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相邻勿扰 (第1/2页)
微看书 www.vkss.cc,最快更新成道天书!
功参造化,任自然,法随言出,尽应心,道行高远,实在身,千玄万幻唯独一,个中滋味另乾坤。
石中观想参详圣人经典,于《道德经》第八十章节中,理解感悟出,圣人从多个维度进行的深入探讨之天道。
此章节中,圣人为修者描绘了一个理想家国的状态。其中蕴含着老子对于红尘世道的社会治理、民众生活以及家国关系的深刻见解。
圣人老子,通过“小国寡民”的场景设定,构建出一个理想的红尘世道社会模型。
在这个模型之中,家国的规模并不大,人口也较为稀少,民众拥有简单而朴素的生活方式。
他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不追求过度的物质享受,而是只满足于基本的生活需求,如香甜的食物、漂亮的衣服、安适的住所和欢乐健康的风俗。
此种生活方式,体现出了圣人老子“知足常乐”的哲学思想,也反映出了他对时局社会,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现实,所出之深刻反思。
圣人老子,于此一章节中,再次强调了“不争”和“无为”的理念。对于红尘世道社会,哪怕退行至原始部落社会,民众只要甘心于美食衣着,安居乐业,知足常乐。胜于争抢掠夺,暴力征战,火拼刀屠。
圣人提出,即使有先进的武器工具以及强大的军队,也不应过度去使用,而是应该让民众保持一种自然朴素、和谐共生的生活状态。
此种思想,体现出了圣人老子对于权力的审慎态度,以及对于过度干预和控制的警惕。
圣人认为,真正的治理管控,不是通过强制和暴力来实现的,而是通过引导和教育,让民众自觉自发去遵守的道德规范,以此实现红尘世道社会的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和谐共生。
圣人老子通过“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场景描述,表达出了他对于红尘世道中,家国与家国间的国际关系一种理想状态。
圣人所希望的是,各国之间能够保持和平与稳定,避免战争和冲突,让民众能够安居乐业,享受和平带来的福祉,只要民众安平乐道,知足常乐,国家民众之间,甚至是老死不相往来,又有何妨!
圣人这种思想,在当今现时世界,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提醒修者要珍惜和平、维护稳定,通过对话和协商解决国际间争端和冲突,护卫天道和平。
石中从个人感悟的角度看,认为老子在这第八十章中所阐述的理想国状态,虽然难以实现,但其中蕴含的美好品质和价值观念却是可以学习和借鉴的。
就知足常乐的生活态度、不争不抢的人生哲学、以及对于和平与稳定的追求等等。这些品质和价值观念,不仅有助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有助于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稳定的红尘世道社会大环境。
同时他也深刻体会到,圣人老子思想的深远影响和现实意义。
要知道,寰宇时光线圈里,包络万象无数,当今时,这红尘世道社会之中,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全球化不断深入,人类所面临的是越来越多的挑战与机遇,稍不留神人类世界,红尘世道毁于一旦,非是那虚言假话,传谣胡论。
在如此大环境背景下,作为一个修行者,需要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践行老子的道德思想,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红尘世道社会环境和人生机遇与挑战。
石中通过观想参详,学习领悟圣人老子的大智慧,初见把握住自己的天道方向和真我价值追求,他于此,以期实现个人的成长和天道成就进步。
《道德经》第八十章曰:“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乘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
其中之意是“小国家,人口少。即使有十倍百倍于人力的武器工具也不去使用。人们皆是畏惧死亡而不远行迁徙。虽有车船,却没有地方使用。虽有军队,也没有地方部署。让人们再用结绳记事的办法,以其饮食为甘甜,以其服饰为美好,以其居处为安逸,以其习俗为快乐。邻国的人们相互可以看见,鸡鸣狗叫声相互可以听到,但人民直到老死也不相互往来。”
话说五代十国时期,诸侯割据,走马灯似的更换王朝。
而在较为偏远的地方,有一个姓陈的将军,见中原地带诸侯们打得不可开交,也想独立称王,然其内心犹豫不决,难以定夺。
这一天,所辖境内,来了一名云游高僧,据说这位高僧,能知前世未来,善解他人灾祸因果,帮助别人度劫难,解救了不少人于危难中,好多人把他奉为活菩萨供奉。
这陈将军听说之后,便派人把他恭恭敬敬地请到将军府,倾吐了心声,让大和尚给他算算,看看自己有没有福气,于这乱世中称王称霸。
高僧闻言说道:“将军可做十二年的皇帝,而且福分不浅,十二年后仍然贵不可言,独守一方。”
陈将军大喜,他算是听明白了,他不但可以称王称霸,纵使失败了,也不会被诛杀,仍可独霸一方。
有这样的好事,谁会拒绝呢!?至少可以称孤道寡一十二年,过足了皇帝瘾。于是乎,这陈将军,选了一个好日子,竖起皇朝大旗帜,隆重登基,号称混世魔王大皇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