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微看书 > 穿越1980:那年我救女知青 > 第622章 我不信教,但我有信仰

第622章 我不信教,但我有信仰 (第2/2页)

可是城市没有尽头,只会迷失。

西方人的精神世界里,这个“目标”也好“尽头”也罢,都代表“信仰”。

影片最后的结尾也很讽刺,主角和船一起炸了,沉入海底。

配角那个胖子,千方百计想把主角拉出来,带上陆地,结果没有,只能眼睁睁看着这一切的发生,最终泪流满面。

这一幕也可以用《海贼王》中白胡子那句“我是旧时代的残党,新世界里没有能载我的船”来总结。

那象征传统价值观美好纯粹、接地气有人情味的船,被新时代的炸药爆破,沉入海底,不复存在,从此世界上只剩浓烟滚滚的陆地城市。

可回想一下,为什么是大海的船与陆地的城市作对立?

海上不是更迷茫么?

相较之下,陆地上似乎才更容易有目标吧?

可到头来为什么海上有这样的船目标明确……

陆地有这样的城市却没有尽头呢?

这也是为何很多人总拿《布达佩斯大饭店》来与之放在一起看的原因。

回过头来说,这部影片充分说明了尼采那个时代,由于工业革命到了一定时间段,每个人都有足够衣服和足够食物,还能上学,这个程度刚好够。

可工业在往前发展,物质和财富总归会积累过剩。

那时候人们怎么办?

消费呗。

衣服越华贵越好,吃的越稀有金贵越好,住得越奢侈越大越好,用的越典雅昂贵越好,释放自己的欲望,俗称“纸醉金迷”。

这就是工业革命最终带来的这四个字。

这些价值观和行为,都是和“教”所背离的。

那么随便找一群人问问,是愿意信奉上帝还是愿意纸醉金迷?

在当时后工业时代,极先进科技造就的是巨大贫富差距。

是个人都知道怎么选。

那上帝不死谁死?

城市没有尽头。

城市是人类的聚集地,也是人类欲望的释放地。

人类欲望是无底洞。

但人类又迟早迷失在这个无底洞中。

这样的年代,往往是哲学家兴盛的年代。

当然,国外除了兴盛哲学家,还兴盛精神病专家。

毕竟精神病就是这个时代的最优秀的产物。

尼采崇拜的叔本华,那时候总结现状给出的药方就是“听音乐”。

因为音乐是一种纯粹的审美,美学又是脱离利益的,脱离利益会让人逐渐远离欲望,获得一定程度上的恢复。

这个和欣赏艺术一样,治标不治本。

当时整个社会的状态就是“唯物主义”造成的。

真正解决这一切的,还是那个大胡子男人,天降猛男。

他总结了原因,其实一切都因为“资本主义”。

所以,归根到底心理性的精神病,的确是“资本主义特产”。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