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微看书 > 东东日记:光阴十二载 > 第531章 天

第531章 天 (第2/2页)

我知道妈妈以前研究过做软陶,也在家里看见过妈妈做的软陶小玩意儿,还听说爸爸妈妈曾经专门出去摆摊儿卖过自己的软陶作品。

可直到今天我才知道,软陶原来是这么做出来的。

箱子一打开,五颜六色的陶泥就先吸引了我的眼球,那些是整块儿的陶泥,全是鲜艳的颜色,有十几种之多,看起来可比橡皮泥好玩多了。

只可惜时间太长,那些陶泥全部都干掉了,不然我可就有的玩了。

不过爸爸说陶泥里面可能有化学物质,本来也不建议让我玩,以前妈妈每回捏完泥都要特别认真地洗手呢。

除了陶泥,还有好多彩色的线,妈妈说那是用来做手串用的。

彩色的泥搭配彩色的线,做出来的手串一定特别漂亮,这些线我喜欢,向妈妈要走了。

我在箱子里还发现了案板和一大把不同形状、不同用途的工具。

原来软陶作品那些精致无比的细节,是用了这么多“手段”打造出来的,这可比捏橡皮泥要复杂多了,当然也专业多了。

除此之外还有好多小零件儿,各种形状、各种材质的,妈妈给我讲这是做花朵的、这是做骨骼的、那是做树枝的……

真是太有创意了,难怪用软陶能做出来那么多栩栩如生的作品呢!

最让我感到惊奇的是,最后妈妈居然从箱子里搬出来一台“压面机”,是手摇的。

把面揉好压扁放在机器上一摇手柄,面就出来了,而且面条的粗细还可以调节,而这台压面机居然是妈妈用来揉陶泥的!

这箱子里的好多东西,我都还是第一次见到呢,而且我之前真的想不到,做软陶有这么多“讲究”,真是好神奇呀!

跟着妈妈忙前忙后好半天,我可算是“开了眼”。

最后我由衷地感叹:“妈妈,您到底有多少‘好东西’呀!”

--------------------

第3164天(2020年3月10日,星期二)——钟水饺

真的已经好久好久没出去旅游了,自打去年十月份去了一趟秦皇岛,我和爸爸妈妈就再没出过北京了。

不但爸爸这个狂热的旅游爱好者无法忍受,就连以前总喊“不想旅游”的妈妈都开始期待一段新的行程了。

我对于旅游的态度比较纠结,觉得旅游比较累,可是又喜欢行程当中吃美食、买礼物的环节。

尤其是这几年我跟着爸爸妈妈天南海北地旅游,可真是吃了不少各地特色美食,也算是相当地“有见识”了。

可是这都快半年没出去过了,自然也就没机会吃特产。

本来计划的一月去湖北、二月去重庆和西安,这一闹疫情也都没去成。

爸爸说那些地方都有好多好吃的特色小吃,我也都没吃成。

尤其是重庆,妈妈早就想去吃正宗的川菜和麻辣火锅了,这没去成,妈妈反而心里更“痒痒”了。

她常常没事就说起什么蘸香油碟儿的辣火锅、担担面、重庆小面、钟水饺、酸汤水饺。

每次一说起来都是声情并茂,恨不能说着说着就要流下口水来。

看到妈妈对川菜这么“心心念念”的,“姥爷大厨”自告奋勇,提出要“研制”出正宗的川菜,帮妈妈“弥补心愿”。

姥爷做饭的手艺特别棒,而且他又爱吃辣,所以琢磨起川菜来自然不在话下。

之前他已经成功地制作出了“重庆小面”,而且得到了广泛的赞赏,反正妈妈觉得正宗,就连不吃辣的我都说好吃。

这下姥爷大受鼓舞,又开始寻求新的挑战,要研制更高难度的“钟水饺”。

“钟水饺”是川菜里最着名的小吃之一,起源于清朝光绪年间,是一种皮薄、料精、馅嫩、味鲜的全肉水饺。

上桌时淋上特制的红油,真是色香味俱全,因为它的创始人姓钟,所以就叫“钟水饺”。

说起这个钟水饺,爸爸妈妈记得以前他们去重庆旅游,早上在一个街边小铺吃早点,吃这个钟水饺吃得无比满足。

从此他们就对钟水饺记忆深刻,本来这次计划去重庆是一定要安排吃到正宗的钟水饺的。

其实这个钟水饺的“功夫”全在红油上,没有这个特制红油,那它跟普通饺子的区别也就不大,所以姥爷“研发”的重点就在这个红油上。

姥爷上网查了资料,又结合自己做菜的经验,一大早就在厨房里下起了功夫。

快到中午的时候已经有浓浓的红油香味飘进屋里了,妈妈一闻见就开始喊香,对姥爷的“研究成果”越来越期待。

中午吃饭的时候,饺子和红油料上桌,红油浇在饺子上,色泽鲜亮,简直跟之前在重庆吃的正宗钟水饺一模一样。

闻上一闻,味道别提多香了,就是那个味儿。

再尝上一口,这简直就是正宗的川菜小吃嘛!

妈妈一通“风卷残云”,很快就吃完了一盘多饺子,已经远远超出了她的正常饭量,最后连饺子汤都喝不下了。

姥爷“再立一功”,对“钟水饺”的研制大获成功。

虽然现在没法出去旅游,但是有姥爷在,同样可以吃到各地正宗的特色美食。

姥爷可真厉害呀!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