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8章 成为了焦点 (第2/2页)
但简悦却凭借自己对贫困区域的深入了解,敏锐地察觉到其中忽略了居民实际生活习惯这一关键因素。
待他发言结束后,礼貌地举起手。
在众人的注视下,沉稳地走上临时搭建的讲台。
先是微笑着向大家点头示意,然后指着大屏幕上的方案说:“这个方案在美学和空间利用上非常出色,然而,我们在设计这类改善性建筑时,不能只关注建筑本身。贫困区域居民有着独特的生活模式,就像我之前在调研中看到的,他们的集市交易习惯、社区活动方式等都和其他区域大不相同。如果没有充分考虑这些,即便建筑建成了,也可能成为与居民生活脱节的‘艺术品’,就像那些只注重外观而不实用的建筑一样。”
说着,从自己的手提包里拿出一些在贫困地区实地调研的黑白照片和手写的数据资料。
这些照片上的场景生动地展示着居民们真实的生活状态。
“我们看这里,居民们自发形成的露天集市是他们社交和交易的重要场所......”
简悦一边讲解,一边用手比划着,将自己的想法清晰地呈现出来。
台下的听众们都聚精会神地听着,不少人边听边点头,眼中露出恍然大悟的神情。
一些国际知名教授也露出了赞赏的目光。
其中一位戴着黑框眼镜的老教授不时抬头看向她,眼中满是对年轻一代学者的期待。
接着,简悦拿出自己事先准备的一个简易模型。
这是她用木头和纸板亲手制作的。
虽然没有那么精致,但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她的心血。
这是她根据对贫困地区的理解设计的建筑草案。
“我认为可以这样,将集市空间与建筑的公共区域有机结合,设置灵活多变的隔断......这样能更好地适应不同家庭的生活方式。”
当她介绍完自己的方案后,会场内陷入一片寂静。
随后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那掌声在这个有些陈旧的会场里格外响亮。
之前提出方案的那位欧洲学生也走上前来“你考虑得真的很全面,这让我学到了很多。我们在设计的时候确实忽略了这些实际生活的因素,你的想法很有启发性。”
在之后的交流互动环节,简悦成为了焦点。
许多同学和教授都围绕在她身边,与她探讨建筑设计中的各种问题。
在这个建筑思潮涌动的 80 年代,无论是建筑材料的创新应用,还是历史建筑的修复与保护,都是热门话题。
简悦总能从不同的角度给出独到的见解。
谈到建筑材料时,她提到了当时新兴的一些环保材料在贫困地区建筑中的应用可能性。
这些话让大家对建筑材料有了新的认识。
在历史建筑修复方面,分享了自己参与的一个小型历史建筑修复项目的经验。
生动的讲述让大家仿佛身临其境,也让更多人看到了她不仅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交流会结束后,简悦随着人流走出会场。
还沉浸在刚才热烈讨论氛围中的她,在门口突然看到了那个熟悉的身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