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章 闯关东洪流 (第2/2页)
闯关东,
作为一种社会习俗,
而被广泛接受。
山海关城东门,
界定着关外和中原地土,
从清朝到民国数百年度,
背井离乡的山东等地区,
关内人开始兴起了“闯关东”之举。
十九世纪中叶的时候,
虚掩的山海关大门敞开之后,
流民潮涌而出。
人是文化、信息的载体物,
人的动流,
实际上就是文化的动流。
“闯关东”的浪潮叠出,
意味着中原文化向关东地区,
大规模挺入。
文化交流,
也进入了一个新征途。
如果说“闭关”时代的文化交流,
表现为中原文化对东北固有文化的“影响度”,
受到“封禁”的人为干预。
那么在开放的历史条件下,
中原文化迅速在关东地区扩散出,
使得中原文化和关东文化图谱,
在辽阔的关东地区,
得到了并存共留。
(六)
据史料记录,
“东北”一词最早见于《尚书》:
“东北曰幽州,
其镇山曰医巫闾。”
医巫闾山,
位于今LN省JZ市北镇市与义县交界处,
主峰海拔866.6米余。
山之东麓,
有山神庙——“北镇庙”坐落该处。
当地迄今传流,
关于医巫闾山的众多传说典故。
战国时候,
燕国在今辽东半岛一带区域,
设辽东郡(郡治襄平,今辽宁辽阳)府,
秦汉魏晋因之而续。
隋代辽东郡府,
治移至通定镇(今辽宁新民东北)区域。
元代于至元四年(1267年)设辽东路,
治所在黄龙府(今吉林农安区域)。
朱元璋洪武八年度(1375年度),
设“辽东都指挥使司”机构,
治辽阳(今属辽宁)区域。
在很长一个历史里头,
人们就用“辽东”来称呼东北地区。
“关东”一词本指函谷关以东区域。
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县坡头乡王垛村区域,
东自崤山西至潼津区域,
从西周以来便是沟通关东、关中的门户,
乃兵家必争区域。
“关东”与“山东”同义语,
这里的“山”指崤(xiáo)山,
“山东”指崤山以东区域。
朱元璋洪武十四年度(1381年度),
大将徐达建山海关城堡于此处,
山海关扼东北与中原之咽喉,
东北一带因此被称为“关东”地区。
山海关以内,
以“关内”称呼。
明朝时候,
一般用“辽东”一词指称东北地区。
辽东至明代时候,
仍属山东府管属。
满人入关以后,
削去了辽东山东之领土。
因此辽东被迫在清代与山东分割出。
另外,东北还有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代语——
“白山黑水”称呼。
(七)
如果说清政府于19世纪开埠,
浙江宁波人为首的移民人物,
造就了当时的移民城市上海,
明朝时叫松江府。
闯关东造就代表的移民城市则是大连,
明朝时叫青泥浦。
大连在闯关东浪潮中拥有其特殊之处:
一是人口组成得到极大的改变,
其程度在东北的各城市中排名前头。
闯关东之前的时候,
大连人口仅20万人左右,
而闯关东之后,
大连人口增加了几倍有余。
二是山东后裔的比例极其高出,
这一比例也远远高于其他的东北城市,
截止到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候,
山东人后裔的比例,
约占大连总人口的60%有余。
三是大连是在闯关东之后,
大连口音终于成熟,
明代时大连就属于辽东山东府管属。
大连话又称为胶辽官话,或者莱语。
这是自古辽东大连和烟威两地区,
本是同根,
以聚集地的形式工作和居住,
因此而形成的特征言语。
四是大连文化的形构,
例如饮食文化,
大连菜是完全基于鲁菜中胶东菜系的基础上头,
结合东北菜和福建海西菜系而形构。
当时也有少数闽人移民至大连区域。
闯关东的洪流,
涌现了一些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人物。
有正派的英雄,
如抗日英雄赵尚志、赵一曼、杨靖宇。
也有具有反派色彩的枭雄,
如张作霖,
这一东北军大军阀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