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老辛绝笔!又见颠覆! (第2/2页)
全都在彼此的眼中看到了那抹无边的震撼。
一边舞剑,一边吟诗,虽然看上去好像很稀松平常。
但对当事人的要求却无比之高。
不仅要有绵长的气息,还有咬文吐字时的强大把控力。
他们甚至可以很负责任的在这里放话。
现代人,没有一个能做得到。
可偏偏,屏幕里面的那个人却做到了!
驾轻就熟,信手拈来!
“这要不是后期修音录上去的,打死我也不信!”
“但这种做法,却把稼轩居士人杰的一面,体现得淋漓尽致,算是点睛之笔。”
“这两首词做挑的也好,林凡今天的主题是风骨,这两首词正好应景。”
所有人都对辛弃疾此时的表现,赞赏不已。
可没有想到。
画面中的辛弃疾,在短暂喘息之后,竟再次开了口:
“作贤愚相去,算其间能几。差以毫厘缪千里。细思量义利,舜跖之分,孳孳者,等是鸡鸣而起。”
念到这里,似是力有未逮,辛弃疾洒脱的一丢手中长剑,任由它坠落在地,然后接着颂道:
“味甘终易坏,岁晚还知,君子之交淡如水。”
“一饷聚飞蚊,其响如雷,深自觉、昨非今是。”
“羡安乐窝中泰和汤,更剧饮,无过半醺而已。”
念毕,辛弃疾哈哈大笑,朗声招呼道:
“来啊,取纸笔来!”
林凡一愣!
看着在下人取来文房四宝之后,洋洋洒洒的把这篇词作写下来的辛弃疾。
又看着辛弃疾,写下年月日,又亲自按下印信。
心中的震撼已经可以用十八级地震来形容。
颠覆!
又见颠覆!
根据历史记载,这首词,乃是辛弃疾的绝笔之作。
不是辛弃疾在开禧二年辞官之后有感而写的吗?
此词上片主要讨论了贤愚、义利、盗跖之间的异同。
下片讨论了君子之交与小人之交的区别。
结韵则是辛弃疾对自己的晚年生活境界作出交待,对自己生命的省悟和总结,带着决不向政敌俯首的勇气和认可自己的生命价值的自信。
全词没有辛弃疾以往的那种壮怀激烈的感情,亦不见沉郁悲愤之情,平淡而又质朴。
但却风格恣肆,且包含哲理。
而创作背景,更是与之前的那次罢免相关,写的是辛弃疾与韩侂胄的交恶和不肯委屈求全的坚持。
可眼下,却变成了因为后世无人报国的感慨。
是了!
林凡眼中闪过明悟。
世人不知他曾来过,只当辛弃疾是在后来有感而发,所以才有了史书上的记载。
外界。
观众懵圈,史学院的老餮们傻眼。
还是萧致远最先反应了过来:
“不对!我们都先入为主的算错了时间,这不是开禧三年!这是开禧二年!这首词,竟是稼轩先生临场所做?”
“在林凡提出了关于风骨的话题之后?”
“那岂不是说这首词的翻译,要重新定义?”
嘶!
周围顿时响起一阵吸气声。
“萧老,你会不会太过高看这林凡了?这不过是一档节目而已。”
那名先前质疑林凡的老者再次皱眉道:
萧致远不满的眯起了眼睛:
“节目?林凡从来不会无的放矢,他拿出来的《尚书》和那封家书就是最好的证明!”
“那不是还没证实是真的吗?”老者弱弱的反驳道。
萧致远当场一声冷哼:“可要是真的呢?”
“这……”老者顿时说不出话来了。
要是真的,那华夏历史界就要地震了!
不说华夏历史界,单说眼前的这首词,要是换了一重创作背景,那它的意义就全都变了!
诗的前半阙说的义与利的区别,可不正好对应那些无怨无悔的爱国人士和弃国而去之人吗?
后面的羡安乐窝中泰和汤,更是直白。
放在当下来说,就是你要去投奔他国,过好日子,那就去呗。
我自安于国内的一切。
而且这么一对比,一翻译,还没有任何毛病。
这就让人惊叹了。
难不成,这首词,真是因为林凡的出现,辛弃疾才特意作的?
可是!
这怎么可能?!
辛弃疾为后世作词?!
这件事光是想想,就让人汗毛直竖!
却偏偏又找不到反驳的理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