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微看书 > 金色华年 > 第25章 夏 日

第25章 夏 日 (第1/1页)

微看书 www.vkss.cc,最快更新金色华年!

中午的午饭是外婆和大松妈妈做的,学校放午学了,二舅舅他们也从学校回家吃饭了,二舅舅的学校就在村办公室旁,自己的生产队的晒场就是村小的操场,本村小学有4个班,大约200来小学生。基本都是本大队社员家的孩子,当时读书只要孩子愿意,家长愿意。孩子就可以去上学,学费一学期一元五角。当时也有很多贫困的学生没有钱上不起学,你别看只有一元五,在很多人家庭来说,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知道农村根本就没有其他的现金收入,天天就在庄稼地里忙来忙去,又没有去市场交易,拿什么变现呢?。多家庭还是超分户,超支付还得向外补钱,这个时候就造成了很多学生适龄儿童没有学上,上不起学,当时也没有对教育立法,也没有九年义务教育一说,去读就去,不愿意去也没有人强求你去。小孩子们读书的权利受到了严重的侵害。有的农村小朋友去了学校三五天,家长就领回来了,直接在家背草背兜,割草,放牛,喂猪,给家里增加一点劳力,这是一个很不平常的年代,也是一个比较贫困的年代,也是思想保守的年代。当时的知识好像没有那么重要,但有很多人又想去学习,但是又没有机会。当时的年轻人比现在多许多,适龄儿童也比现在多许多,那个时候还没有实行计划生育,一般的家庭都是3到5兄妹,大部分情况都是这样,少则也就三兄妹。当时农村是农村,城市是城市,两个不同的户籍制度,农村人也不能远出,就在自家的生产队里,周围两三公里之内活动,白天就在生产队里下地干活,晚上没事就造小人儿,也没有什么避孕措施,一旦碰上,新的生命又要诞生了。生产队里,各村各庄人口爆发性的增长,造就每年生产的粮食越来越供不上,大部分地区的农村都在贫困线以下挣扎,又是计划经济,又不能外出,把人圈在一个保守的地方,思想也不开放,知识也没有增长, 大部分地区是越来越贫困,越来越贫困。城市的工业水平还没有达到一个新的水平,也才刚刚起步,基本完善,但是没有形成规模。城市人口也在大量增长,未就业的青年越来越多,让当时的城市也不堪重负。中央高层也想了其他的办法,就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一下好像减轻了城市的负担,但是知识青年下乡又造成农村地区,基本口粮减少,人们的肚子也是一天不如一天饱,有点城市人口到农村占份额的感觉。

知识青年下乡是从1955年开始的,但是真正大规模的上山下乡运动是从1968年12月开始的,结束于1978年10月。在这十年间,大量的城市知识青年离开城市,到最广大的农村定居并参加劳动,即“插队落户”,以提高实践作用的政治运动。进入70年代以后,国家开始允许知识青年逐步返回城市,1978年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决定停止上山下乡运动,并妥善安置知青的回城和就业问题。邓公对此做了很大贡献(参考电视剧历史的转折<邓小平>)。

在那个时候想读书,又没有钱去读书的,很多适龄儿童就这样失学了。国家在扫盲,但新的文盲又诞生了。上面高层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最后就制定了计划生育政策,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只生一个的方针。很长一段时间内,城市户籍的只允许生一个,而且到了规定的年龄才准生育,农村孩子也提倡生一个,提倡晚婚晚育,超生严重处罚的现象。

下面对我国计划生育一个基本描述:

我国于1971年就开始推行计划生育政策,1976年开始实行计划生育,第一批的独生子女就是从1976开始实行的。1980年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子女。1984年——1987年生育政策有所调整。但把计划生育确定为基本国策并写入宪法是1982年。1980年9月,中央发表《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党员、团员的公开信》,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

1971年7月,务院批转《关于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报告》,把控制人口增长的指标首次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计划生育即按人口政策有计划的生育,主要内容及目的是: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从而有计划地控制人口。

计划生育于1982年9月被定为中国的基本国策,同年12月写入宪法。21世纪初,由于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第一批独生子女已经到达适婚年龄,在许多地区,特别是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有一定程度的放松。

2013年11月,《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2015年1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修正案,全面二孩政策将于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2021年8月2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决定,修改后的人口计生法规定,国家提倡适龄婚育、优生优育,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

当时的适龄儿童也没有法律的保护,读不读书都是家长说了算?老师,学校都没有办法,当时的经济基础特别差,两元钱对于很多家庭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数目,这样失学儿童就轻易的产生了,而且一年比一年多。有些学生家长就让孩子去学校读到五年级就回家干活了,把小学当成了幼儿园托儿所。当时的小学五年,初中两年,高中两年,总共九年,就可以考大学。当时的课本也就是三毛三一本。除了基本正规的课本,也没有其他什么课外读物,辅导书都没有。小学生就语文,数学两本书,加上几个作业本。体育课操场上见,,美术课老师在黑板上画,音乐课就是听老师唱。当时农村的课本都是这样的,大城市里面的课本就多一点,音乐课本,美术课本,体育课本都有。农村的学校与城市的学校还是有差距的,农村的,学校就两本正规课本,没有其它的辅导教材,学生们也就背着一个简单的书包,大多都是手工缝制的黄布袋,条件稍微好一点的同学就买的那种军用布袋,从学生们的穿着打扮都可以看到他们家的家庭经济状况。

当时一个<大队>村有1200人左右,学生就有两三百人,学生占比例可比现在高多了。 当时的课本内容也非常简单,除了一些加减算术以外,语文中以政治口号为基础,全是一些革命口号,一些艰苦奋斗,英勇斗争的故事情节。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知识占的比例非常少。小学生的课本大多都是这样。这个是极其简单,极其简单的,最低配置。

学生放学了,大家都朝四面八方走去。村小都是回家吃午饭。老师也同样回家做饭吃。学校就是一间简单的教室,也没有其他生活设施,除了教室就是厕所,有时雨下大了,教室房间还有可能漏水。那个时候的老师也是不讲究条件的,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认真的执教为山村的老百姓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为国家发展培养人才费尽心血,尽心尽力。学生是祖国的花朵,老师是辛勤的园丁。把花朵培养成人才,也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夏日的阳光是火热的,大地是翠绿的,山清水秀,凉风习习,大树下很多人在午休乘凉,大家摇着蒲扇,有的摇着竹把上,有的摇着纸扇,怎么凉快,怎么弄?过节这几天,很多家都有包子吃,这是一个习惯,新麦子出来了,这段时间呢,做的包子最香最好吃,因为四季豆也出来了,全都是新鲜菜,四季豆猪肉做的包子馅儿,味道可好了,一人吃上两个就足够了,再喝上一碗稀粥,那就更加舒服了。孩子们回家吃午饭也就不是那么费时间了,包子,稀饭就搞好了,快速高效,也不会耽误上学的时间,有的孩子还要回家,自己做饭,所以有些同学下午会迟到,有些同学就来的早,这是与每个个体的情况不一样。有爷爷奶奶的做饭的就快一点,自己放学回家才做饭的,那就吃饭比较晚,很容易迟到,所以很多同学中午加紧往家走!帮父母烧锅加柴做柴,帮父母也是帮助自己。

夏天是火热的,生活是热火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