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0章 名将辈出 (第1/2页)
微看书 www.vkss.cc,最快更新穿越知否,我成了韩章孙子?!
大宋熙宁三年(1070年)六月中旬,顾廷烨、燕达、王恩、李宪、赵卨五人移交了手头上的各项事情,脱出身来,正式汇合。
七月底,在历经了一个半月的磨合后,大宋朝廷下发《讨越南敕谕》,成立了安南道行营马步军都总管本道经略招讨司。
以顾廷烨为正使,赵卨为副,宦官李宪担任监军,燕达、王恩充副都总管。
调拨三衙下属之殿前司所辖拱圣军团、侍卫亲军马军司所辖武骑军团、侍卫亲军步军司所辖雄武军团,统共六万中央禁军。
除了调发北方禁军以外,朝廷下发旨意,要求水师都督沈起、副都督刘彝就地招募本土士卒两万,水师编制两万。
合计十万大军南征交趾!!!
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七月底,朝廷第二次军改后,新成立的后勤保障军团,正式亮相。
他们多数由作战部队考核不成功者刷下成立,其中也包括部分伤病退出一线的将士参与其中。
这些人即便没有在一线精锐部队战斗的实力,但是作为‘优中选优’刷下来的士卒,放在旁的国家也是一流士兵。
这是第二次军改中,整个大宋军队变化最大的地方。
大宋舍弃了传统了征召民夫,服徭役的做法,有效保证了民间的所谓民力。
组建了正式而正规的后勤部队,来专门进行前线输送粮草的工作。
他们与一线部队待遇相同,同样进行军事化管理和训练,以及军演,同时编造入册,成为军户,享受朝廷对军队的补贴。
可以说后勤保障部队除了不上战场,其余各项都与一线部队相同。
但是大家都不羡慕对方,主要原因在于古代恶劣的交通环境,即便是这些专业的军需团队,所面临的困难也是极差的。
主力大军只管冲杀,但是后勤部队所要求的问题就很大了。
这个事情朝廷内部争议许久,认为‘后勤保障部队’完全是在浪费朝廷的财力物力,最后的结果可能还没‘徭役制度’更省时省力。
不过韩某人固执己见,认为‘服徭役’虽然能让朝廷节省开支,但是却容易损耗民力。
要知道‘人力即国力’,‘人力即生产力’这些话可是韩明天天反复讲,就是要让这些古代士族明白这中间的重要性。
而这些,从以往地方推行新政和生产建设中,神宗皇帝与朝臣也心知肚明,知晓了百姓在国家运转中的基础作用。
最后神宗皇帝和韩明抵住压力,坚持成立了‘后勤保障部队’。
但是这个统军人选一时间却安排不下来,因为大部分的将领都想冲杀前线,哪有坐镇后方运输粮草的。
当此时,作为朝廷前任宰相的韩章保举了一个人出任这个职位。
他是谁呢?
就是后世大名鼎鼎的大宋名将章楶,字质夫,建宁军浦城县(今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人。北宋名将、诗人。
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三十九岁的章楶进士及第,历任陈留知县、提举陕西常平、京东路转运判官、提点湖北路刑狱、成都路转运使。
哲宗元佑六年(1091年),出任环庆路经略安抚使,提出“以战为守,扼守要害之处,逐步蚕食西夏疆土”的方法,多次击退西夏侵扰。
元符元年(1098年),参加胡芦河川之战,三战三捷,击溃进攻平夏城的夏军,奇袭天都山,擒获西夏骁将嵬名阿埋等。
让西夏皇帝震骇,史称“西夏自平夏城之败,不复能军”。
累迁同知枢密院事,晚年以资政殿学士、中太一宫使致仕。
崇宁元年(1102年),章楶去世,享年七十六,累赠右银青光禄大夫、太师、秦国公,谥号“庄敏”。
章楶起家诸生,跃马疆场,镇守西北边境,屡次击败西夏入侵,宋徽宗称赞“才兼文武,学富古今” !
这位大佬的出现,开始填补了大宋军事史之后勤保障的空白页。
连韩明都‘啧啧称奇’,自家祖父韩章简直比自己这个穿越者还要厉害,其眼光独到,不差自己这个开天眼的人了。
原本他第一次出征西夏的时候,就想找这位仁兄给自己当副手。
结果当时人家进京考试时,听说父亲章访入狱,正在河北魏县对质,于是放弃考试,赶赴魏县辩冤。
这一下子二人就错过了这个会面的时机,等到后来第二次宋夏之战结束,韩明封侯拜相回京,更是忙得昏了头,把人忘了。
加之其叔父章得象为相期间,对范文正公、韩老爷子等人推行改革持缄默态度,遂以久居相位“无所建明”遭到御史孙抗的弹劾。
这件事虽然和韩章无关,但是两家的关系一直都是很平淡,没有太多的交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