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河东危机 (第1/2页)
微看书 www.vkss.cc,最快更新皇兄宋仁宗!
赵祯看到庸庸碌碌的一帮朝臣,生气地拍案而起:“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天天就知道吵吵,现在前线已经连续打了两场败仗,竟然没有一个能替朕分忧!我也决断一回!这事就这么定了!以后要用事实说话,谁能打谁就上,谁能打谁有官位!此事不容置疑!”
说完,赵祯甩开袖子,转头就准备回了。
一帮猪队友!
“官家,当下是攻是守?现元气大伤,臣以为当以守为主。”田况追问道。
“陕西诸路严边备、毋辄入贼界,贼至则御之!”
“是!”群臣退下。
这两战宋军出动了不少精锐军官,大量核心军官战死。从军事的角度来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这些军人的伤亡,让北宋军官层一度出现了断层。
应该承认,好水川的兵败,与北宋王朝的政治体制有很大关系。
自真宗朝以来,形成了一套集议制度,至仁宗朝已成为定制。
凡要出台决策,朝廷一般都会召集官员集议。
参与集议的官员,主要是与议题有关的行政官、御史官和侍从官、宰执团队。
比如集议的议题是经济问题,三司一般都要参加;如果是礼仪问题,太常礼院不能不参加;如果是军国大事,宰执当然要参加;御史台具有司法审查职能,侍从官乃是皇帝顾问,所以他们通常会参加各种议题的集议。
集议作为一项决策机制,有点像是现在的民主集中制,优点是集思广益,避免君主与权臣独断,减少拍脑袋决策;但也有坏处,即可能会出现扯皮的现象,或者是议而不决。
特别是战时状态下,持不同意见的大臣相互扯皮,很可能就会贻误战机。
比如对西夏是守是攻,都来来回回讨论了很长时间。
当朝廷定下攻策之后,居然还允许主守的范仲淹讨价还价。
赵祯优柔寡断的性格,也加剧了集议的议而不决。战争时需要杀伐决断的,整个朝廷特别是赵祯如此举棋不定,焉能不败?
难怪乾隆曾评价说:“如宋庸主,遇事辄令廷臣聚议,众论纷纷,迄无定见,征调纷烦,缓不济急,南朝集议既成,北兵已可渡河,其何以握胜算而奏鸿捷?”
不过,赵祯刚才也是硬气了一回,可能是赵允初附体!
主帅夏竦也被免去职务,退出了西北前线。
宋廷正式分陕西为秦凤路、泾原路、环庆路和鄜延路。
除了韩琦和范仲淹之外,王沿知渭州,庞籍知延州,分领四路军事,对沿边投入更多的资源。
韩范二人依旧承担边防大任。
不过,韩琦这一阵子缓不过劲来,把日常的大事小情都准备交给自己的助手赵允初。
得知赵祯对自己的任命,赵允初心里乐开了花,终于可以躬身入局了!
关键时候还是自己人靠得住啊!
不过,任命下来的时候,赵允初正带着刘宜孙、武英等人在河东路,又见了几位当时的大佬。
其中一名文官,叫文彦博。一名武官,叫张岊。
赵允初突然觉得这大宋朝要文有文,要武有武。怎么关键时候这么拉胯呢!
就说这文彦博吧。
历仕仁、英、神、哲四朝,荐跻二府,七换节钺,出将入相五十年。
特别是在为相期间,稳固朝局,大胆提出裁军八万之主张,精兵简政,减轻人民负担,被世人称为贤相。
前不久三川口之战后,刘平及鄜延副都部署石元孙兵败被俘。而临阵脱逃的黄德和趁机诬告刘平投降西夏,并用金带贿赂刘平的奴仆,使他附和己说证实刘平投敌。
刘平一家两百多人因此而被捆绑入狱。仁宗命文彦博在河中府设法庭进行审理。
通过仔细审查,文彦博了解了事情的真相。黄德和及刘平的奴仆最后因此而被正法。
此时的文彦博,以直史馆的身份任河东转运副使,正在继承父亲的遗志——修路。
要想富,先修路。
打胜仗,运粮草,也要先修路。
麟州运粮饷的路曲折遥远,而银城河外有唐朝时运粮的旧道,被废弃没有疏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