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架感言 (第2/2页)
但并非是说现在的他,和整个大明王朝没关系。他一直在看,看这个已经风雨飘摇的王朝,究竟需要什么,才能将它从泥潭中拖拽出来。
他有一双看众生的眼睛,名叫陈牧。
也就是我们的男主角。
陈牧,被多方势力利用十几年的棋子,前半生可谓坎坷至极。他与张居正相识在国子监,彼此间有着十分微妙的感情。
陈牧的前二十年,一直在逆浪中沉浮,辗转大明各地,他是作者的眼睛,是读者的眼睛,也是书中张居正的眼睛。
通过他的眼睛,张居正才看到了大明底层百姓生活的困苦,地方官员与地方势力,与朝廷斩不断理还乱的错综复杂的关系。
陈牧作为一个现代人,穿越到他的身边,或许还给能他一些意想不到的启发。
陈牧和张居正的人生,就像两条波浪线,总是分分合合,但到后面,两条波浪线就会归于平整,
毕竟,楼起楼塌,挡在张居正面前的人,总会一个一个倒去。
等到张居正上台,陈牧将会是他实行新政,挽救帝国的最大助力。
我写明朝,一半的原因就是因为张居正。
历史上最著名的三次变法,第一次,商鞅变法,商鞅被车裂而死。
第二次变法,北宋王安石变法,两次罢相,遗憾而终。
(作者正在搜集宋朝历史资料,下一本主要围绕王安石变法展开,大家感兴趣可以提前点下关注哦)
自王安石变法之后,中国封建王朝近千年,再也没有一次大规模的改革。
改革是要有和天下人作对的勇气的。
历史意外证明,改革者是要付出惨痛的代价的。
大家都怕了,宁愿明知国家将要走上末路得过且过,也不敢再触及变法这条红线。
直到张居正上台。
嘉靖,隆庆两朝时期的蛰伏让张居正看到了大明朝的病入膏肓,没人撑起来的担子,他敢撑!
不过事实证明,张居正对历史也是心怀畏惧的,所以大刀阔斧的万历新政,其实更多的也只是经济层面的而已。
至于涉及大明朝病因所在的政治体制的弊端,比如以天下之力养一姓的藩王制度,比如视百官如同家奴的统治观念,这些张居正不敢改,顶多只是小打小闹一下,暂时缓解一下病情而已。
仍旧不可否认,张居正给大明强行续命了几十年。
然而张居正死后,抨击张居正的声音此起彼伏,而张居正本人也差点儿被鞭尸。
岂不令人心寒。
我想写张居正,写病入膏肓的大明朝,想以一个现代人的视角,通过一个现代人,给张居正,给大明朝一个不一样的结局。
这就是我想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