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整顿教育 (第2/2页)
大明不能与清朝一样,搞愚民教育,汉人要把选择权交在自己手里。
哪怕某一天老百姓会觉醒。
徐光启听完后,没有被这个问题吓住。
反而有些疑惑,怎么搞全民教育。
他信仰西教,主的恩惠普遍大地。
如果真能把全民教育搞成功,那可真是天功,主也会祝福他上天堂的。
可问题来了…
人太多,地太广,西北河南年年灾荒,叛军无数。
北方后金虎视眈眈,经常没事搞偷袭。
假如这些都成功了,那么多人读书。
科举只要几百人。
而读书的有几千万,这对朝廷是一个很大的压力。
教书先生也没有那么多。
进士,举人是不屑教书的。
剩下的只有秀才,他们还在想着如何中举。
有几个想开的,会办个私塾,一些有点家底的百姓拿着腊肉,或者粮食庆他们教自己的孩子。
而没钱的人家占大多数,他们怎么上得起私塾。
这些穷人家,一生下来就是要劳动的。
摆脱了婴儿时代,他们的父母会让他们干活,来缓解家庭压力,哪里有钱供孩子读书。
朱由检面对这一连串的问号,保持着帝王状态。
他听完后,摊开一张宣纸。
用御笔些下了一些字。
首先要创建一个新的部门,这个部门名曰 “教育部。”
教育部 官职依旧是 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等等……
各省设教育司,分教育司左郎中,以及四个右郎中。
各府设教育局 官职 设教谕,一正三副。
各县也依旧是教谕,一正二副。
一直延伸到各乡,设教谕所。
教谕在明朝是举人接替的职位,属于九品芝麻官,不对,还没有芝麻大。
都是一些举人考中不了进士,没办法,只能从教谕开始干,负责辖区内的教育统筹工作。
但朱由检的想法是,各省,府,县,乡设书院。
教书先生由社会人士,以及这些老童生接替。
当然这只是第一轮,因为这群老童生的思想及其顽固不灵,他们带出的学生也好不到哪里去。
所以除了正常的教学,每个书院还要设 武先生,种地的先生,会治河,会划船,会几何原理,会画画,的都可以到书院担任先生。
这样可以瞬间解决一些人的就业难的问题。
还可以把老百姓的怨恨转移。
同时这些在书院教书的人,如果教的好,可以不需要参加科举升职。
至于科举,朱由检早就想给他去除掉了。
每年无数人等待放榜之日,费劲心思不就是想金榜题名。
等到书院开放…
各省自己选拔人才,然后把优秀的学子带入京师。
给大明换一批新鲜有活力的血液,冲破这两百多年污垢。
人这么多,就不怕没有位置给他们做。
实在不行就学后世,整一大堆部门来消耗人口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