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章—各国人口考量以及越国灭亡(公元前338年来算) (第2/2页)
豫章郡,人口三十五万一千九百六十五人。
桂阳郡,人口十五万六千四百八十八人。
武陵郡,人口十八万五千七百五十八人。
淮阳国,人口九十八万一千四百二十三人。
六安国,人口十七万八千六百一十六人。
长沙国,人口二十三万五千八百二十五人。
汝南郡,人口人。
南阳郡,人口人。
沛郡,人口人。
楚国,人口人。
燕地:总人口人。
涿郡,人口七十八万二千七百六十四人。
上谷郡,人口十一万七千七百六十二人。
渔阳郡,人口二十六万四千一百一十六人。
右北平郡,人口三十二万七百八十人。
辽西郡,人口三十五万二千三百二十五人。
辽东郡,人口二十七万二千五百三十九人。
广阳国,人口七万六百五十八人。
勃海郡,人口人。
中山国,人口人。
齐地:总人口人。
平原郡,人口六十六万四千五百四十三人。
千乗郡,人口四十九万七百二十人。
济南郡,故齐。人口六十四万二千八百八十四人。
泰山郡,人口七十二万六千六百四人。
齐郡,人口五十五万四千四百四十四人。
北海郡,人口五十九万三千一百五十九人。
东莱郡,人口五十万二千六百九十三人。
琅邪郡,人口一百七万九千一百人。
甾川国,故齐。人口二十二万七千三十一人。
胶东国,故齐。人口三十二万三千三百三十一人。
高密国,故齐。人口十九万二千五百三十六人。
城阳国,故齐。人口二十万五千七百八十四人。
东平国,人口六十万七千九百七十六人。
东郡,人口人。
山阳郡,人口人。
济阴郡,人口人。
东海郡,人口人。
清河郡,人口人。
勃海郡,人口人。
鲁国,人口人。
越地:总人口人。
会稽郡,人口百三万二千六百四人。
临淮郡,人口百二十三万七千七百六十四人。
丹扬郡,故鄣郡。人口四十万五千一百七十一人。
广陵国,人口十四万七百二十二人。
泗水国,人口十一万九千一百一十四人。
东海郡,人口人。
宋地:总人口人。
山阳郡,人口人。
我一直有个疑问,吴越争霸,吴越单独一国在春秋都很有影响力,可越国吞并了吴国,那吴越加一起,竟然在战国毫无存在感,完全是蒸发了,还不如宋国鲁国中山国有存在感,跟三晋任何一国都不能比,那敢问破越之前的小吴国是怎么把大楚国打成这样的,从地缘角度来看,如果战国初期的越国有这么大的版图【图片】而且在楚国的大后方,完全是芒刺在背,楚国的扩张头一目标就应该是越国,不把越国吞了如何争霸中原。
\u0000。
\u0000司马迁先生将楚国灭亡越国的时间定在楚威王(公元前339年-前329年在位)时,也就是公元前330年前后,但实际上楚国灭亡越国的时间应该是楚简王元年即公元前431年。先看看《史记
\u0000楚世家》的记载:“简王元年,北伐灭莒。八年,魏文侯、韩武子、赵桓子始列为诸侯。”楚简王在位时间为公元前431年-前408年。楚简王元年伐灭莒国,且是“北伐”即从南向北攻打,从地图上看莒国所在的位置是今山东的莒县,在江苏连云港的正北面,而连云港已经临海,所以楚简王要从南面攻灭莒国,实际上已经隔断了越国与齐国的直接接壤。楚简王在越王勾践之后(勾践死于公元前465年),而越国在勾践之后实无强主,直到越王无强时梦想恢复祖上的荣耀。如果越王无强在楚简王之后一百年,则越国已经不与齐国接壤,不可能越过楚国去攻打齐国,且与上述对话的情景完全不符,所以,越王无强意欲伐齐必在楚简王灭莒之前。
\u0000导致太史公将楚越之战的时间弄错的原因可能是,他所依据的史料中写的是“楚惠王和齐宣王”(齐宣公(公元前455年-前405年在位)和齐宣王(公元前319年-前301年在位)是容易混淆的,战国后期所有的诸侯国都称王了,所以记史之人很容易将此二人弄错),因为楚惠王(公元前488年-前432年在位)与齐宣王的时间相差太远,所以太史公就以为楚惠王应该是楚威王(惠、威音近,易混淆),然后再根据楚威王的年代来确定齐国的时代为齐威王。还有比较重要的一点是,太史公详细列出了越国从勾践到无强的王系,共历六王,潜意识里感觉每王20年左右也得一百多年,没想到六王共历才34年(公元前465年勾践死,到公元前431年越国灭亡)。其实,“楚惠王和齐宣王”应该是“楚惠王和齐宣公”,他们正好是同时代的,只要将上述对话中的“楚威王”改成“楚惠王”,“齐威王”改成“齐宣公”,以上的对话与实际情况就完全符合了。
\u0000所以实际情况应该是这样的:楚惠王最后一年,越国想出兵伐齐,齐宣公派使者忽悠无强攻楚,正好又碰上楚惠王死了,于是无强真的立即出兵攻楚,结果被新立的楚简王一顿猛揍,身死国破,楚国于是乘机侵占了越国的原来吴国之地,然后在此基础上再北上灭莒。
\u0000再来看看太史公记载的上述对话时的情景与当时的历史事实是否相互吻合的证据。
\u00001.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灭吴,挟灭吴之威北上争霸,尽得吴之故地,于是与齐国接壤,一度还曾徙都琅琊(在今青岛)。之后可能是范蠡之离开,文种之赐死而心灰意冷,于是将原来吴国所侵各邻国的土地尽数归还,还都苏州或会稽。吴楚争锋均在今安徽境内,所以此时楚国的势力并没有到达东海。越王勾践死后,越国势力逐渐衰落,由原来的“横行于江淮之间”逐渐变为“不能正江淮”,楚惠王于是抓住时机开疆拓土“广地至泗上”。虽然楚惠王占了原来吴国的不少土地,但势力依然没有到达东海,所以此时越国与齐国还是接壤的。到越王无强时想恢复勾践时的荣耀,于是有向北伐齐的打算就是非常正常的。楚简王灭莒之前的时间里越国与齐国是直接接壤的,楚简王灭莒之后的时间里越国不可能与齐国直接接壤了,这是楚灭越在楚简王而非楚威王的证据之一。
\u00002.当时楚国在长江以南的地方只有四邑:雠、庞、长沙和竟泽陵,尚无洞庭、苍梧和黔中三郡(楚悼王启用吴起南并百越才有)。长沙,作为地名一直用了几千年,无需考证,就是今长沙,只是境域范围的大小会有所改变而已。庞,大家基本公认的是今衡阳。雠和竟泽陵两个地方目前尚无定论,但毫无疑问,这两个地方必在庞和长沙附近的地方,否则就不可能切断无假关也就切断了此四邑与楚国的联系。本人认为(见博文“竟泽陵”),竟泽陵为今湖南郴州,雠为今湖南茶陵县,无假关的具体地点暂时无考,但必在今湖南平江与江西修水之间,因为这里正好是大山之间的峡谷地带,是修水与汨罗江相连接的陆路最短处,越国可以通过修水西进,再经汨罗江进一步西进,就可以完全掐断湖南与湖北之间的联系,所以“无假关”必在此处。而楚威王时楚国南境早已经有了洞庭、苍梧和黔中三郡,与上述对话的事实已经完全不相符合了,这是证据之二。
\u00003.当时的齐国。齐国在齐威王时的实力是非常强大的,基本没有哪个国家想打齐国的主意(田忌孙膑时期),当然齐威王与魏惠王徐州(今山东藤县)“相王”时楚威王心中气愤(称“王”了都不跟本王打招呼),出兵攻打徐州,但也仅仅是做做样子出出闷气而已。而齐宣公时代的齐国正是姜姓齐国走向穷途末路之时,刚刚发生了令孔子痛心疾首的“田常事件”即田氏专权。虽然田氏的实力不弱,但田氏本身的注意力放在齐国国内,对待邻国一向是以和为贵,以便到时候取代姜氏齐国时能争取到更多的“国际”支持,在这种情况下引发越王无强的进攻欲望也是理所当然的,这是旁证之一。
\u00004.当时的晋国。公元前431年的晋国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三晋灭智伯,正在争取周王室封侯的路上(魏赵韩此时尚未封侯,到楚简王八年才称侯),正忙于争抢晋国内部的地盘,暂时无心参与“国际争端”,这就是上述对话所反映出来的三晋的状况。而公元前330年前后的魏国已经非常强大了(庞涓不久前在魏国为将),不但已经被周王室封侯,而且正在着手无视周王室的存在自己称王了,魏齐是战国时代最早称王的诸侯国,能称王自然是实力雄厚,当然与对话中所言的三晋情况不相符合,这是旁证之二。
\u0000而且公元前306年楚国明显是走下坡路,怎么可能像杀鸡一样免掉了越国,只有可能此时越国已经只剩点渣子了,之前已经被打成渣了,类似于公元前230年的小韩国,我觉得楚国灭越国应该是蚕食,不是像齐闵王灭宋那样鲸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