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海量产能需求,星际碳纳米材料 (第2/2页)
工程船和工程无人机,不光是用来修建地表段的结构,轨道末端空间站的组装,也得靠它们来完成,这自然是重中之重,数量少不了一点。
至少要满足两支施工队,可以从地表和末端同步开工。
在地表段完工之后,遵循先内环后外环的原则,从末端空间站安装电梯轨道,由专门的轨道工程船牵引轨道,并充当底部配重,从外太空一路顺延下来、延长铺设,直到最终与末端基座对接。
区别于底部刚性结构部分的建筑,轨道主体,本身并非完全使用星际合金材料。提供吊厢动力的助推环这部分,采用的是星际合金,但构成管道、以及包裹它们的蒙皮材料,使用的却是极其轻盈、极其坚韧的碳纳米材料。
这种由高分子纳米技术生产的包料,虽然原始成分是碳,但却经过特殊处理,在微观层面上呈现出六边形结构的碳纳米管,再有这些密密麻麻的六边形碳纳米管并联构成碳纳米板...这种材料内部,碳原子彼此之间的原子间隙极小、极紧密,以至于连现如今以性能强大而着称的石墨烯、富勒烯材料,都难以媲美。
...实际上,星域中常见的碳纳米薄膜,本身也就是前两者在经历过许多年的技术升级之后,一代又一代优化出来的最优良版本。
原材料只需要碳,意味着无论是在什么星系,都能大量找到原材料;
而如果是有生命星球存在的恒星系,那就更简单了,仿佛海里取水一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可以轻松供应任何一种巨型结构工程的消耗。
此外,它们有点类似于超织物,本身很轻盈柔韧,耐折叠、耐压缩。
一吨重的超织物,以基础薄厚度展开来,可铺满一座华国乡镇;
十吨重的超织物,便可铺设一座生态穹顶,充当外包材料,使之能抵抗风吹雨打、台风山火。
相比之下,这些柔韧的碳纳米膜,虽然没有那么夸张的性能,但相对来说,在成本和加工难度上也没有前者那么高,可以说是一种超织物生态位上的下位代换优质材料。
按照星联的施工规范,太空电梯所需的所有碳纳米材料通常都在末端空间站内部直接自行生产,毕竟这东西也是空间站本身的建设、维护所需的基础材料之一,所有的空间站内部都会集成这玩意儿的生产设备,到时候根据所在星球大小、需要多少产多少就可以了。
它的生产难度和工作量都不高,远比星际合金简单得多,因此,林奇不需要搬运它们,只需要从时空门另一头运来对应数量的‘轨道助推环’,再配上现场生产的碳纳米材料,就能把轨道主体给组装起来了。
一座太空电梯即使按千年科技的出厂价进行报价,也需要五百多万星币,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包含这座空间站——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何况这还是承担轨道末端运输任务的正规星港,大量配套设备是少不了的。
每一座空间站的内设,造价都远比外部主结构高昂得多。
这些为空间站本身的正常运转,以及它的主要功能所服务的设备,无一不是真正的高精尖产品,在蓝星这边……倒不是说完全不能生产,毕竟现在的星环集团也形成了覆盖面很广的产业链,有一定的能力去生产其中一部分。
不过嘛,这产能、产量、良品率之类的问题...那就有点令人无言以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