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内外黄庭 (第2/2页)
天之一气,其用不勤。中超三界,密酬四恩。
正一舍华乃充盈。大一明妙,琼蕊含光。神通异变,万怪潜藏。
遥望一心如罗星,虚心慧视,内外清澄。回光灿灿,月上残星。
金室之下不可倾,
海藏龙宫,事雄抱雌。巨海谦下,万派归之。
延我白首反孩婴。生而皓首,美貌无衰。出有入无,至妙无为。
琼室章第二十一。琼室之中八素集,三山宫室,八仙会集。过海乘风,各有妙术。
泥丸夫人当中立。祥光万道,慧眼频观。中明姹女,内性真欢。
长谷玄乡绕郊邑,顾神至阒,物外仙乡。放开灵耀,应物无妨。
六龙散飞难分别。龙蟠离穴,虎绕坎宫。甲庚交位,道显神通。
长生至慎房中急,万通真戒,物物无为。壶天灵象,兔走鸟飞。
何为死作令神泣?大乘圣教,广度众生。若遣天道,永堕幽冥。
忽之祸乡三灵没恩中生害,性沉祸乡。三魂难保,七魄消亡。
但当吸气录子精。气归元海,密护真精。虚无恍惚,出世通灵。
寸田尺宅可治生,上达八方,中明寸宅。夜明光耀,天宽地窄。
若当决海百渎倾,巨海谦虚,百渎归之。三天内有,无上元始。
叶去树枯失青青,宝树一株,金枝玉叶。无影灵童,时时攀折。
气亡液漏非己形。坎中炼汞,离内烹铅。丹成九转,脱壳升仙。
专闭御景乃长宁,中华圣境,常闭金门。民丰国泰,一者帝尊。
保我泥丸三奇灵,泥丸之内,护我三台。炼丹成真,云步蓬莱。
恬淡闭视内自明,至性恬然,坎宫紧闭。开阐当中,晨光照体。
物物不干泰而平。无物之象,自然交泰。虎啸龙吟,号杀邪怪。
悫矣匪事老复丁,方圆曲直,上善清澄。中明甲乙,岂问丙丁。
思咏玉书入上清。龙篆玉书,神奏上清。崇真达德,天上功名。
常念章第二十二。
常念三房相通达,连峰宫室,内隐云房。癸丁相见,内有炎凉。
洞得视见无内外,一颗圆珠,明照内外。洞达真光,永永无坏。
存漱五牙不饥渴。胎仙沐浴,金漱玉芽。内无饥渴,常饮烟霞。
神华执巾六丁谒,神通毫发,离女捧巾。六丁来谒,功奏上阵。
急守精室勿妄泄。抱元守道,精固神灵。无中生有,现出真形。
闭而宝之可长活,骨坚髓实,精竭人亡。至慎保真,益寿年长。
起自形中初不阔,云衢通圣,间隔不阔。乾坤内合,巨灵一撮。
三宫近在易隐括。宫尘种种,神妙频括。七曜通灵,无为大达。
虚无寂寂空中素,大道非空,体同太虚。自然至妙,辊出明珠。
使形如是不当污。身如野鹤,性似闲云。碧虚空外,飘飘认真。
九室正虚神明舍,九宫之内,瑞气盈盈。神明正慧,果证圆成。
存思百年视节度,物物深穷,得意忘言。性明道眼,妙用观天。
六府修治勿令故,六府调泰,法体安然。周天烹炼,金汞玉铅。
行自翱翔入天路。碧霄云外,鸾凤翱翔。得道真仙,朝现玉皇。
治生章第二十三。治生之道了不烦,理达慧生,明彻仙经。冲和之妙,内视无形。
但修洞玄玉玉篇,洞玄灵宝,能明玉篇。崇真了达,异日升仙。
兼行形中八景神,无为之妙,铅汞成形。神明八表,应物通灵。
二十四真出自然。八渠流转,二八生成。自然之妙,大大超神。
高拱无为魂魄安,抱道守真,魂清魄静。既达圣妙,坦然大定。
清静神见与我言。至神护法,圣道默传。治国修真,太上妙言。
安在紫房帏幕间,祥光万道,射透琼帏。胎仙进道,常□(此处原缺一字)刀圭
立坐室外三五玄。天男天女,立侍天皇。五明宫内,日月星光。
烧香接手玉华前,
祷圣焚香,道明至友。了达无为,蓬瀛携手。
共入太室璇玑门。璇玑七门,内隐天真。妙擎宇宙,身外有神。
高研恬淡道之园,磨开古鉴,应物明通。三阳相会,七宝园中。
内视密眄尽睹真,天眼明道,慧眼明真。法眼通圣,始显化身。
真人在己莫问邻,大玄境内,唯道明真。参罗光照,至阒为邻。
何处远索求因缘。既离火院,弃世全真。剔开道眼,窥妙良因。
隐景章第二十四。隐景藏形与世殊,嵩阳胜景,隐在中华。既忘世梦,高卧烟霞。
含气养精口如朱。太极含光,阴变纯阳。神丹一粒,传遍十方。
带执性命守虚无,执天行道,至通颠倒。炼就重纯,十洲三岛。
名入上清死录除。殢着物我,死堕幽冥。神超三界,玉帝之名。
三神之乐由隐居,修成七魄,炼就三魂。至神密隐,物外超群。
倏歘游遨无遗忧,至趣超凡,万缘了毕。道德无为,始终无失。
羽服一整八风驱。一整羽衣,碧霄进贡。不夜天中,携云跨凤。
控驾三素乘晨霞,青鸾前引,稳步云轩。异香风送,升入三天。
金辇正立从玉舆,圣坐金辇,真乘玉舆。天人侍立,共赴仙都。
何不登山诵我书。火坑跳出,三峰隐居。明今妙道,圣人之书。
郁郁窈窕真人墟,深种灵芝,神泉浇溉。丁看乌龟,癸观翡翠。
入山何难故踌躇,对景如山,至性无疑。顿明圣理,妙达希夷。
人间纷纷臭如帑。世事纷纷,皆造福业。不殢中边,大道明彻。
五行章第二十五。五行相推反归一,金阐离宫,玉封坎户。神明霞彩,自然开悟。
三五气合九九节。三神报道,五彩飞光。大和明内,体变重阳。
可用隐地回八术,内隐泥丸,蜕形显质。八仙会上,各有艺术。
伏牛幽阙罗品列。牛驾云车,圣归金阙。天乐齐迎,群仙总列。
三明出华生死际,三光朗照,菡萏清香。自然目视,真景非常。
洞房灵象斗日月。内锁颠猿,法尘泯绝。妙达虚无,象擎日月。
父曰泥丸母雌一,金翁抱真,黄婆守道。行满功圆,仙归蓬岛。
三光焕照入子室,天光照耀,仙宫深密。护法神尊,盗贼怎敌。
能存玄真万事毕,至明大象,妙达玄真。孰知壶内,别有乾坤。
一身精神不可失。清志抱一,性命无失。迸出神光,香津如蜜。
高奔章第二十六。高奔日月吾上道,圣妙无上,乌兔交光。妙明八极,细如毫芒。
郁仪结璘善相保,婴子抱真,郁母为邻。母养其子,炼气成神。
乃见玉清虚无老,上达玉清,中明黄老。体同太虚,手擎芝草。
可以回颜填血脑。和血固精,调气顺神。炼真合道,乃可全真。
口衔灵芒携五皇,凤衔玉药,献与天皇。离宫阴返,物外之乡。
腰带虎箓佩金珰,星冠月帔,金玉玎珰。末朝玉帝,性执珪璋。
驾歘接生宴东蒙。蟾宫琼宴,癸母丁翁。天厨造膳,仙乐东蒙。
玄元章第二十七。玄元上一魂魄炼,虚空微妙,安魂定魄。功要三千,行修八百。
一之为物叵卒见,道象无形,阴阳有变。造化圣功,慧眼唯见。
须得至真始顾眄。至明颠倒,木金相间。无物之真,天眼顾盻。
至忌死气诸秽贱,媱声美色,丧真死气。凡夫总爱,圣人见秽。
六神合集虚中宴。达道阳神,出世真仙。蓬莱赴宴,闲访桃园。
结珠固精养神根,神珠光耀,固守金精。结成三宝,内现真形。
玉匙金龠常完坚。虚中橐龠,价酬千金。玉吹灵窍,神鬼皆惊。
闭口屈舌食胎津,忘言妙道,恬淡修真。潭清龙现,下涌甘津。
使我遂炼获飞仙。圣人妙诀,烈火烹铅。大丹炼就,体化飞仙。
仙人章第二十八。仙人道士非有神,知神非我,不神乃神。恐生断见,应物明真。
积精累气乃成真。性通三耀,命达三田。气结三宝,功满三千。
黄童妙音难可闻,黄庭上有,赤宅灵明。光光相射,各听无声。
玉书绛简赤丹文。神篆金简,奏圣灵文。有功无妄,行满腾云。
字曰真人巾金巾,至理金真,华阳妙巾。六铢光显,二八金身。
负甲持符开七门。元神护法,天降飞符。七门返照,升入仙都。
火兵符图备灵关,强兵善胜,常在丙壬。内雄不出,外贼无侵。
前昂后卑高下陈,要先必后,欲下而高。海心万丈,涤藏巨鳖。
执剑百丈舞锦幡,臣灵神剑,慧刃如锋。混元海内,活捉蛟龙。
十绝盘空扇纷纷,十极之中,银盘无缺。羽扇纷纷,晴空皎洁。
火铃冠霄队落烟,九天神凤,清声火铃。百禽队队,从似飞星。
安在黄阙两眉间,眉间毫象,应显灵通。金容玉体,光耀中宫。
此非枝叶实是根。春夏万木,壮极则衰。深根至性,潜隐无隳。
紫清章第二十九。紫清上皇大道君,中天至圣,上达三清。人天了道,真朝玉京。
太玄太和侠侍端。上帝天皇,中华帝王。尊尊敬贵,万代名扬。
化生万物使我仙,自然妙道,无中有灵。阴阳相贯,万化生成。
飞升十天驾玉轮。太阳之君,飚驾玉轮。碧虚明彻,万里无云。
昼夜七日思勿眠,七曜通神,昼夜昆仑。阳纯无梦,号曰真人。
子能行此可长存。默行天道,性命长存。古今兴废,岂可言论。
积功成炼非自然,自然灵耀,空舞胎仙。抽添沐浴,全赖周天。
是由精诚亦由专。因师奥旨,道上精勤。圣功全德,物外良因。
内守坚固真之真,忘言守道,弃物全真。慧明中显,无相真形。
虚中恬淡自致神。至神无形,与道合真。碧霄云外,明耀常新。
百谷章第三十。百谷之实土地精,百谷阴精,实腹通灵。九阳烹炼,变化真形。
五味外美邪魔腥。意远腥膻,真通道味。天降霞浆,重楼一醉。
臭乱神明胎气零,杀害群生,臭浊养形。昏神丧慧,业报非轻。
那从返老得还婴?皓然太上,玉貌如婴。神明万化,显达西升。
三魂忽忽魄糜倾,汞铅颠倒,水火相交。丹炉阳焰,炼成白膏。
何不食气太和精?九阳照体,白觉神灵。夜明光照,北海龟静。
故能不死入黄宁。用慧明真,实相无形。先天妙景,隐在黄庭。
心典章第三十一心典一体五藏王,悟一惺苏,采得蟠桃。山头显现,物外之交。
动静念之道德行。眼迸万珠,戊己千拜。六贼须归,阴阳交泰。
清洁善气自明光,绝利忘名,恩牢跳出。坦荡无忧,始明悟一。
坐起吾俱共栋梁。大物谦下,欲后必先。处洼得盈,能曲道全。
昼日曜景暮闭藏,三阳照耀,内景佳祥。神通法象,百怪潜藏。
通利华精调阴阳。肾海精金,昆山美玉。盈满中宫,真人洪福。
经历章第三十二。经历六合阴卯酉,周天六度,阴阳相合。倒颠卯酉,逆顺庚甲。
两肾之神主延寿。命宫两道,上接泥丸。清神爽气,昼夜真欢。
转降适斗藏初九,运转参星,照侵北斗。一阳起火,妙通九九。
知雄守雌可无老,玄门牝户,开阖明悟。既达圣机,真师来度。
知白见黑急坐守。澄光显黑,神明眼碧。内视通天,妙观太极。
肝气章第三十三。肝气郁勃清且长,甲方宝树,枝耸根邃。上接三天,下侵九地。
罗列六府生三光。调和六腑,内运三光。神明霞彩,永占清凉。
心精意专内不倾,神清意泯,虚无自然。不空不色,圣妙心传。
上合三焦下玉浆。贪嗔痴灭,至性彰昭。黄芽袅袅,玉液频浇。
玄液云行去臭香,洗心涤垢,垢尽光生。圆明应物,光耀无情。
治荡发齿炼五方,理发万通,神开j金口。妙发无衰,金齿不朽。
取津玄膺入明堂。异景堂中,内隐深渊。澄清照躯,号曰龙泉。
下溉喉咙神明通,上涌灵泉,胎神沐浴。法体清澄,自然真福。
坐侍华盖游贵京,含元咫尺,通明水晶。朱雀玄武,密护神京。
飘飒三帝席清凉。三皇之始,有道为王。无争善胜,岂用刀枪。
五色云气纷青葱,顺光芝草,逆气青葱。芝香葱臭,道俗岂同。
闭目内眄自相望,凤眼龟睛,中华相望。离坎交宫,德明无上。
使心诸神还相崇。道妙虚心,炼玉烹金。性通天意,神鬼皆钦。
七玄英华开命门,七珠返照,内视天真。龟吸霞彩,走上昆仑。
通利天道存玄根。内返阳天,气结灵铅。大丹光头,三岛真仙。
百二十年犹可还,百二长安,蟾宫明彻。七返明元,九还丹结。
过此守道诚独难。万景之中,心意如山。顿明开悟,独立非难。
唯待九转八琼丹,八仙物外,常伴红霞。神丹九转,蓬岛为家。
要复精思存七元。贤达精思,圣智无虑。圣贤出世,凡人遭遇。
日月之华救老残,月满无亏,日耀古坛。太虚之内,永结神丹。
肝气周流终无端。东方甲乙,明朝赤帝。玉户常开,金关自闭。
肺之章第三十四。肺之为气三焦起,三魂既清,三毒尽灭。善采黄芽,真收白雪。
视听幽冥侯童子,慧明恍惚,内听潺湲。玉童来报,功满三田。
调理五华精发齿。太和之中,玉女金童。披襟散发,各显神通。
三十六咽玉池里,重明九九,九气三通。阳神聚会,霞友云朋。
开通百脉血液始。性通阳脉,精化为胎。形神俱妙,永住蓬莱。
颜色生光金玉泽,豆初灵显,内宝盈中。太极妙有,至行真功。
齿坚发黑不知白。叩齿神通,皓发幽冥。内容不老,无影真形。
存此真神勿落落,有形有尽,无物常存。既明真道,妙慧通神。
当忆此宫有座席,上清宫畔,九夏炎炎。响泉怪竹,座席冰簟。
众神合会转相索。千神聚会,同赴天坛。临风对月,自在清闲。
隐藏章第三十五。隐藏羽盖看天舍,内隐祥辉,结成华盖。羽化真人,九霄之外。
朝拜太阳乐相呼,黄庭真景,蓬岛相邻。婴儿姹女,跨凤朝真。
明神八威正辟邪。气结神灵,威仪阒静。法眼通天,辟邪归正。
脾神还归是胃家,土谷盈仓,脾还胃粮。神明九眼,上显三光。
耽养灵根不复枯,至静归真,保命常存。神明慧朗,照耀昆仑。
闭塞命门保玉都。既明门阖,汞铅相合。七宝玲珑,化成宝塔。
万神方胙寿有余,七宝坛上,众圣非无。焚香酌酒,洪禧有余。
是谓脾建在中宫。忘言妙理,黄老中明。炼神合道,永住蓬瀛。
五藏六府神明王,寸宅神光,五行之主。实腹存三,真通六腑。
上合天门入明堂,天门阐开,金关锁闭。内有神尊,(此处原缺一字)仙聚会。
守雌存雄顶三光,酉上金乌,卯中玉兔。两耀交辉,万神光聚。
外方内圆神在中,神明一圆,妙达先天。居尘不染,火里生莲。
通利血脉五藏丰。三耀和冲,五脏神丰。珠如黍米,光遍虚空。
骨青筋赤髓如霜,神清体健,骨坚髓实。六贼难存,三尸自出。
脾救七窍去不祥。清志如山,内汞长安。大罗圣降,常赴天坛。
日月列布设阴阳,万化生成,皆禀阴阳。照临法界,日月之光。
两神相会化玉浆,内神精光,外容形影。明真悟假,六铢平整。
淡然无味天人粮。恬淡灵泉,能济饥渴。洁尽凡情,自然了达。
子丹进馔肴正黄,玉体金容,黄庭内看。渴饮琼浆,饥餐珍馔。
乃曰琅膏及玉霜。炼成玉膏,修就金汞。龟吸夜光,蛇穿七孔。
太上隐环八素琼,珠数金声,九九隐环。至神内系,一撞三关。
溉益八液肾受精,八渠琼水,浇溉灵芽。炎收白雪,可称仙家。
伏于太阴见我形。天如秋水,夜显圆光。真无挂染,性月昭彰。
扬风三玄出始青,道玄观天,天玄明象。象玄通真,真元坦荡。
恍惚之间至清灵。微妙祥明,慧视无形。用之可妙,恍惚通灵。
戏于飙台见赤生,婴弄风飙,汞结阴消。闲来赤凤,唯上青霄。
逸域熙真养华荣。一棹神舟,三岛瀛洲。回观世梦,吟笑无休。
内盼沉默炼五形,华胥异景,至性观天。三阳相会,二气朝元。
三气徘徊得神明。三耀明真,其用不勤。神仙也厌,世事纷纷。
隐龙遁芝云琅英,仙擎宝芝,引虎调龙。行圆出世,妙隐三峰。
可以充饥使万灵,勤服灵芝,道养婴儿。元神唯显,内礼真师。
上盖玄玄下虎章。祥烟成盖,至性澄观。龙蟠元海,虎绕灵山。
沐浴章第三十六。沐浴盛洁弃肥薰,洗开道眼,体挂铢衣。水云信任,不羡轻肥。
入室东向诵玉篇,闲居宫室,至德真一。悟彻千经,忘言了毕。
约得万遍义自鲜。玉诀金声,万遍通灵。功成九转,跨鹤飞升。
散发无欲以长存,真心坦荡,放旷林泉。玉壶之内,别有阳天。
五味皆去正气还,意远肥甘,自通道味。内养元神,冲和一气。
夷心寂闷勿烦冤。绝虑忘言,自然大定。住世居山,内无动静。
过数已毕体神精,日往月来,阴阳有数。道显神明,全凭开悟。
黄华玉女告子情。黄婆匹配,婴姹团圆。静清祥耀,产个胎仙。
真人既至使六丁,力士天丁,常护真灵。阴魔奔散,阳耀成形。
即授隐芝大洞经。真仙之授,太上之经。人间阐度,悟者超升。
十读四拜朝太上,十极诵经,四方礼拜。贤圣虚空,众生苦海。
先谒太帝后北向,后有金真,来朝大帝。蓬岛瀛洲,群仙列位。
黄庭内经玉书畅。黄庭圣降,玉诀真经。理明万化,妙道无形。
授者曰师受者盟,默传圣道,玄祖盟约。圣达顿明,贤悟渐博。
云锦凤罗金钮缠,仙裳体挂,凤绕龙蟠。金缠九九,降阙清欢。
以代割发肌肤全。太上古貌,玉体冰肌。颜如童稚,皓发眉齐。
携手登山歃液丹,炼成七返,修就九还。形神妙达,霞友登山。
金书玉景乃可宣。圣人金诀,妙达真景。云散天青,蟾光如镜。
传得可授告三官,三元功毕,上达三官。真同圣意,名列仙班。
勿令七祖受冥患。出家退道,七祖冥愆。一子了道,玄祖生天。
太上微言致神仙,神通万法,大远希夷。无为德诀,暗合天机。
不死之道此其文。碧霄至圣,今古常新。母养赤子,不死之门。
所谓大道三千,天衍四九,遁去其一。小道芸芸,众生平等,修持自律。玄门道法源远流长,所涵盖之玄奥,非是一部玄门中道书,便可成就真我,完显已之道途的。
修者当要持心守道,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天道苍苍,修行无止。功德在人,持道近真,切记切记!
话说,华夏历史上,有一文化名人,姓魏名华存,生于公元252年,卒于334年。她为《黄庭经》之传道人。
魏华存多在焦作这个地方生活。而焦作北依太行山,南临黄河,乃豫通往晋的重要通道,那处地势呈西南东北向,带状分布,是中原地区的重要城池。
其父魏舒,非常喜欢玄学,也喜欢骑马打猎,平时以渔猎为生,直到四十多岁才进入官场。
在其父亲的影响下,小时候的魏华存对玄学和道教就非常感兴趣。(今沁阳市阳洛山下仙神河畔,有一座静应庙,俗称二仙丹庙。千百年来,每年三月初,在这块怀川大地上,附近的善男信女都会不约而同聚焦到二仙庙,“朝山”祭拜“二仙奶奶”魏华存。而魏华存的来历,估计祭拜人中,没有几个人知道,很多人,只知道这是一场民俗活动。)
时间回溯到大唐未立之时,秦王李世民正在征伐洛阳的王世充,可他一直都攻不下王世充的老营。
这一日,二仙奶奶魏华存,于关键时刻给秦王李世民托了一梦,授以他一部兵法,成功帮助李世民解决了大难题,将王世充当场活捉。
为了答谢二仙奶奶授兵法的恩德,秦王李世民决定修建紫虚元君祠,为她建立道场,用以弘扬道教。
当然,神奇的传说不止这一个,道教上清教的二代玄师,就曾经讲述了这样的一个神话故事。
那是公元364年的某一天,在茅山的一处道观中,魏华存夫人,突然从天而降,显灵观中,以扶乩的方式,将一本《黄庭经》授予了他,且要求他快速记录下来。
这许是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然在民间,一直都流传着关于魏华存得道成仙的种种故事,其影响力是非常大的。
唐玄宗时期,他作为平乱帝王,非常崇尚道教,曾下旨令道士蔡伟,将关于二仙奶奶在民间流传甚广的传说,统一整理,然后编入了《后仙传》。
后来,宋代的李昉根据这些神话传说的记载,进行重新梳理,最终成书,转入了以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为主的《太平广记》。
当然,有关魏华存的神话故事在民间还流传有很多,基本上都是以《太平广记》的记载为基础进行拓展的,没有太多的新意。
不过,这些流传的故事,其实都是玄幻仙神小说家们,经过后期加工而成,与真正的历史事实相比,属于是两回事。
真正的二仙奶奶魏华存,其小时候天资聪明,读书是非常之勤奋的,她最喜欢看《庄子》《老子》等等正宗道家着作。
魏华存长到十六岁时,原本已经到了出嫁年龄,但她拒绝了父母包办的亲事,每天痴迷于老庄着作当中,更是沉醉于求仙访道,玩得不亦乐乎。
公元275年,二十四岁的魏华存,不得已在父母的威逼之下,与刘文成婚。
婚后不久,刘文担任了一方县令,此时的魏华存,真正做起了一段时间的家庭主妇。
她来到焦作这地,被此地悠久的历史以及厚重的道教文化影响,便暗下决心,决定要重去寻仙访道。
有一句古话说得好:“十道九医。”她喜欢道教,自也修习擅长于医术,常利用自己所掌握的医术,为百姓治病,甚至看到贫苦百姓,心中不忍,还经常拿出钱来周济对方。
在家里,她经常一个人待在一间小屋,不断苦读研习各种道教着作。
后来她的两个儿子渐渐长大,上了学堂,此时未被家务缠身的魏华存,直接跑到了阳洛山中,过起了隐居生活,希望可以全身心地修仙访道。
为了探求道教典籍的真谛内涵,魏华存拜了王屋山一位叫王褒的道士为师,并且在师傅身边做了好几年庙观助理。
当时魏华存住在阳洛山二仙洞,洞中条件非常艰苦,但她毫不在意。在这段一般人难熬难度的日子里,她却喜乐在其中。
修炼生涯,对魏华存来说,意义重大。她经常爬山涉水,到王屋山中找到师傅,师徒俩经常在一起探讨道门各种奥秘玄妙,一起交流修习心得体会。
魏华存不仅仅只将精力用于攻读道家典籍,也经常悬壶济世。
她常为当地的百姓义诊和施药,得到老百姓们的高度评价,甚至于说她是个活神仙。
多年的修习和义诊经验,她将自己所学到的道教理论,结合传统医学和实践,最终整理出一套可以用于强身健体的养生术,那就是留给后世的着作《黄庭经》。
《黄庭经》以科学性、系统性的两个角度,提出了二十四真、八景以及三丹田的养生理论以及相对应的修炼方法。
作为道教养生的重要理论专着,不仅得到了医学界的青睐,而且也得到了广大文人雅士的喜爱。
然没想到,她的厄运来了!三十余岁的魏华存,经历了人生最大的苦难,先是其夫去世,尔后其母亲,其弟皆是相继离世,接着又是辞官在家的老父,也突然暴毙而亡,这些苦难差点击倒了她。
没有积蓄的家,只剩下魏华存和她的几个孩子,她挑起了红尘世道中生活的重担。
然处世的艰难,人情的冷暖,世态炎凉淡薄,没有让她放弃求仙访道的决心,反而更加坚定了信念。
“八王之乱”爆发后,有先见之明的魏华存,早早带着两个学业有成的儿子南迁而去。
几年之后,天下战火平息,她的孩子们皆是走上了仕途,魏华存终于放下心来,重新回到二仙洞,苦心修炼,在洞中一呆就是十六年。
公元334年,魏华存寿终正寝,享年八十有二。临终之前,她便将自己整理的《黄庭经》交给了长子刘璞,
十六年后,刘璞将此经传给了杨羲,从此,这部道门玄妙经典《黄庭经》便得流传于世。
作为道教四大女神之一的魏华存,她的故事流传于怀川大地,致家喻户晓,有着极大的影响力。
每年三月初三,朝拜二仙奶奶的风俗,一直延续了1700多年,可见她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玄感妙象外,和声自相招。
灵云郁紫晨,兰风扇绿轺。
上真宴琼台,邈为地仙标。
所期贵远迈,故能秀颖翘。
玩彼八素翰,道成初不辽。
人事胡可豫,使尔形气销。
(《赞魏华存》魏晋·无名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