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热闹的日子 (第1/2页)
微看书 www.vkss.cc,最快更新金色华年!
第二天春节,到处欢天喜地。当然添了新人还得给宝宝取名。川北农村给孩子取名与全国一样,讲究名字越丑越难听就越容易养活,当时流行狗娃子,牛娃子,猪娃子,毛娃子,平娃子,飞娃子……,共和国成立己经20多年了,父亲也上过几年学,也认得一些字,会读书记帐,生产小组的记分员,也算有点文化!起什么名字呢,冬天出生,寒冬腊月,不畏严寒,而且是男丁,岁寒三友松竹梅。这几天刚刚读了陈毅元帅的诗梅岭三章,其中一首青松,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那名字就叫松,排行老大,就叫大松。从此就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大松。
出生三天后父亲就去外婆家报喜,两瓶酒,两斤猪肉,一只大公鸡,装在背篓里,走了20里山路到了外婆家,当时外婆才38岁,一位年轻又漂亮的农村妇女,虽有五个孩子,母亲老大,还有三个舅舅,二姨,但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外婆把自己的孩子收拾得工工整整,干干净净。父亲报完喜送完节,第二天就回到家里照料母亲坐月子。
坐月子的生活主要有平时准备的鸡蛋,猪腿,平时养的土鸡,买了一些红糖,蒸了一些醪糟也叫甜米酒。
正常的三餐过后,还有打幺台(开小灶加餐),吃一些营养丰富的食品,比如鸡蛋醪糟汤。这样可以增加奶水,增强产妇体质。
鸡蛋醪糟汤作法:1备料,鸡蛋两三枚,醪糟一汤勺(150g),红糖30g。2,加两碗水入锅,中火加热,水开之前打入鸡蛋,这样鸡蛋才不会散开,先小伙煮5分钟,加入红糖,加入醪糟汤再煮5分钟,关火oK,一份又香又甜的醪糟鸡蛋就可以食用了!冷几分钟食用,因为温度高容易烫嘴,温热更可口!
七o年代,物质匮乏,生活特别紧张,川北地区乃至整过中国,食不裹腹,青黄不接,己是常态,大多数人认为坐月子其实也是一种享受,好吃好喝还有人伺候着,也算福气。炖猪腿,熬鸡汤在月子期间是轮换着来,食材比平时讲究,肉饭也比日常更软更可口,老人们常讲,坐月子一定要养好胃,一定不能把东西吃腻,一旦伤了胃,吃了不合胃的饭菜,以后看到这种食物也就不想吃了,会有厌恶感。月子中身体保养也很重要,不能伤风感冒,而且还要心情愉快,不可禺感风寒,到年老时会落一身病。
父亲去外婆家报喜回来后,也要张落酒席,头个小孩出生,有三朝<Zhao>酒。三朝酒定在正月初十,外婆家一共来了十多人,挑了六担,用箩筐挑的,每挑一百斤左右,有鸡蛋二百个,小孩衣服十来套,鞋有十来双,全是手工布鞋,帽子五六顶,这些都是手工制作,帽子上有罗汉<银罗汉>一种庄饰品,其中还有四担稻谷,这都是川北的风俗。娘家的面子不能丢,无论如何也得漂漂亮亮的备好!初十那天三朝酒席,外婆家来了十多人,男女老少加上挑担的!父亲这边也备好酒席,在那年月还是摆了五席,也算是有面子!三朝酒一般在生小孩十天内,主要是给产妇提供营养,所以有的五六天就摆三朝酒!
三朝酒当天,热热闹闹,左邻右舍都来帮忙。当天的主角当然就是大松,酒过三巡,大松被从被窝抱了出来,收拾得工工整整,捆绑得象一粽子,满月之前新生孩子都捆绑得结结实实,传统思想就是避免长大后箩圈退,这是中国带娃的千年传统,也不知是否有科学道理,反正老一辈都是这么过来的,但这种装扮保暖效果确实好,不易着凉感冒,这应是传统中的精华。
家人把大松抱了出来,大眼晴,乌黑发亮,皮肤雪白,穿着披风(小披衣)保温,婴儿专用!红色后披衣衬上这白嫩的小脸,看起来格外乖巧!大人们都不停夸赞,这娃儿好乖!这娃儿好白呀,皮肤向他妈那样白,鼻子跟他爸爸的鼻子好象,高鼻梁!长大了一定是一帅小伙。当时不说帅但是用词大多是长得伸展,乖巧。八十年代才流行帅哥一词!农村酒席大多中午,1点到三点左右,吃完午饭,大家都各自回家了,只是外婆家留下两三人小住几日,与母亲聊聊天,讲讲坐月子的注意事项,不能拿重东西,不能摸冷水,洗脸洗脚水温一定合适,当然还有一些要忌的,这不多讲,再讲就计划生育了。生育后满月前男女不可同床,这是责任也是义务更是科学还是养生!
这在当时无报纸无视频的年代,很多知识就是这样传承下来的。
小住几日后外婆就去了,因为是集体生产还得在生产队挣工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