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微看书 > 成道天书 > 第222章 洗礼旅程

第222章 洗礼旅程 (第1/2页)

微看书 www.vkss.cc,最快更新成道天书!

石中已观想参详完《道德经》全篇,却并未立即从那玄而又玄的状态中脱离出来,而是一如既往地盘坐大石之上,与太虚静地浑然天成一体,继续解悟着这部千古奇葩经典中的精髓。

要知道圣人老子,作为华夏古时代一位深刻的大哲学家,其所传世的经典之作《道德经》其中深邃的思想和精炼的文字,给后世留下的是无尽的思考与启示。非是一时半会,或是片面了悟所能分析的。

石中参想观详,阅读理解《道德经》真言,不仅是真我一次对古代智慧的探索,也是一场关乎天道心灵的洗礼,他于观想参详之际自我反省思索道途旅程。对《道德经》全篇真言自是有所感悟及心得的。

石中于圣人老子所述道,了悟到天道智慧与大自然的和谐?共生。《道德经》开篇所言“道可道,非常道”强调了“道”的难以言喻和超越性。

这让他深刻体会到,宇宙万物皆遵循着某种不可预见的规律,即“道”在。解析到日常生活中,应顺应自然,尊重规律,追求与大自然的和谐,与寰宇共生,而非盲目自信,自大妄为去改造和征服。

圣人老子无为而治与内在之平和?,是修者之典范。“无为而治”乃是《道德经》中的一个核心理念,它倡导的是不强行干预,让事物按照其内在的逻辑和规律自然发展。

这启示所有生灵,在具有管理和领导能力时,应更加的依靠制度和文化传承,减少不必要的无端干预,给予每个个体自由发展的空间。在对个人层面上,应学会放手,接受生活中的每一个不确定因素,方才是达到内心平和,宁静致远的关键。

刚愎自用之人,应当知道,柔弱胜刚强与谦卑之道?的存在。圣人老子一再强调“柔弱胜刚强”,并非鼓励世人消极避世,而是提倡一种以柔克刚、以退为进的智慧和积极向上之意。

人生天地间,在红尘世道中生活,保持必要的谦逊和低调,不以强硬对抗,遇事三思而后行,往往能更有效地解决麻烦和问题,减少不必要的冲突。这一种近乎太极阴阳转换的态度,促使修真者,去不断自我反省,认识到自身真我的不足,从而不断进取,达成心中目标。

修真者于寰宇天下修行,不进则退,退无可退之时,便是入轮回转世重修。至于其所入轮回中哪一道!?多是由平生善恶德行所定,非道行强弱能自主持,故而大道三千,只得取其一,度弱水士成强良者,在红尘世道中,知足常乐与简单生活的艺术?必不可少!

否则一个耐不住寂寞,不是身死道消了!就是彻底湮灭于世间,又或入了邪魔歪道,再无真我面世可言说。

《道德经》中提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正是在告诫所有生灵要懂得满足,知道适可而止。

在每个时空位面,皆具有物质欲望横流的现代时空社会,知足者尤其难能可贵。生灵需学会珍惜眼前人,感恩已有的一切,追求内心的富足,而非一味强求外在物质财富的堆砌,真我知足,常乐观达,这是通往幸福的重要途径,亦是修身养性必不可少的心境。

?而所谓反者道之动,乃是讲明变化中的机遇?“物壮则老,兵强则灭”圣人老子通过自然界和史上的种种例子,阐述了事物发展到极致之时,必将走向反面的道理。

这是在启示修者,面对生活中的起伏变化,应保持住开放的朗朗心态,认识到每一次低谷期,都是一个新的开始,是下一个契机的起点,生灵只有学会在变化中寻找机遇,才能不断适应和创新这纷繁无尽的红尘世道。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道德经》不仅仅只是一部凡尘人士的哲学着作,它更是一本指导生命实践的宝典。

它无私地教会所有生灵,如何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保持住内心的平静与智慧,如何在遵循自然法则的同时,实现自己和社会的和谐共生。

石中每一次重读《道德经》,每一次的参详观想《道德经》,都能从《道德经》中汲取到新的灵感和无限力量,引导真我自身向着更高层次的精神世界,去追求,去迈进,自也见着了那无尽时空中的无尽玄奥。

话说西汉时期,那个第五位皇帝,汉文帝,他就非常喜欢读解圣人老子的《道德经》。

有的时候,汉文帝一看起《道德经》,就停不下来,直到身边的太监提醒催促他许久,他才依依不舍的放下经书竹卷休息一下,可那会儿,天却亮了!

不过嘛!由于圣人老子《道德经》所述言辞简奥玄明,而其中所含大道至简、真实可信,所以后人往往目思有障,多是看不懂其中玄奥的!

汉文帝虽是个大皇帝,却并未经人世沧桑,习解《道德经》自也是如此来!他时常读了一些章节内容,就得思想解悟半天,有些内容,他再怎么想,却也不知道真理。

这却是没有办法的事情!须知《道德经》乃圣人老子,于红尘世道中的经典总结而出,是一部历经世事,解悟沧桑的大哲智慧结晶,不入红尘三千道,难析其中真玄妙!奥义无穷之着。

为此,汉文帝就请教皇宫中那些做学问的人。有些内容,就算是这些有学问的人臣能士解答了出来,但也有内容,他们也无法解答出来。而太传帝师们的解读,自又是别人的道了!怎能全篇尽是帝王之意志!?

汉文帝常思“难道我堂堂正正一大国,竟然没有一个能解读出老子全篇话语的人吗?!这普天之下,那么多有本事、有学问的人,难道都不知道其中真意,究竟在哪里能找到这样的人?!”汉文帝很生气,便是质问身边之人。

皇帝有问,臣工岂敢消极怠慢,很快有个大臣给汉文帝献上一建议道:“陛下,我听说黄河岸边,有一位很有学问的人,大家都叫他河上公,他能够解读《道德经》全篇,陛下不妨派人去请教一下他!”

“河上公?此人是谁?住在哪里?”汉文帝自是追问起来。

那个大臣便是回答道:“陛下,臣听别人说,他就住在黄河岸边,自己盖了一个小小的草庐,常年往往黄焖鸡两岸,靠摆渡为生,所谓河上公,正是由此得名来。他就住在那草庐里面。也有人说,他醉心解读圣人老子的《道德经》已经数十年了!还有人说,他其实就是李耳(老子)的化身呢!反正众说不一,而大家都这么说,臣想来,他必然是有些学问的。”

汉文帝闻言说着道“哦!如此,朕自当好好去请教一下,也是无妨。”当即叫人取来纸笔,把自己怎么也读不懂的句子,统统默抄了下来,又让那大臣把这张纸给带着,去到黄河岸边,去找河上公,请教他这些句子所述究竟是什么意思。

那大臣作为皇帝的使者,便是骑上快马,奔向黄河边,在两岸上找了许久,才终是在一黄河渡口处,找到了一座不起眼的茅草庐,而里面,果然有一位老者住着。

但见老者,衣着朴素洁净,却是白发苍苍,白须飘飘,一身仙风道骨气质,一看就不是个俗人。

使者身负皇命,不敢怠慢,急忙上前,恭敬施礼,尔后道明来意,便拿出汉文帝默抄下句子的纸张,双手呈递,向河上公请教问道。

然而,河上公见他如此行事,竟然看都不看一眼那纸,只是摆了摆手说道:“道尊德贵,不可如此请教。”

大臣不解,“咦!这是为何?!这可是陛下的命令,而这些字句,也是陛下亲手所写,先生为何不肯赐教呢!?若如此,我该怎么回去交差呢!?”

作为皇帝的使者,大臣很是奇怪,自忍不住问道:“河上公因何不教我!?”

河上公闻言,却回答道:“我已说过了!道德尊贵,不可如此请教。再说了,这些纸上的句子虽然短,但其中所蕴含的道理,极其之深,你一个皇命使者,能有多少知识?!怎能理解我之所答?!且我若答了!期间你还要奔波于两地,路迢迢,万一遗漏不记了一二,陛下会不会恼羞成怒?!斥我胡乱作答之罪,怒你敷衍重命之过,到时候,你我的脑袋,还能安稳吗?!回去告诉你的陛下,道德尊贵,要请天道教学问,就得亲自来见。”

河上公说完后,也不管大臣为官,关上草庐之门,自又下河摆渡去了。使者闻听他言,不敢勉强施权,只好带着他的话语,回去复命了!

大臣回到京城,汉文帝听了他带回来的话,虽觉圣颜被驳,有些生气,但也很理解河上公之言。不得已,他只好御驾亲出,自摆驾黄河渡口,来到了黄河岸边,找到河上公。

看到了河上公,汉文帝先是鞠个躬,以表自己的敬意,但他虽如此行事,肚子里却还带着些气愤,又觉得自己身为皇帝,不该被如此对待,于是忍不住说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老先生,你虽然有些本事大有学问,可是,你终究还是朕的子民啊!”

汉文帝这言外之意,是在说“好你个河上公,你再有本事,面对寡人这个皇帝,也不应该摆谱才是!”

河上公听了这话后,只是笑而说道:“好好,说的好!”

然后才缓缓从屋里走出来,两腿盘坐在地上,不再说什么。

随行之人却是就发现,河上公居然冉冉升了起来,在距离地面三四丈高的位置,他停下来了!看着汉文帝,又笑着说道:“现在,我上不着天,下不着地,中间也不与人同在。那么问题来了!我还是你的臣民吗?!”

一众随行之人,看到如此一幕,俱都心惊胆战,没想到这老先生,居然会飞!这哪里还是个凡尘俗子,看起来一定是神仙啊!于是,大家都忍不住,跪倒在地上,磕起头来。

河上公见众人礼敬,却仍是如未曾见一般,只对汉文帝道:“你没来请教之时,自是受万人敬仰的帝王,可是现在你来向我请教学问,难道不应该是学生的身份吗?!为何要摆出一副帝王的姿态来!莫非是要逼着我传授你知识吗?!”

河上公这话一说出来,汉文帝立马知道,自己错了!错得有些太离谱“是啊!自己这是来请教学问的!怎么一个不舒服,便是摆起皇帝的架子来了呢!?要求学问,那就是学生呀!于是,他赶忙走下车撵,以一个学生之态,向河上礼拜,尔后才向河上公请教。

河上公见状大喜,接下来的时日,就在那座不起眼的茅草庐前,他不仅为汉文帝解答了所有疑惑,而且还亲传授予了他《素书》两卷,汉文帝因此得添了不少学文智慧。

汉文帝得其所教,却有不解,便是问道:“先生,我听说《素书》相传为秦末黄石公所着,包含着至高无上的道理,但一般人看不懂,民间视为天书、奇书。而《素书》应在黄石公(就是教张良兵法的那位老人,也被称为下邳神人,圯上老人。据说,张良凭借这本书,为刘邦争夺了天下)或是张良那里才是啊!怎么先生您也有这《素书》呢!?”

河上公闻言,却是自然而然地回答道:“若非是我,黄石公只怕也写不出《素书》啊!如今我有《素书》两卷,又有什么好奇怪的呢!?这本书,我已经注解了一千七百多年!而这么多年来,只传给过三个人,你是第四位。你身为一代帝王,能如此礼贤下士,将来这华夏天下自会好的!”

说完这话后,河上公却是不见了!连他所住的草庐也一齐不见了!汉文帝立即认为这是神仙下凡,是太上老君在暗中指点于自己,于是便带头,在黄河渡口处下拜,跪拜上天,感恩上苍。

自那以后,汉文帝专心研读《素书》,教化大汉民生,在他的治理下,饱经战乱沧桑,动荡不定的大汉帝国,重新焕发出了光彩与生命力。

继汉文帝之后,其子汉景帝,自也继续发展民生,壮大大汉皇朝的国家实力,也取得了很不错的效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