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6章 王大年的责任心 (第2/2页)
现在《连环画报》编辑们正在引导着伤痕文学和反思浪潮,积极的寻找优秀的作品改编脚本,组织优秀的书画名家,创作新的符合时代潮流和需求的连环画作品。
而《伤痕》和《枫》两部刚刚发表的文学作品,很快引起了编辑们心里的共鸣。
这两部作品,作为对刚刚过去风云岁月,不堪回首往事的反思,让编辑部的编辑们如获至宝,认为是可以改编成连环画作品的绝佳题材。
甚至有不少编辑,都觉得这两部作品可以作为《连环画报》,在新时代即将到来的时候,发出属于自己的呼声,引领艺术潮流的重要作品。
所以,在由上到下积极的推动下,整个编辑部的人力、物力和主要时间都投入到了对这两部作品改编的组织工作上。大家都在辛苦的忘我工作,筹备着联系文学作者以及书画名家,急切的想把这两部作品尽快的改编成连环画。
这样的情况也是现在《连环画报》编辑部的主要工作方式。
简单的说就是编辑们按照对现在社会文化生活需求和艺术发展方向的判断,寻找合适题材和作品,然后再把图画创作和故事脚本改编,分别向合适的书画名家和文学作者约稿。
《连环画报》的每个编辑的手里,掌握的都有很多经常打交道的画家和文字作者,仅仅是这些常打交道的名家资源,差不多已经能够很好的满足目前《连环画报》编辑部所有的创作需求了。
这有点类似于后世,先进行生产设计,然后再把整个生产过程逐级分包的模式。
像关山月这种自己毛遂自荐上门主动推销的作者,当然也有,特别是通过邮局邮寄投稿,数量还不算少呢。
不过,只以目前的情况来说,《连环画报》主要的作品,特别是编辑们认为的高质量好作品,还是他们分包出去,向艺术名家们约稿的创作需求。
“直接上门了。是什么作品让你这么兴奋?”
陈惠观眼光不由的看向了费声福手中拿着的那两本厚厚的素描本。
费声福把手里的两本素描本晃了晃,然后才递给了陈惠观,“看,两个新故事。这是两本很好的小人书,画稿画的好,文字故事更有意思。你看看,品品味道。我觉得这两部作品的出现正好符合我们百花齐放的时代需求。”
陈惠观能感觉到费声福异常兴奋和激动的心情。
他很清楚自己这个老伙计的工作作风,平常生活中对人很随和,但是对工作对待作品却是相当严肃和认真。
对作品的评价,从来都是只从作品本身出发,不考虑其他任何因素,根本不讲私情。所以,能让他这样卖力的推崇,可见今天这个自己上门毛遂自荐的作品,真的是很入他的法眼。
陈惠观不禁心中也充满了好奇和期待。
他作为《连环画报》的编辑室主任,从来不觉得好作品多,反而常常遗憾的是好作品少,根本满足不了广大人民群众与日俱增的连环画阅读的强烈需求?
但是,连环画看似简单,创作却从来不容易。想出精品,真正的成为受欢迎的好作品更难。
只是一个“画”字,就充分的表明了它其实有很严格的准入门槛。没有一定的艺术功底,就没有创作的基础。
这也是为什么现在连环画创作的资源朝着书画艺术名家大量倾斜的主要原因。既然叫“画”了,最起码首先得画的好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