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微看书 > 大明高宗:朱祁镇二世 > 第134章 边民改革

第134章 边民改革 (第2/2页)

而且拥有这样身份的蒙古人,不能进城,不能迁徙,但凡要去邻村串个门都得要路引。对于这套政策,朝廷当然手到擒来。毕竟当初太祖高皇帝立下的祖制就如此,虽然对于大明来说这条祖制早已聊胜于无,但是对于新内附蒙古人来说,那就是铁律。

而且朱祁镇还决定,如果是拖家带口内附的瓦剌四大部族人,朝廷还会给与特殊的“关怀”。他们的妻子孩子都得接受朝廷的教化,特别是那些未成年的小孩,很长一段时间,吃住都得待在书院里,只有考核合格了才能回家。

如果这些家庭的壮丁在军中服役,朝廷还会帮他们“免费照顾”家庭。要想成为自由民,那就在战场立功吧,立功之后得到爵位,就可以免除朝廷的他们的“特殊关照”。

最后就是战场上的瓦剌俘虏,那就不用多说了,直接就扔“苦力营”里。这些人不配拥有朝廷的宽大。千万不要怪大明身份歧视,如果这个口子不堵住,日后蒙古人叛逃的数量会越来越多,所以那些真心内附却不受待见的蒙古同胞们,要怪就怪断了你们生路的傲云巴特尔吧。

构思完了对蒙古人的民族政策之后,朱祁镇决定还是先在陕西省实践一下。明朝的陕西省可比今天的陕西要大太多,宁夏、甘肃、河西走廊当时都属于当时山西行都司的管辖范围。民族组成及其的复杂,

就在清水之乱被平定后不久,朱祁镇下旨,执行这一套对于内附蒙古人的新管理政策。同时不再隔离汉民与蒙古人的生活。汉人要牧马放羊也行,蒙古人要耕地劳作也可以,只要你们开心就好。朝廷也不阻碍边疆地区的汉人沿用胡人的生活习俗,并且鼓励胡汉通婚,既然要融合那就从物理上融合吧。

朱祁镇的诏书打开了两个民族最后的一层窗户纸,在灵州和固原,两个民族的百姓早就相互生活在了一起,只是朝廷一直采取的民族隔阂政策,使得明朝一味的想汉化蒙古人,其实融合这种东西不存在你汉化他,还是他胡化你。

对于老百姓来说,只要能好好的生活下去,管你是汉人习俗还是胡人习俗呢?对于朝廷来说,只要你束发右衽,至于你要放羊还是耕种有那么重要吗?对于朝廷来说,地方上的税收和安定才是最重要的。

这就是大名鼎鼎的《边民周知册》,朱祁镇用自己1.5辈子的政治经验总结出来的民族政策。现在朱祁镇的新政一下,朝廷完全放开了,你们自由活动吧。前提就只有两个:交税和安定。

这条新政很大层度上的缓和了灵州和固原两族百姓之间的矛盾。虽然这项新政做不到让所有人都满意,但是朱祁镇算是想明白了这点,过程不重要,重要的是结果。

同时皇上下诏给王骥,王大人在甘肃镇搞了人也先,现在瓦剌跑到陈总兵的宁夏镇去搞事情,所以王大人也要负一点责任。皇上要求王骥和朵儿只伯编写一份蒙古草原的“籍贯”表,方便朝廷以后甄别身份。

朱祁镇的外挂也就开到这就到站了,接下来的政策能不能起到作用,他也不置可否。毕竟明朝对瓦剌的战略意图就是要分而治之,所以草原上的蒙古部族对于朝廷来说很重要。只有一个稳定的甘肃镇和宁夏镇才是战胜也先的基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