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安定先生 (第2/2页)
宋学是在融合佛道思想精粹的基础上,以儒家伦理、礼法为核心,区别于汉唐时期以章句、训话、文字、音韵、典章、名物等为研究对象,而对义理不太重视的儒学,故而被称为新儒学。
宋学是汉学的对立物,形成与汉学迥然不同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学风,开创了学术探索的新局面。
后世的学者把宋学的发展和演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宋初至仁宗庆历年间为宋学的形成阶段,代表人物有宋初三先生(胡瑗、孙复、石介)、李觏、欧阳修等,而以范仲淹为核心人物。
仁宗晚年到神宗时期为发展阶段,形成荆公学派(王安石)、苏蜀学派(三苏)和以洛(二程)、关(张载)为代表的理学派鼎足而立的局面,而以荆公学派影响最大。
南宋以后,宋学进入演变阶段,经过杨时、胡安国、胡宏父子的积极努力,特别是宋高宗对荆公学派的打击,至孝宗乾道、淳熙年间(1165—1189)二程理学派独擅胜场,而继之而起的是陆九渊的心学和朱熹的理学。
宋初三先生之一,就是赵允初记起来的胡媛。
胡瑗因祖居陕西路安定堡,世称安定先生。
他自幼聪颖好学,7岁善属文,13岁通五经,被左右乡邻视为奇才。然而却7次应考不中,40岁时放弃科举意念,在家乡泰州办起了一所书院(私塾),并以祖籍安定立名,称安定书院。
景佑三年(1036年),经范仲淹的引荐,胡瑗以布衣身份,赴开封接受正急于雅乐改进的宋仁宗召见,并奉命参定声律,制作钟磬。
其间,他合乎古礼的文雅举止深得朝中要人的赞赏,事成后即被破例提拔为校书郎官。
而赵允初正是在这个时期,拜先生为师的。
这好巧不巧,先生教授的东西都给忘却了。
不过,赵允初也是经历了生死之人,作为一个穿越过去的人,对当时的宋学发展有着强烈的求知欲,翌日一早他便打听着找到胡先生的府上去了。
“不知郡王大驾光临,有失远迎,还望恕罪!”一进胡府,赵允初还没来得及张口,胡媛已经出来迎接了。
此时的胡媛看上去很是显老,应该是半百之年的年纪,精神矍铄、双眼炯炯有神,胡须已经花白。
赵允初还了礼后,走进书房,只见四壁的书架上,都摆满了大小部头的书籍,很是壮观。
读书人应该如是!
赵允初心里很是佩服!这才是做学问的模样!
不像是后世的某些所谓学者、专家,有个电脑和ppt,便走遍天下,大言不惭地谈古论今了。
“先生,允初惭愧,前些年因为年少无知,在先生处没有取得真经,现在想起确是浪费了大好时光,也枉费了先生的一片苦心!”
赵允初发自内心、虔诚的说道。
他是真心地能够做到后世所学的“四个尊重”:
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郡王聪慧,熟谙佛法。正所谓术业有专攻而已。老夫也不过是对儒学有一二研究尔。”胡媛回话说道。
知识分子就是有文化,说得让人听着就好受。
“先生首倡明体达用之学,以君臣父子、仁义礼乐为体,以举措天下、润泽万民为用,可谓是真谛!”
胡媛的学说,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这些是以后理学的重要内容。
鉴于道德在胡瑗学说中的重要地位,胡瑗的观点可以归结为一种道德本位的思想,他的“明体达用”之学,实际上也就是道德性命之学。
最让赵允初这个后世之人佩服的是,胡瑗坚持朴素的唯物论,反对唯心论,认为“命者禀之于天,性者命之在我”,开宋儒性命之学的先声。
他以传统的儒学伦理为核心,大胆质疑,自立新解,开宋代义理易学之宗。
胡瑗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也很有特色和首创精神,不愧为一代宗师。
他在几十年的教学中,集教学理论、实践和改革于一身,开创了宋代理学先河。
确立了培养“致天下之治”人才的教育理念;
纠正了朝廷取仕时的弊病,要求德、智、体、乐全面观察;
严格校规,言传身教;
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及创立了高校寄宿制度。
想起了这些的赵允初,情不自禁地说道:“不瞒先生,此次允初前来,也是官家提点,有意再在先生门下学习一段时间。不知先生意下如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