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祚庥院士反对阴阳五行正确吗? (第2/2页)
韩济生:他是中国着名的神经生理学家,在针刺镇痛原理等方面有深入研究。他的研究和临床实践主要是基于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从神经科学、生理学等角度来探讨针灸的作用机制,一般不直接运用阴阳五行理论来进行临床看病。 韩济生致力于用现代科学手段来阐释针灸等中医疗法的科学内涵,推动中医与现代医学的结合与发展,让中医能够在现代科学体系下得到更好的理解和应用。
陈苏生:陈苏生是中医界的泰斗人物,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临床擅用经方。他对阴阳五行深入考证后,认为将阴阳五行机械套用于中医,在逻辑和实践中存在诸多矛盾。例如在解读人体生理病理时,阴阳五行复杂的生克乘侮关系,无法准确对应多变的病症,显得牵强。在临床实践中,他注重观察患者症状、体征,详细询问病情,依据丰富经验和对经典方剂的理解,精准选用经方。像治疗胃脘痛患者,他不是从阴阳五行生克角度,而是通过分析疼痛性质、发作时间、伴随症状等,判断属于寒凝、气滞还是血瘀,再选良附丸、柴胡疏肝散等对应方剂,疗效显着。
姜春华:姜春华作为中医界的知名老前辈,以提出“截断扭转”理论闻名,重视实践与创新。他研究发现阴阳五行理论在解释疾病传变和指导用药上有局限,难以契合现代医学对疾病的认识。临床中,他着眼于疾病本质,强调早期治疗,控制病情发展。比如治疗温热病,不再按传统的卫气营血循序渐进治疗,而是依据症状和经验,迅速采用清热解毒、凉血化瘀之法,用大黄、黄连、水牛角等药物,直捣病巢。这种基于实际病症和方剂对应关系的治疗,不依赖阴阳五行理论,大大提高了疗效,体现了他对中医临床实践的革新。
而在海外,比如美国、加拿大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不少持有中医医师执照的医生,同样在诊疗过程中根本不依赖阴阳五行理论,依然疗效得到认可,获得了极大的口碑。
加拿大的刘方有着20多年海外执医经验 ,他在推行中医时发现,海外患者更看重疗效。由于文化差异,所以他专注用疗效说话,让患者逐步接受中医,见证了中医在海外从认知度较低到被广泛知晓的过程,像针灸、中药、推拿等中医疗法在加拿大逐渐被大众熟知。但是,在他的诊疗过程中,几乎不使用阴阳五行理论来解释病情和指导治疗,而是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征,结合自己多年积累的临床经验进行辨证施治。
美国的钟定波出生于中医世家,于20世纪80年代末前往旧金山行医。在海外行医的过程中,他深知当地患者对阴阳五行等传统中医理论理解有限,所以更注重从临床实际出发,凭借显着的疗效让美国人逐渐走近中医。他的医案对于同行来说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而这些医案的形成更多地是基于他在临床实践中的经验积累,而非依赖阴阳五行理论。
英国针灸师查米安·怀尔德是有着40年经验的职业针灸治疗师,她认为中医是一门艺术,医生通过望闻问切和倾听患者故事来诊疗。她在古巴出差时了解到,在被其他国家孤立、缺乏基础药物的情况下,古巴尝试针灸,发现中医对中风和心脏病治疗效果显着。她公开承认自己是实践派,并不需要阴阳五行理论来进行诊断和治疗,而是通过临床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和技巧,为患者缓解病痛,也因此得到了患者们的认可和好评。
温哥华郊区的乔舒亚·林赛·琼斯是一名注册中医针灸医师,他因母亲患多发性硬化症,经中医针灸治疗病情好转,从而萌生学习中医的想法。在他的诊所每天约诊不断,很多本地患者前来治疗。他所在地区有许多在农场工作的人,常因劳作导致背部酸痛,乔舒亚运用中医针灸为他们治疗,尽管他了解中医注重阴阳动态平衡,但在实际治疗中更侧重于针灸技术本身和对病症的判断,收获了患者的认可 。
来自西安的中药师都希平,2013年远赴俄罗斯莫斯科的道康复医院行医,后来又在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市马西莫夫健康中心开办中医针灸科。他运用中医针灸疗法成功为许多患者解除病痛,例如曾治愈俄罗斯着名电视节目主持人包桑的坐骨神经疼。在他的诊疗过程中,很少提及阴阳五行理论,而是专注于通过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和针灸技术为患者服务,其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赢得了当地患者的一致赞誉。
这些海外中医师们,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以各自独特的方式践行着中医的临床实践,他们摆脱了阴阳五行理论的束缚,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中医即使不依赖传统理论体系中的某些部分,依然能够在海外绽放光彩,为更多人带来健康和希望。
重点值得一提的是,中医药在向外传播的过程中,对日本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接催生出日本汉方医学。汉方医学以中医为源头,在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了独具日本特色的医学体系,并且早就抛弃了阴阳五行的传统理论。
追溯历史,中医药于公元5世纪左右开始传入日本,最初是通过朝鲜半岛作为媒介,像《针经》《本草经》等经典医籍的传入,为日本汉方医学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到了公元6世纪,日本圣德太子积极派遣使者、留学生和学问僧到中国学习中医药知识和技术。此后,日本设立“典药寮”,仿照中国医学教育模式培养人才,标志着汉方医学走上体系化发展道路。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日本对中医药进行深入吸收与本土化改造,出现了《大同类聚方》《医心方》等着作。江户时代更是汉方医学的繁荣阶段,形成后世派、古方派、折衷派等多个流派,各流派相互争鸣,促进了理论和临床实践的发展。
我们要关注到,日本汉方医学在发展中逐渐彻底的摒弃了阴阳五行学说。明治维新后,日本全面学习西方医学,汉方医学受到巨大冲击。虽然此后汉方医学凭借自身疗效和民众基础得以延续,但在理论体系构建上,日本古方派开始否定阴阳五行,仅以方证对应指导临床 。他们着重关注药方的有效性,形成了“废阴阳五行以验药”的特征,也就是着重验证药方实际治病的效果,而对传统中医理论体系,尤其是阴阳五行学说不再沿用。例如日本学者家本诚一就曾表示,阴阳五行学说因多义性且掺杂哲学内容而难以掌握,最终选择回避这一核心理论 。
如今,日本汉方医学在医疗领域依然占据一定地位。许多综合医院设有汉方医学科室,汉方医学主要应用于慢性病、疑难病以及一些功能性疾病的治疗,像过敏性鼻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更年期综合征等疾病,汉方医学常常能取得较好疗效。日本的汉方药品产业也较为成熟,以颗粒剂、片剂、胶囊剂等现代剂型为主,方便患者服用。知名的津村制药就建立了从药材种植、采购、生产到销售的全过程质量控制体系,确保药品质量稳定和疗效可靠。
日本的汉方医学在不依赖阴阳五行学说的情况下,依然取得了认可与发展,这足以证明阴阳五行只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一个流派,并非是中医行医看病、发展传承的唯一真理。
正如不同流派的思想在历史中相互碰撞、发展一样,中医的发展也应秉持开放多元的态度,各流派相互竞争、交流,才能不断进步,而不是思想僵化、墨守成规,甚至将某一流派的理论宗教化 。
而何祚庥院士正是希望中医能以更加积极开放的心态,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引入科学的研究方法和验证体系,从而实现更好的发展,他对中医的批评,实则饱含着对中医发展的殷切期望,是中医发展道路上的挚友。
这充分表明,阴阳五行理论仅仅是中医传统理论体系中的一种参考,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唯一真理 。何祚庥院士期待中医界能秉持更加积极开放的心态,推动中医的现代化进程。他深知中医蕴含着巨大的潜力,只要能突破传统观念的桎梏,引入科学的研究方法和验证体系,中医必将在现代社会绽放新的光彩。
他的批评并非否定中医,而是希望中医界的有识之士能够去粗取精,与现代科学接轨,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从现代科学的视角出发,他指出中医理论中的阴阳五行等学说,与现代科学追求的精确性与逻辑性存在差距,在科学定义和实验验证方面存在缺失 。但这并不代表他否定中医的全部价值,他只是希望中医能在传承中不断革新,用科学的方法去验证和发展,让古老的中医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活力。
何祚庥院士指出“中医的精华有10%”,这一观点其实体现了他的理性与极大的包容。当初陈独秀认为中医的精华最多只有1% ,相较之下,何祚庥院士的评价已算是特别“高看一眼” 。当然,纠结于这个比例是否科学并无太大意义,它更多是一种态度的体现,表明中医虽有诸多精华,但不应被夸大和宗教化 。以青蒿素的研究历程来看,从大量中医古籍和实践中筛选出有效成分,其概率之低到1\/,多个古方才有一个有效,可见中医有效成分挖掘的不易 。但不可否认,中医里确实存在很多宝贵的临床经验,有些药方也确实行之有效 。
此外,何祚庥院士从来没有参加过所谓的上海反中医大会,他也不屑于做这类事。
令人不解的是,那些诋毁谩骂何祚庥院士的人,大多并非真正了解科学的人。他们站在科学的门槛之外,仅凭主观臆断和片面认知,就对院士的观点和行为指指点点,甚至妄想评判院士是否称职 。
他们没有看到何祚庥院士在理论物理领域的卓越成就,没有看到他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试验成功立下的不朽功勋,也没有看到他在不同领域为追求真理、扞卫科学所付出的努力。何祚庥院士以科学家的担当和勇气,在科学与伪科学、真理与谬误的较量中,始终坚守科学阵地,为推动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贡献力量 。我们应给予他应有的尊重和敬意,以理性和客观的态度看待他的观点,共同维护科学的尊严和权威,让科学之光在正确的认知中照亮前行的道路 。
(写于202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