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微看书 > 诸君,且听剑吟 > 第52章 大凉和东瀛的局势升温

第52章 大凉和东瀛的局势升温 (第1/2页)

微看书 www.vkss.cc,最快更新诸君,且听剑吟!

驸马爷回了桃源镇,消息传遍大街小巷,所有人都敲锣打鼓出来。今天是过年,夜里是除夕,挨家挨户真是张灯结彩,好不热闹。从街头延申往内,所有人都出来热情唤着陈词,日子好了,村民淳朴,都念及陈词的情分,陈词也这个大姑那个大姨的应酬,忙不过来。公主在一旁含笑着,好不容易挤出人潮,来到庄院,才算歇下来。

陈词命人去给老疯子腾出一间屋子,又叫人给他打酒,好菜安排上,等老疯子舒舒服服躺在摇椅上闭目假寐,陈词才松了口气。

他是无论如何不能放老疯子走的。

此等高手,他必定要留下。

陈词还幻想着拜师学艺呢。

看着门里门外的人忙得如火如荼,陈词和樊褚来到内堂。

“驸马爷,何事?”

“你知道宫里有一个叫剑神的人不?”

樊褚摇头。

陈词颔首,没有追问。樊褚虽为武状元,但毕竟在官场没走多远,恐怕只有朝堂上真正权倾朝野的大佬才能知道些许秘辛。

“老樊啊,你觉得,我拜入这个老前辈门下如何?”

樊褚面色犹豫,“驸马爷,恕在下多言。此人来路不明,姓甚名谁也未尝得知……”

陈词直接打断他的话,“这没事,他若真图谋不轨,谁能拦住?”

樊褚一听也是这个道理,当即没有反驳。

陈词倒茶,也给樊褚倒了一杯,他抿了一口,眼光一冷,想起路上那些刺客,如果不是老疯子突然出手,今日恐怕难以善终。

满江楼,尚书大人……

不用想,能把手伸在千里万里之外十四州的大臣,又是尚书,不是户部尚书那就是兵部尚书了。

看这敛财手段,那一定就是户部尚书,公孙澜了。

直到现在,陈词也不知道是什么人抢走了自己的赌坊的金银,还有,驼龙山的草莽,洗劫了自己的粮草,这一笔笔的血债,必须血偿。

乱世将至。

习武,迫在眉睫。

陈词本来就迫切习武,但这个年代好像习武,根本不兴什么心法啊武功秘籍什么的,习武好像就全然是强健体魄,练习杀人技巧。

比如樊褚,他一身武艺,骁勇无比。

比如相府出来的这些扈从,也都是有武艺傍身,谁都不知道什么叫做心法密集。

直到今天。

他看到了老疯子出手,那一手御剑的手段,堪称神仙。

令人心驰神往。

年关过半。

陈词如愿以偿拜入了老疯子门下。

老疯子说了这么一番话。

“我教你武学,传你剑道,但你要帮我办一件事。”

陈词追问他办什么事情,老疯子不说,守口如瓶,陈词没办法,只能答应。

“我这一门,现在已经失传了。而我的武学,也和我师父传授给我的有了不同,已经另类升华,从我开始,我就是这一派的祖师,以后若是你也要收徒,可令你的徒子徒孙称我为师祖。”

陈词点头答应,他又问该如何称呼老疯子。

老疯子笑了笑,说道:“数十年蹉跎,浑浑噩噩,我早已忘了真名,只知道师父唤我‘知秋’,世人唤我‘剑魔’,但你,应该叫我师父。”

“师父。”

……

太安二十三年,三月。

阳春三月,初雪消融,万物复苏。

自年关一过,广陵城内人心惶惶,随时都有戒严的官兵挨家挨户去盘查,似乎在搜寻什么。连满江楼都被勒令查封,无数妓女背井离乡,没了生机。

因为年关期间,广陵城内死人了,死了很多人。吴王帐下军中的将军,死了两名提督旗主,五名营主,东瀛人武馆的武士,也死了数人。无一例外,这些人都是死在刀下,死在和女人耕耘时的肚皮上,因为凶杀地点大都在满江楼,无奈,吴王迫于压力,只能下发文书,勒令查封,全城戒严。如果死的是普通人,事情也不会闹这么大,关键是死的是军官,还死了许多东瀛人。

用东瀛人的说法就是,小千叶剑道馆的武士,日后都是会被各大军府授衔的,几乎稳了军职,现在就这么不明不白死了,他妈势必要讨要一个说法。

吴王忙得焦头烂额。

查了一个月,除了得出凶手是武艺高深的刀客,别无所知。

时至今日,连凶手的相貌都不知道。

吴王怀疑,暗中的人,是带着目的性来的,专门就是奔着他吴王和东瀛人来。

本来风波平息了,但今日,吴王收到了曲江以南的越州牧的密信,说是余杭城也发生了相同的事情,他死了几个军官,东瀛人也死了不少的武士,如此,这件事就蹊跷了。

现在东瀛人一直在闹,想讨要一个说法。

情况是这样,大凉这边,怀疑凶手是东瀛人,是东瀛方面贼喊捉贼,拿一些武士的命,借机跟大凉爆发冲突;东瀛人那边同样这么认为,毕竟东瀛军府和大凉有合作,这么多年来,大凉的金银源源不断的输入东瀛,大凉军方还毫无办法,愈发依赖东瀛,如此一来,东瀛怀疑大凉是寻找一个借口撕破脸,中止合作。

就这样,两方人都陷入了僵局。

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北斗,北方第一杀手,早已悄无声息回了京城复命,他的任务已经完成,他亲手埋下了种子,剩下的,就是等待这个种子生根发芽了。

显然,黄石的目的达到了。

年过一过,沿海两州的局势升温,东瀛人和地方政府的矛盾上升到了无可调解的地步。

甚至在城中,随处都有人游行示威,高举“抗倭”旗帜,百姓们的抗倭情绪高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