪该有多威风!\
说着还站起来叉着腰比划着。
\队伍上一直派人保护着俺们呢!俺要做的就是一定保证把粮食和弹药给送到前线,把在前线打仗受伤的伤员给好生生的抬下来。\
爷爷很严肃的给魏小佑说道。
\爷爷,那恁看到打仗了吗?\
魏小佑顺势回坐到小板凳上问。
\前线那战壕挖的弯弯绕绕的,也很深,一直挖到咱庄南面的杜庄村西头那。朝前边送弹药的时候,都要弯着腰低着头跑才行。从后方打到沙土集城墙上的炮弹从头顶上‘啾啾’的飞,炸响的时候‘咚咚’响,震得耳朵‘嗡嗡’的。一旦有个炮弹偏了一点,就会有战士在炮弹炸响的那一刻将恁扑倒?\
爷爷讲起的时候,那表情像是又回到了当时一样,激动的说道:
\那个时候,恁奶奶也正领着咱们村里的妇女们给队伍上做被褥、鞋和衣服呢!\
\奶奶,恁也领着人给队伍上干活?\
魏小佑转过身,看着奶奶熟练的纳着鞋底问道:
\和爷爷一样,也是要送到前线吗?\
奶奶刚想接着魏小佑的话回答,爷爷就插话道:
\恁奶奶她们给队伍上做好了被褥、鞋子和衣服都有队伍上的后勤登记收起来,不用上前线的,再说(此处读fo,鲁西南一带方言口音)啦,就恁奶奶那小脚(奶奶是缠脚的,是中国古代一种陋习,是用布将女性双脚紧紧缠裹,使之畸形变小。一般女性从四、五岁起便开始缠足,直到成年骨骼定型后方将布带解开,也有终身缠裹者。 缠足开始的时间有夏禹、商代、春秋战国、隋、五代、宋等多种说法。学者高洪兴专业着作《缠足史》考证,缠足开始于北宋后期,兴起于南宋,元代的缠足继续向纤小的方向发展,明清时期缠足进入鼎盛期。缠足之风蔓延至社会各阶层的女子,不论贫富贵贱,都纷纷缠足,但不缠足者也不在少数。清朝被推翻后,孙中山正式下令禁止缠足。到了五四运动时期,缠足更成为各派革命运动和激进分子讨伐的对象,陈独秀、李大钊等人都曾撰文痛斥缠足对妇女的摧残和压迫。新中国成立后,缠足恶习被彻底废止,中国的妇女才得到了彻底的解放 。) 咋能去了前线。\
奶奶一听爷爷说她那小脚,就接着站起来拿过一根木柴,放在堂屋门前石上,然后扶着门框,用脚\啪\的一下踹断了,笑着道:
\俺小脚咋的啦!不要小瞧俺们老娘们家,连毛主席他老人家都说(此处读fo,鲁西南一带方言口音)俺们妇女能顶半边天呢!\
不待奶奶坐下的功夫,爷爷接着奶奶的话茬说道:
\看恁娘(鲁西南一带,男人对孩子娘的一种叫法)说(此处读fo,鲁西南一带方言口音)那话,俺可没有笑话恁们妇女的意思,俺是说(此处读fo,鲁西南一带方言口音)队伍上不让恁们妇女上前线的意思。\
\爷爷,恁都讲了半天了,也没有说(此处读fo,鲁西南一带方言口音)队伍上给俺奶奶起名字的事呀。\
魏小佑抓耳挠腮的急道。
爷爷用手轻轻抚摸了一下魏小佑的头,有回头看了看已经重新坐下纳鞋底的奶奶,轻声道:
\恁奶奶的针线活,放在咱庄里,甚至这附近的其他庄上,都是数得着的,就现在,咱庄上谁家娶媳妇、嫁闺女做被褥嫁妆的不都是找恁奶奶去开针起样(鲁西南一带农村,娶媳嫁女都要做被褥添箱,这时候都要找村里德高望重的针线活手艺最好的来家里开针,被褥上绣花的话,还要负责起样,而且主家还会做最好的饭菜招待。),啥时候,不都有打听着上咱庄来找恁奶奶学针线活手艺。\
奶奶被爷爷的一番话说的都不好意思啦!应着爷爷的话茬道:
\小佑来,别听恁爷爷瞎咧咧,俺可没有他说(此处读fo,鲁西南一带方言口音)的好。咱庄上年轻媳妇小党(魏天党,魏小佑本家同辈分未出五服的近支)家娘,恁二大娘的针线活手艺,在五邻三庄的也很叫响的。\
\小党家娘的针线活手艺不也是恁教出来的呀!\
爷爷随口接话道:
\别打岔,俺在给小佑说(此处读fo,鲁西南一带方言口音)正事呢!\
奶奶啐了爷爷一声道:
\恁个糟老头子,就知道在孙子面前嘿唬(鲁西南一带方言,嗔嗤的意思)俺。\
爷爷听了奶奶的话,有些得意的看了看奶奶道:
\孩家娘,俺是夸恁手艺好呢!小佑来,听爷爷讲人家队伍上是咋给恁奶奶起名字的事。\
\嗯,爷爷恁赶紧说(此处读fo,鲁西南一带方言口音)吧。\魏小佑挪了挪小板凳道。
\前线战事很紧,俺们的任务也很紧,除了平时的粮食需要送到前线之外,更多的是成箱子的子弹,手榴弹,还有炮弹,都要在最快的时间内送到前线队伍上,沙土集这边要送,咱们郓城方向那边也要送,俺领着后勤队按照队伍上的领导安排的,分成好几队,分别从咱庄家西,家北和家前(指的是村庄南面)出发都去送。恁奶奶在家里领着咱庄和临庄的老少媳妇和大小闺女,没黑没白的赶工,队伍上用的被褥,军服,鞋帽,袜子,还有伤员用的绷带,也要赶织,这些东西当时都存放在咱家北屋最东头的那两间里,堆的满满的。到最后,恁奶奶做的军服,鞋袜,和绷带又好,又快,又多,又结实,得到队伍上领导的一再表扬,说是要立恁奶奶为模范。\
爷爷一口气讲到这儿,回头看了看已经停下手里针线活的奶奶,接着说道:
\在咱庄驻守的部队是陈老总(陈毅元帅)的队伍,和咱老百姓的关系那是没得说(此处读fo,鲁西南一带方言口音),当时队伍上管军需的领导安排一个年轻的文书来咱家清点接收被褥、军服、鞋帽、袜子和绷带时,就问恁奶奶叫啥名字,说(此处读fo,鲁西南一带方言口音)是队伍上的领导要问的,队伍上已经决定立恁奶奶为拥军模范啦,要把恁奶奶的名字报上去。恁奶奶给人家文书说(此处读fo,鲁西南一带方言口音)叫‘魏王氏’,人家文书说这名字是旧社会才有的,这种名字不适合咱们解放区,接着人家文书说(此处读fo,鲁西南一带方言口音)‘要不我给你起个名字’,恁奶奶说(此处读fo,鲁西南一带方言口音)‘中呗’,人家文书想了想就给恁奶奶起了一个名字叫‘王金标’还说(此处读fo,鲁西南一带方言口音)这名字的意思是‘保持现在的模范荣誉,做金色的标杆’,并且还把这个名字正式的写到文书他带的那个本子上,带回队伍上去。从那以后,恁奶奶就成了咱庄上第一个有正式名字的人哩,还是队伍上公家给起的,在咱周边这五邻三庄的也是头一个。\
爷爷讲到这儿,停下来,咂了一口手把壶里的茶,静静的没说话,魏小佑回头看向奶奶,奶奶依旧是坐在堂屋门口的门槛上,手里的针线活还是停着,只不过是回头看向屋里,眼睛紧紧盯着墙上那张已经被熏得发黄的\拥军模范奖状\……
魏小佑也没有说话,只是安静的待在爷爷身边,心想,也许爷爷奶奶的思绪已经回到了那个硝烟弥漫且又浪漫热切的战火岁月了。
后记:
王金标,奶奶将这个队伍上给起的名字,活成了魏王庄村乃至黄泥岗镇的一个真正的标杆和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