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崇祯的职业规划 (第2/2页)
崇祯现在真的没有什么大将可用。
等我缓过这一波,一定要把李定国弄过来。
朕没了袁崇焕、没了洪承畴,一定不能再失去李定国!
张伯宗和顾玉川若果能够活下来,倒是可造之材。但比起李定国来,似乎要差不少。
以后若能够将他俩培养成曹变蛟、周遇吉这样的人物,就算不错了。
至于老将军秦良玉,都七十岁的人了,儿孙辈中也没有能独当一面的人才。秦良玉家族的白杆兵也是日渐凋零。
而且作为一代帝王,还得有一个能够平衡朝中各种势力的文臣代表:内阁首辅。
孙承宗,这位缔造关宁锦防线的战略规划大师,已于崇祯十一年战死殉国。
左都御史李邦华,在兵部尚书任上时,整顿京师三大营很有章法,提出兵政九大改革方向,都很实用。但也是七十岁的老夫子了。
历史记载,崇祯死后他自杀殉国了。
其他殉国的忠臣比如左都御史施邦曜、兵部右侍郎王家彦,刑部右侍郎孟兆祥、御史陈良谟等等,虽然心中有陛下、有大明,但没有纵览全局的能力和格局。
如果找到霍光、张居正这样的人才,自己不一定玩不得过他们。可是如果没有这种有能力的大臣辅佐自己,崇祯早晚会把自己累死。
实在不行,培养个把严嵩、魏忠贤式的人物也是可以的。至少这两个人能够维持住财政的运行,能够管控住大明的各级官员。
历史上真实的崇祯,什么事情都亲力亲为,不信任任何人,结果自己越努力,大明越要亡国。
文武必须双全,武已经有了李定国作为目标。那么文呢?
史可法行不行?不。这人一片赤诚,但基本上没有什么政治手腕。
崇祯鼻子已经快闻不到马粪的臭味了。人的鼻子在臭味中闻久了,嗅觉系统会判定这个味道你可以接受,便不再排斥这个味道。
文臣是大问题,几乎没有完美的人选。
除了文臣武将,最重要的还有四条:
民生、科技、吏治、搞钱搞银子。
关于民生,后世有很多可以借鉴的经验,但总归一条,让老百姓有饭吃,不受冻。瘟疫、水旱天灾之下能够得到有效的救济。
他们本来就过得艰难,哪怕穷点,一定要让他们感受到公平和正义!
这是底线。
李自成从“均田免粮”到“闯王来了不纳粮”的口号很能蛊惑人心。
但是不纳粮,全部的国家机器、军队、官僚系统都没法运转。
当外地入侵时,军队的粮饷从哪里来?全部靠爱发电吗?
所以后来大顺通过各种酷刑向大明的官员和百姓征收饷银,直接让他们失去了民心。
科技方面要发展和解决的事情太多,暂时没有时间考虑。而且作为文科生穿越而来,他的技术思维和前瞻能力真的弱爆了。
要想法突破!要在大明朝现有的生产力技术水平下,在各领域实现从无到有、从经验传承到技术标准的跨越!
吏治的关键在于对权力的限制和监督,要解决为什么要当官、为何要当官的根本问题。如果当官是为了捞钱、睡更多的女人,那这个官还要你做啥?
当皇帝一点也不轻松!比后世考名牌大学的博士学位还要难!
比白手起家成为首富还要难。
你既然大权在握,时代和国运都在你手里,那么很多问题,你自己解决不了,就要想法找到能解决的人。
如果你解决不好,就是历史的罪人。
而且要在内部、外部为他们创造安定的环境,让他们能够安心解决问题。
你信不信,你觉得自己胸怀天下万民,觉得自己很努力,觉得自己很正确,但是别人却说你是昏君和傻屌。
历史上的崇祯显然就是这种皇帝!
只要我还活着!只要大明不亡,朕一定给你们一个全新的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