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与现代反科学思潮溯源(下) (第1/1页)
微看书 www.vkss.cc,最快更新穿越后,成为了农业之神!
反科学思潮与转基因之争
自转基因作物诞生近30年来,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历程可谓波澜壮阔。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实现规模化生产应用也已长达17年之久。在严格规范的管理和科学严谨的评价体系护航下,全球转基因作物的种类日益丰富,种植面积持续迅猛扩张。每年,数亿公顷的广袤土地上种植着转基因作物,数亿吨转基因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有序流通,数十亿人将转基因食品纳入日常饮食。令人瞩目的是,历经如此长时间、大规模的应用,迄今并未出现任何有确凿科学证据支撑的食用安全和环境安全事件。
这充分表明,转基因技术的安全风险是完全可以通过科学手段进行有效预防和精准控制的。经过科学评估、依法审批的转基因作物,与传统非转基因作物在安全性上并无二致。同时,转基因生物育种在促进农业增产增收、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显着效益也已充分彰显,其广泛应用顺应了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力量。
然而,令人费解的是,这一科学文明的重大成果,在粮食安全形势依旧严峻、迫切需要创新驱动发展的中国,却遭受了诸多非议与猛烈攻击。
在生物科学研究领域,由于专业人士对转基因相关知识和技术有着深入的了解与掌握,绝大多数都坚定地支持转基因技术的持续发展 。而在其他学科领域,例如环境科学、社会科学界,部分专家对转基因技术的安全风险持有疑虑 。但值得欣慰的是,其中许多人明确表示,他们并非反对技术进步本身,而是期望能够进一步加强对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评价和监管力度 。即便存在少数专家不认可转基因技术,从学术发展的角度来看,只要这种争论是积极的、理性的,也能够为生物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完善提供有益的思考与借鉴 。
然而,当前国内仍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少数人无视事实,不断翻炒那些早被国外权威学术机构证伪、毫无科学依据的所谓“转基因安全事件” ,企图以此误导社会舆论,扰乱公众的思想认知 。西方反科学思潮中臭名昭着的“技术恐怖论”“阴谋论”“利益驱动论”等错误观念,在国内依旧四处泛滥,误导大众。
尤为值得警惕的是,社会上有极少数对生物科学一窍不通的人,打着反对转基因的幌子,肆意编造并传播各种荒诞不经、妖魔化转基因的谣言 ,蓄意煽动公众的不满情绪,严重破坏了社会对科学技术的理性认知氛围。这种行为从本质上讲,已远远超出了正常学术观点争论的范畴,是反科学思潮在我国的典型体现。在我国经济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这股反科学思潮犹如一颗毒瘤,具有极大的危害性,不仅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在当下,世界正站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风口浪尖,围绕高新技术的国际竞争愈发白热化。我国党和政府高瞻远瞩,发出了进一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号召,旨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力建设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在此时代背景下,弘扬科学精神与科学文化,加速科技创新,无疑是科技界乃至全社会义不容辞的重要使命。
在生物技术领域,一些发达国家早已将转基因技术视为核心竞争力,凭借其领先的技术和雄厚的经济实力,在全球范围内拓展市场、谋取霸权。与其将这一现象斥为“阴谋”,不如看作是一场光明正大的“阳谋”。
面对着如此严峻的挑战,我们绝不能选择退缩或抵制转基因技术的发展 。因为一旦如此,我们不仅无法解决任何实际问题,反而会在这场科技竞赛中陷入被动挨打的困境。
相反,我们必须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持续加大对转基因技术的研发投入,加快推进其应用和推广步伐 。通过抢占科技领域的制高点,我们才能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倘若我们错失这一关键机遇,我国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所积累起来的研发优势将逐渐消散 。这不仅意味着我们会失去在转基因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无法充分享受这项技术带来的诸多机遇,更将严重延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进程,对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因此,我们务必深刻认识到加强转基因技术研发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大资金投入、培养专业人才,全力提升我国在这一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全球科技竞争的舞台上站稳脚跟,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宏伟目标。
回顾我国现代科学的发展历程,由于起步较晚,我们不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经历过科学启蒙和科学革命的全面洗礼 。在转基因问题上,反科学思潮能够在我国一时得逞,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科学普及与宣传工作未能及时跟上时代步伐。公众对现代科技,尤其是转基因技术缺乏深入了解,这就为反科学思潮的滋生提供了土壤。因此,大力加强科学传播,全面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增强公众对反科学思潮的免疫力,已成为当务之急。
现代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对科学与社会关系的深入研究,也离不开不同学科之间的紧密合作。为了推动包括转基因技术在内的各类高新技术的健康发展,生物学家、环保学家、科学哲学家、经济社会学家等应积极搭建交流平台。通过深入探讨如何结合我国国情,实现科学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我们能够确保科学技术始终沿着健康、有序的轨道前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巨大潜能,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为黄大昉,是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曾经担任所长,文章发表于2013年,刊登于科学网。有适当的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