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废立(上) (第2/2页)
随后,太后唤来侍从,取过朱笔,于奏章之上,以端庄而坚定的笔触批复道:“吾历百忧,念及生者之痛,逝者之哀,心如刀绞,痛彻心扉。”字字句句,皆透露出她对时局的深切忧虑与对苍生的悲悯之情。
桓温得到褚太后的批复,心中暗自思量,深知这份批复虽未直接言及废立之事,却字字沉重,透露出太后对时局动荡的无奈。他深知,这既是太后的一种情感宣泄,也是对他行动的某种默许与警示。
是,桓温决定亲自入宫,面见褚太后,以进一步探明其心意。他身着朝服,步伐稳健,步入太后所在的宫殿,行礼毕,神色凝重地道:“太后圣明,臣桓温有要事相商,关乎社稷安危,万民福祉。”
褚太后闻言,目光微敛,示意桓温继续。桓温深吸一口气,缓缓言道:“近日来,建康城中关于陛下之流言四起,人心惶惶。臣虽力主清正,但流言蜚语,非一人之力可止。臣以为,陛下龙体欠安,且近来诸事不顺,恐难以再担大任,维系朝纲。为免国家动荡,百姓遭殃,臣斗胆请太后三思,是否应废黜皇帝为东海王,另立贤能,以安天下。”
说到这里,桓温特意停顿,目光紧紧盯着褚太后的反应,试图从她的表情中捕捉到一丝线索。而褚太后听后,并未立即表态,只是轻轻叹了口气,目光深邃,仿佛在权衡着这一决定的利弊与后果。
桓温输在北方,胜在江左。几乎将整个东晋的军事命脉牢牢掌握于手中。
良久,褚太后缓缓开口,声音虽轻,却透着不容置疑的威严:“桓卿所言,确有道理。然废立之事,非同小可,关乎皇家颜面,更关乎天下安定。吾虽为太后,亦需慎之又慎。不过,若真能为国家社稷计,为万民苍生谋,吾亦非迂腐之人。然此事还需与朝中重臣共议,方能定夺。”
桓温似乎故意没有听到最后一句,继续道:“琅琊王昱元帝血胤,历仕元、明、成、康、穆、哀诸朝,德才兼备,威望素着,或可担此重任。”
褚太后闻言,眉头微蹙,她自然注意到了桓温巧妙地避开了自己关于“朝中重臣共议”的提议,但她也深知桓温在朝中的权势与影响力,以及他此番行动背后的决心。太后轻轻叹了口气,那双阅尽沧桑的眼眸中闪过一丝无奈与疲惫,却也透露出对大局的深刻洞察。
“桓卿所言极是,琅琊王昱,确为宗室之杰,其德望才识,皆足以服众。若真能以此安定朝纲,造福苍生,亦不失为一桩美事。”褚太后的话语中虽带有一丝妥协,但更多的是对国家未来忧虑。
在短暂的沉默之后,太后以一种近乎默认的态度,轻轻点了点头,仿佛是在对桓温的提议表示认可,也像是在对自己心中的那份无奈与牺牲做出了最后的妥协。
“既如此,桓卿便着手准备吧。但切记,此事需做得周全,勿使天下人指摘我皇家无情,更勿让朝局因此动荡不安。”褚太后的话语中充满了叮嘱与期望,她希望桓温能够妥善处理这一敏感而复杂的废立之事,以最小的代价换取国家的稳定与百姓的安宁。
桓温见状,心中大喜,连忙躬身行礼,承诺道:“太后放心,臣定当竭尽所能,确保此事顺利进行,不负太后与天下人之望。”言罢,桓温便匆匆退出宫殿,开始着手实施他的废立大计。而褚太后则独自留在宫殿之中,望着窗外纷飞的落叶,心中五味杂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