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微看书 > 遗梦南国 > 第24章 明光殿出浴行趣事 东柏堂举笏斥忠言

第24章 明光殿出浴行趣事 东柏堂举笏斥忠言 (第2/2页)

“这......这是......”

吴郡郡丞不由自主的把目光转移道了太守蔡景节这边。

“太守,这,这不是您府上那位......妾室吗......”

“放肆!大胆妖孽,竟敢在殿下面前故弄玄虚,速速给我拉下去腰斩了!”

“是!”

几个差役听令后便要上前。

“且慢!”

六殿下达拉了一下眼皮,差役见状停下了脚步。

那巫师收回了右手,轻飘飘的笑了笑。

“小人得罪了。”

“蔡郡何必如此震怒呢,既是汝府中妾室,仙师法术所表是真是假,汝回后府一探便知。若此事有假,寡人决不轻饶他,若此事当真,寡人再赐你几个女婢,权当给你平复心火了,呵呵呵。”

六殿下看了下沮丰,沮丰会意后来到蔡景节面前拱手,蔡景节瞪着巫师,起身离去。

没一会儿,只见沮丰满脸笑容的小跑而来。

“殿下,巫师所表果然真切。”

“哦?既如此,郡守缘何未能归来啊?”

“启禀殿下,太守当面撞见妾室与家仆苟合,此时正在处理家务呢。”

“哈哈哈哈......仙师果然通晓乾坤,快,快赐座。”

“雕虫小计,让殿下见笑了。”

“来人,赏仙师金十两。”

“谢殿下。”

巫师随即跪坐在了六殿下身旁。

“仙师既有神助,还请仙师为寡人占卜一下天象。此时江南州郡水患初显,却不知日后做何变化,就请仙师明示吧。”

“殿下稍安,容小人施法......”

巫师缓缓抬起右手,以食指和中指轻触额头,嘴里还念念有词。

少顷,只见巫师右手臂上的花鹰一声长啸,振翅飞了出去。

一刻钟的光景,花鹰归来,于堂内盘旋数周,众人吓得来不急闪躲,慌乱中有竟栽倒在一旁的不说。

而后两只鹰爪径直挂在了巫师的右臂上。

巫师猛的睁开双眼,而后低头拱手。

“如何?”

六殿下轻声问道。

“回殿下,不出十日,大水必至。然得殿下体恤爱民,此番灾难皆在荒野之中,至于城中水患,不御可退。”

“哦?此话当真?”

“小人不敢妄言。”

“哈哈哈!”

“真是天助我也。”

也不知那巫师真的有通天神力,还是瞎猫碰上了死耗子,之后江南州郡的水患便如那巫师所示,刚刚发了大水,没几天就有了退去的迹象!

六殿下得知结果后心里是一片欢喜。

如此良机,即能奏请朝廷拨钱拨粮,又不用费什么周章去赈灾,岂不是美滋滋吗?

原来,早在江南州郡水灾泛滥之前,建安、会稽等郡就已发生了水患,但因南方主水,河网交错纵横,又临近大海,水患来的快去的也快。

临川王正是利用了这一点,在南方稍遇水患的时候,便立即向朝廷奏报,又将水势和灾情描述的非常急迫且严重。

皇帝知道六殿下在江南州郡巡查,对实情定是了如指掌。于是立即下旨,紧急调拨皇宫内仓和石头津仓的钱粮,向受灾的州郡拨发了白银一百五十万两、粟米三十万石,六殿下又将江南部分州郡府库中本应转运给京都的粮食征了过来,如此又得了粟米六十万石,银钱二百万两。

可实际上京都所发的钱粮就已经远远超过了实际所需,至于剩下的那部分,六殿下自然就可以装到自己的腰包了。

而六殿下所做的一切,只因七殿下太不讲情面了。

他三番五次的在进言方面与自己的意见相左,又将许多功劳挣了去,如今还要主导编纂什么新政!

一旦新政成型,就会直接削弱自己的利益,六殿下怎能眼睁睁的看着这样的事情发生呢!

要不是七殿下争权,西南州郡的巡查事务便可独揽于六殿下之手,而那些王公贵族的封地也可不受新政的干预了。

因荆湘之地山高谷深,漓水、延江之地土质疏松且贫瘠,一旦发生水患,轻则土地塌陷,树木断折,重则泥石滚落,房倒屋塌。

要说京都的粮仓倒是不少,有石头津仓、皇城内仓、太仓和东宫仓,但是总的储备粮不过八十万石,而府库中救灾的钱粮已被江南州郡拉走了大半,加之日常用度开销,城防支出等等,现在的仓内已经没多少粮食了。

这会儿就算皇帝有通天的本事,也断断生不出粟米、谷物来。

六殿下如此一举多得之计已经开始奏效,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他接连上表,称江南水患未消,又在会稽等郡故意留几处小县,差人把江水引入村落,营造出受灾的样子,而他自己却终日在吴郡的府邸中逍遥快活不说。

却说皇帝接过了建安王转交临川王的奏折,只见上边写着:

臣弟奉命巡查江南州郡,自知责任重大,故而谨小慎微,万事皆以民生为首要。

然夏秋之交,江南既遇灾洪,臣弟率众亲临会稽、临海各郡,以救民于水患之中。

蒙圣主仁爱,赈施粟米、布麻等物,诸郡百姓方得以续存。

值此之时,灾洪却有反复,臣弟率部奋死御水数十日,以至于物资乏溃、百姓难以度日。

弟遂散尽家财,又得地方臣工、商贾资扶,虽可抵挡一时,却因灾情甚巨,不能遏其根本。

故而江南灾洪,尚需钱粮赈之。

北望圣廷,日夜为盼!

弟,叩首以待!

皇帝看了奏折,心中既感动又着急。

江南和西南都有受灾郡县,而临川王一人在江南奋力赈灾,足可以证明其仁厚爱民的德行了。

如此,不来参加朝议也是有情可原。

可形势如此严峻,顾得了东就顾不上西,一时间真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文达。”

“臣在。”

建安王上前低头拱手。

“临川王仁爱有加,为赈灾之事昼夜操劳,你回去告诉他,朕定会再次拨粮援助。”

“臣弟替六殿下和江南百姓叩谢圣恩!”建安王俯身叩拜。

此时萧辰进了东堂殿,见众人都在,便稍稍的立在一旁不说。

“诸位臣工,适才朕接到安成王从湘州送来急报,又接到了临川王从会稽郡发来表文,江南和西南疆域,都有灾洪肆虐,尚书、中书两省应已知晓了。”

“诸位说说吧,有何对策。”

众人一时低头不语。

情况就摆在眼前,这明显是个站队问题。

大家心里都有个算盘,朝廷的钱粮有限,帮了六殿下就帮不了七殿下,而两位殿下都不在场,若是站错了队伍,连个辩解的机会都没有,以后还怎么在朝廷里混了!

暂代中书令的徐修仁,心里知道问题的严重性,可若是处理不周,受难的可是老百姓。

可都火烧眉毛了,却没人站出来出主意。

于是他上前拱手。

“启禀陛下,江南诸郡已于春夏时节遭遇了洪灾,临川王夜以继日修缮河道,朝廷又及时拨发了赈灾钱粮,故而灾情已受到控制。”

“此情况从会稽、临海和永嘉等郡府衙奏折中可知晓,直到盛夏时节,各地农商百业已经恢复如常。”

“今临川王突然奏请赈灾钱粮,恐有不妥。”

堂下的诸位臣工听后多半露出了震惊之色。

徐修仁这是要干嘛?趁临川王不在,他这是要作死吗?

“为稳妥起见,臣以为应着人至受灾各郡实地勘查,若灾情严重,再行就近调动钱粮物资,以作赈灾之用。”

“如此,方为上策,还望陛下准许。”

“徐令如何说得这般含蓄!直接说六殿下谎报灾情就是了!”

建安王上前呵斥道。

“江南灾情人人皆知,若是等你勘察完毕,那数十万百姓恐怕早已经饿死荒野了。所谓:疑人不用,用人不疑。陛下既授临川王巡查之职,殿下兢兢业业,身先士卒,救民于灾洪之中,而你身为朝廷重臣,却不能以百姓生死为重,只知道诋毁同僚,你到底是何居心!”

“臣奏请陛下,定要严查徐修仁!”

建安王说完,便俯身跪地叩首!

不管灾情是真是假,这次建安王可是真真的满腔热血。

如此铿锵有力之词,谁人听了不竖一个大拇指呢!

只见陛下眉头紧锁,眯眼思索了一会儿。

“文达稍安。”

“中书省掌管奏诏之事,自然对各地所奏情况熟悉非常。”

“徐卿所言亦有道理,近日京都始遇大水,郊外灾民已有千余人,而西南和江南又有多处州郡受灾,府库钱粮亦要均衡考虑才是啊。”

“是啊是啊,陛下所言甚是......”

众人听后便有了主心骨,自是一番应承不说。

“至于西南水灾,众卿可有应对之策呢?”

太子右卫率、中书通事舍人周开逸上前低头拱手。

“陛下,西南州郡地广人稀,诸多高山幽谷之地本不适宜百姓安身。只因南国初立,陛下恩泽福耀,故将旧地着民原地安抚罢了。”

“可是近年来水患频发,每年拨发赈灾钱粮就占了府库支出十之有五,如此下去,府库恐怕难以支撑!”

“依臣之见,当行迁移之策,将受灾百姓就近东迁至荆、雍和湘州之北,一来可以避灾祸,再者可以促农耕、兴商业。而后在各处水道修坝筑堤,疏浚河道,如此,后世可安也!”

陛下听后眉头稍展。

“周侍郎所言,恐有不妥啊!”

尚书右仆射袁昂走到了殿中央拱手。

“陛下,若行迁移之策,西南边关众将士所需物资给养定会受其影响,轻则难以为继,裹腹堪忧;重则粮草断绝,外敌难御。”

“索虏元英,夺我三镇、犯我南郢州之地,事不过五载,皆因边民逃散,给养不足所致。故而边关要务,断断不可轻视!”

袁昂举的例子恰到好处,毕竟刚刚打来的天下,还不是非常牢靠。如今要行迁徙之策,的确对边关的守卫不利。

且不说他的出发点是什么,有如此周密思维的人,着实令人敬佩。

多年来北国和南国经常在边疆发生摩擦,总体上双方胜负均分。

得胜了乃是武将英勇、文臣忠孝,自不必说。

战败了也有天时不应、地利不周、人心涣散来当借口,至于给养,终究是外因罢了。

袁昂之所以不赞同迁移之策,就是怕荆、雍和湘州的人口会因此繁多起来。人口多了自然就会开发耕种更多的土地良田,商贾百业也会随之兴隆。

可荆、雍、湘包括益州等区域,是受安成王、鄱阳王和始兴王的管辖。

三人以安成王为首,若是七殿下的势力强大了,那么六殿下只凭江南州郡恐怕不能在与之抗衡。

袁昂这次临场发挥的特别圆满,既表达了边疆安危的大义,又将周开逸的谏言挡了回去。

王柬眯眼想了想,心中也揣测到了袁昂的意思。

于是拱手向前。

“陛下,臣以为袁尚书所言极是。我南国边疆绵长,百姓宗祖各有所异,若是轻言迁移,恐失民心。而西南诸地,幅员千里,显有人烟。故而资用乏溃,边关难济。加之皂卒薄寡,差役难征,以至于粮草辎重实难接续。若是再将百姓迁离,就更是雪上加霜。”

“由此观之,迁移之策断不可行!”

徐修仁听后连连摇头,看来自己还是小瞧了这两位。

大家都是饱读经史的重臣,又怎能不知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道理呢!

可这些话说了也没用,毕竟要解决水灾的问题才是硬道理啊。

正是:

一人说得情理话,百口潮涌欲吞淹。

忠臣良将皆在侧,谁人拱手复将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