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凑字资料) (第2/2页)
进入并州的匈奴部落三万余落,建安末年被曹操分为五部,置帅,以汉人为司马。西晋改匈奴部帅为都尉,以左部都尉刘渊为匈奴五部大都督。南下的鲜卑分部较多。鲜卑慕容部居辽西,从事农桑畜牧,用汉人以建制度,传播文化,还招引流民屯田。鲜卑拓跋部移居今呼和浩特以南的盛乐,西晋末援助受匈奴等部攻击的晋并州刺史,受晋封号。羯人于西晋时入居今山西东南的上党武乡,其人高鼻深目,信奉火袄教,多数习于农耕,部落组织比较松弛。今青、甘地区当时的氐、羌,有不少移居关中,据说占关中人口一半。嘉陵江上游地区的蛮人,又称巴人或□人。曹操曾北徙巴人于略阳,与氐人杂处,称为巴氐。
以上匈奴、羯、鲜卑、氐、羌,当时称五胡,加上□,合称六夷。十六国就是由上述各族以及汉族分别建立的。□人于304年在成都建立的成国,是十六国中唯一在南方的国家。
304年匈奴刘渊起兵,建立汉国。后来匈奴军攻下洛阳、长安,俘掳怀帝、愍帝。318年匈奴刘曜灭汉,次年,在长安建立前赵。同年羯人石勒在襄国建后赵,329年并吞前赵。其时西北地区则由前凉统治。350年后赵发生冉闵暴乱。前燕慕容□率部南下平乱,352年击灭冉魏,zhan有河北。被强徙于中原的氐族部落回归关中,在长安建立前秦。前秦苻坚灭前燕,统一北方,于383年发动南侵战争,史称肥水之战。东晋击败前秦,前秦瓦解。
肥水战后,北方陷入更严重的分裂局面。关东、辽西地区,鲜卑慕容部先后建后燕、西燕、南燕,鲜卑化的汉人冯跋建立北燕。关中地区,羌人姚苌建立后秦,稍后匈奴铁弗部建立夏国。西北地区,不同的民族先后建立过西秦、后凉、南凉、北凉、西凉等国家,彼此征战并吞,破坏很大。
鲜卑拓跋部在平城(今山西大同)建立的代国,于376年为前秦所灭。肥水战后,拓跋□重建国家(史称北魏),于398年称帝,即魏道武帝拓跋□。439年魏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六国结束。
try{ggauto();} catch(ex){}
东晋南朝西晋亡后,原来驻守建业的琅邪王司马睿,在士族官僚的拥戴下即帝位,即东晋元帝。东晋先后平息了王敦、苏峻之乱(见苏峻、祖约之乱),统治趋于稳定。西晋末年以来,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其中有不少士族高门。士族王导在东晋初支配着朝廷。各家士族争夺门户权力的斗争,构成东晋政治的主要内容。
南来士族祖逖曾率军北伐,一度进至黄河流域。以后,当权的士族多标榜北伐以增门户威望,其中以桓温三次北伐最为有名。桓温曾经收复洛阳,进入关中,用兵河北,但都未能巩固成果。当前秦苻坚发动肥水之战时,东晋面临空前的威胁。由于谢氏、桓氏诸家士族团结对敌,以及谢玄在江北流民群中所组北府兵的勇敢应战,江南得免于一场被胡人侵占的灾难。
肥水战后,南方由于外敌威胁解除而爆发内战。浙东农民也在孙恩、卢循率领下举行暴动(见孙恩、卢循起义)。桓温之子桓玄在内战中获胜,占领建康,一度篡晋。北府将刘裕起兵驱逐桓玄,压平了农民军,进行了几次北伐,终于在420年代晋,建立宋朝。
宋(420~479)(479502)、(502~557)、陈(557~589)相继,社会地位很高,但已不能左右政局。南方经济、文化显著提高,来自社会中下层的所谓寒人,逐步进入官僚行列,为皇帝所倚重。南方内地的土豪,从梁陈之际开始,也成为割据一方的势力。这个时期,北方力量上升,发生于南北之间的战争,往往于南朝不利。南朝境土日蹙,陈时只剩下长江以南的东南一隅之地。统一了北方的隋大举进攻陈,589年南朝灭亡。
北朝拓跋部的北魏统治北方以后,北方趋于稳定。北魏各帝都笼络儒生。道武帝重用汉人士族崔宏;太武帝诏征中原士族人物,又内迁河西等地儒生于平城。这些人为北魏立制度,定法律,设学校,兴儒学,使平城成为一个杂有胡汉文化的都市。但是北魏还不敢迁都中原,中原地区只能交给汉族豪强大族以宗主督护的形式进行统治。北魏军中也还保存着严重的民族歧视。
5世纪下半期,北魏汉化趋势加快。魏孝文帝元宏(467~499)(494)(523)581年灭北周,建立隋朝。隋于589年灭陈,南北又归于统一。
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文化先秦儒学,汉武帝时经董仲舒加工改造,成为适合统一国家君主专制需要的新儒学,居于独尊地位。东汉卓越的思想家王充所著《论衡》,包含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他自称违儒家之说,合黄老之义,实际上未能动摇儒家独尊地位。曹魏名士何晏、王弼首倡的玄学,两晋时期都很发达。玄学内儒外道,矫东汉儒学之弊,但也不能取代儒学。
汉代文学作品,以贾谊、司马相如、张衡等人的赋和散文最有名。乐府诗也很有成就。曹操父子以及“建安七子”,东晋南朝陶潜、谢灵运等以及稍后的一批讲究诗歌格律的永明体诗人,都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南北朝的乐府民歌也很宝贵。刘义庆《世说新语》为有名的小说集。刘勰《文心雕龙》是文学理论名著。绘画、书法有长足的发展。画家顾恺之、书法家王羲之父子最受推崇。两汉的画像砖、画像石,十六国以后由西域东传的石窟寺艺术,更是艺术中的瑰宝。石窟寺遗存最重要的有大同云岗、洛阳龙门等多处。
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以及陈寿的《三国志》,范晔的《后汉书》,都是史学名著。魏晋南北朝私家编篡史书、地志最盛,但多散失,尚存而价值甚高的有《华阳国志》.《水经注》、《洛阳伽蓝记》等。
汉代已出现了几种关于天体结构的理论,其中的浑天说为史官采用,并据以设计观天的浑天仪。历法屡有改作。算术方面出现了《九章算术》等多种算经。祖冲之的圆周率领先于世界近一千年。医学中的《黄帝内经》成于汉代。建安时的张仲景被后世尊为医圣,华佗则精于方药、针灸及外科手术,并首先使用麻醉药。农学则汉代的《□胜之书》、北朝的《齐民要术》最有价值。最重要的科技成果是东汉蔡伦发明植物纤维造纸术。到东晋时,纸完全代替简牍.缣帛而成为主要的书写工具。
产生于印度的佛教,公元纪元前后传入中国,逐渐蔓延。佛学中渗入玄学内容,影响士族,使佛教传播较快。佛经翻译规模颇大,并出现了西行求法的僧人。东晋法显经陆路到达今印度、斯里兰卡,从海上归来,所著《佛国记》是研究中外交通的重要史料。佛教一部分教义有助于世俗统治,所以历代帝王多提倡佛教,但也发生过帝王灭佛事件。梁武帝时,范缜发表神灭论,主张精神随形体的消失而消失,反对佛教的神不灭论和因果轮回之说。道教作为一种宗教,起源于东汉后期,以阴阳五行解释自然和社会,《太平清领书》是其经典。汉末以张角兄弟为领袖的黄巾起义,就是用道教中的太平道为纽带而组织起来的。南朝时道佛二教出现斗争,道教斥责佛教为夷俗。北魏道士寇谦之在道教中摈弃一些旧时的教义,增加礼法内容。道教也吸收了一些佛教教理和戒规,模仿佛寺建立道观,以利自己的发展。
经济文化的繁荣和域外交往的扩大
──隋至元(公元581到1368,于581年代周建隋,589年统一南北。隋朝基本确立了以尚书、内史(中书)、门下三省为行政中枢的制度,并改地方行政机构为州县两级;废除九品中正制和辟举制,由朝廷任命地方长官和属吏;实行以进士、明经两科取士的制度,开唐代科举制的先河。始创于西魏的府兵,此时一律改列州县户籍,消除了部落兵的痕迹。均田令重新颁布,受田者负担租(一夫一妇粟三石)、庸(丁男年役二十天)、调(每户绢二丈)。隋朝农业发展,仓储富实,手工业和商业也很兴盛。隋炀帝杨广时凿通的由涿郡(今北京)南达余杭(今杭州)的大运河,有巨大的经济、政治效益。陆海两道的丝绸之路畅通。
隋炀帝凭借雄厚的国力,大肆兴建和用兵,造成人民极大的痛苦。大业八年至十年(612~614),隋军死亡极多。兵徭征发最苦之地,最早发生农民暴动。各地农民逐渐形成三支反抗力量,即中原李密的瓦岗军,河北窦建德的夏军,江淮杜伏威的吴军。大业十三年留守太原的隋将李渊起兵,攻占长安,次年建唐称帝,并依次削平了并起的群雄。
唐朝的政治和经济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时(626~649)励精图治,史称贞观之治。他知人善任,虚怀纳谏,重视吏治,轻徭薄赋,节俭自持。唐高宗李治在位时,皇后武则天掌握政权,一度废唐称周,自号皇帝。其时政局虽然纷纭,但社会仍较安定。唐玄宗李隆基(712~756年在位)开元年间国势昌盛,史称开元之治。天宝十五载(755)范阳节度使胡人安禄山及部将史思明等叛乱,下洛阳,攻长安,玄宗向成都逃亡。叛军内讧,与唐相持七年后终于失败,但唐朝也从此衰落下去。
唐初以来,中枢仍行三省制,尚书省分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主庶政(见三省六部)。《唐律》是中国完整地存留至今的最早的一部法典,对后世及邻国的法律制度影响甚大。唐初仍行府兵制,府兵受田而不负担租庸调。节度使制度开始出现。学校教育发达。学校生徒及乡贡士人均可应科举试,科举最重要的是进士、明经二科。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仍在实行,但均田户受田远不足数。唐初租庸调以外已出现地税和户税,府兵以外已出现募兵。安史之乱后财政困难,刘晏改革漕运,改进盐政,增加了政府收入。杨炎于德宗建中元年(780),由于宦官集团反扑而失败。唐文宗时甘露之变,宦官诱杀了大批朝臣。朝臣之间也有以李德裕为首的一方和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的一方的所谓牛李党争,纷纭至半世纪之久。
唐代经济全面发展,空前繁荣,玄宗时最为突出。水利事业发达,土地垦辟扩大,注籍人户九百余万,连同大量的逃匿不在籍者,当超过西汉一千二百余万之数。官府手工业规模巨大,私营手工业也很可观。纺织、陶瓷、金属冶铸制造等业,产量和技术都相当高。安史乱后,南方发展加快,种稻、种茶、桑蚕以及制瓷、造纸、造船等业都很显著,中国经济重心逐步南移。唐代交通发达,商业兴盛,城市繁荣。大城市出现了“僦柜”代客商存储支付钱物;还出现了官营和私营的钱币汇兑,叫“飞钱”或“便换”。
在经济繁荣的背后,随着土地兼并和政治腐败,农民逐渐面临困境。大中十三年(859)(86庞勋率领桂林戍卒回据原籍徐州,起义反唐。乾符二年(875)黄巢领导的农民战争终于在黄河下游地区爆发。黄巢军转战中原数年,然后南下浙、闽,攻占广州,又北上进据洛阳、长安。广明元年(880),黄巢东撤,在狼虎谷(今山东莱芜境)战死,起义失败。其后唐王朝瓦解,节度使朱全忠(黄巢叛将朱温改名)战胜了其他强藩,诛戮当权的宦官和朝臣,于907年篡唐为梁(后梁),建都开封。这是五代十国之始。
周边各民族的发展唐代是周边各族迅速发展的时期。起源于准噶尔盆地之北的突厥逐渐东迁,隋开皇时分裂为东西二部。*扰边,唐军灭之,唐设羁縻府州以统其民,酋长皆拜官。西突厥控制西域,唐对西域用兵,于其地建都护府及诸镇戍,拓境至葱岭以西。回纥(回鹘)本臣属于突厥,后来渐有*之地,助唐平安史之乱,以马匹易唐绢、茶,与唐和亲。唐末回鹘分裂迁徙,其中的西州回鹘是今维吾尔族之祖,甘州回鹘是今裕固族之祖。
吐蕃为今藏族祖先。唐初松赞干布建立国家,都逻些(今拉萨)。唐朝先后以文成公主、金城公主与吐蕃赞普(王)和亲,带去各种工匠、书籍。吐蕃势力入西域,安史乱后占领河西走廊,并一度攻入长安。此后唐蕃有战有和,穆宗时树立在逻些的《唐蕃会盟碑》至今犹存。吐蕃据河西时,汉人张议潮于大中二年(84,受唐册封,经济文化交流不断,但也时有战争。东北地区,契丹酋长受唐命世为都督,与唐互市。□□族在今黑龙江、吉林境,以渤海为号,仿唐制建立国家,经济文化都比较发达。
科学和文化的繁荣唐代科学文化,同经济一样繁荣。李淳风审定并注解中国古代算学名著,合为《算经十书》。他在历法方面也有成就。僧一行发现了恒星位置变动现象。他通过实测,得出地球子午线1°的长度合123.7公里。这些在世界上都属首创。医药学家孙思邈被后世尊为药王。雕版印刷术最迟出现于玄宗以前,它与早有的造纸术结合,加速了文化传播。隋代李春设计的赵州桥,是今存世界最早的单孔石拱桥。
由于皇权推动,唐初佛、道都盛行,佛教具有更大优势。佛经翻译比较完备,佛教流派逐渐形成。寺院经济膨胀,成为唐武宗灭佛的直接原因(见会昌废佛)。文人中佞佛、排佛者都有。韩愈倡性三品说,李翱倡复性论,排佛崇儒,又受佛学影响。柳宗元、刘禹锡虽略具唯物主义思想,但都信佛。中亚和欧洲宗教传入者多,但信徒还少。
唐代官修前朝历史,在二十四史中zhan有八种。刘知几《史通》是价值很高的史学理论著作。杜佑《通典》总结历代典章制度,开“政书”一体之始。文学则诗人辈出,作品丰富,初唐陈子昂,盛唐李白、杜甫,中唐白居易、元稹,晚唐李商隐、杜牧,是唐诗的杰出代表。词(长短句)是配乐的诗歌新体裁,中晚唐逐渐流行。以韩愈、柳宗元为代表以改革骈体文为目的的古文运动,把散文写作提到一个新阶段。此外,传奇小说和保存于敦煌文献中的称为变文的俗讲文学,都有丰富内容和文学活力。
绘画、雕塑艺术名家迭出。阎立本、吴道子的人物画,李思训父子、王维的山水画,以及曹霸的马,韩□、戴嵩的牛,边鸾的花鸟,均有独创,其中的吴道子被尊为画圣。见于石窟和墓室的壁画,甚多珍品。雕塑家杨惠之,被称为塑圣。今存唐代雕塑作品如昭陵六骏、龙门佛像以及敦煌莫高窟和其他石窟中的实物,都闻名世界。书法则楷、行、草法均有高手。音乐方面,隋有七部乐,唐初扩充为十部乐,西域的及域外的占一大半。玄宗时改编为立部伎和坐部伎,并设梨园训练乐师。舞蹈、舞曲也都有汉有胡。这一特点最能反映唐代扩展的国势、密切的民族关系和频繁的域外交往。
五代十国唐亡以后,中国政治失去重心,分裂割据出现。中原地区从907年到960年间出现相续的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称五代;南方则出现九个或并列或相续的国家,加上后周时北方河东地区的北汉国,合称十国。唐、晋、汉的君主和北汉的君主是沙陀人。
五代政权改易迅速,中原战乱频仍,社会经济破坏严重。南方动乱较小,吴蜀地区继续发展,闽、广、湘、鄂地区也加速了开发过程。南方粮、茶、棉、蚕等业发展突出,雕版印刷业南北均盛。南北贸易以及南方海上贸易都具有相当规模。
五代的动乱,是黄河流域由藩镇割据走向统一的过渡。后周时期这一地区已趋稳定,后周孕育出的赵宋政权更进而结束了十国的局面。但是五代时出现的契丹南进问题却未能解决,成为北宋大患。
北宋与辽、夏公元960年赵匡胤代周立宋,建都开封。北宋为加强皇权,以枢密使掌军政,三司使掌财政,而宰相只管民事。在地方,则削夺节度使权力,以文臣为知州、知县;废除“留州”、“留使”旧规,钱谷悉送中央;选蕃镇兵补禁兵,宿卫京师。为防握兵者的专擅,禁兵分领于三衙,而发兵权在枢密院。禁兵常更戍各地,兵无常帅,帅无常师。这种重内轻外的兵制足以防藩镇割据,却不能保障防务需要。
契丹人于916年在西拉木伦河流域建国,常向南方进攻。后晋高祖石敬瑭向契丹国奉献今河北、山西北部一带的燕云十六州之地(见幽蓟十六州)。947年契丹陷开封,正式称辽国,并掠夺开封财货人口至上都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契丹制度,皇帝有自己的“斡鲁朵”,其所统领的军队、奴婢、州县,属皇帝私产,皇帝死后由其后人继承。皇族后族有头下军州,以所掠汉人、渤海人从事农耕。皇帝四时游猎,朝官随行,有固定处所,称四时捺钵,有时会议国事。其官制,北面官和南面官分理契丹事和汉人事;北枢密院和南枢密院分司契丹军事和汉人军事。辽宋疆域大体以今河北中部为界。宋太宗赵□两次攻辽,企图夺回燕云十六州,都未成功。辽军南侵,于景德元年(1004)1038年元昊称帝,此后连败宋军和辽军,形成宋、辽、西夏鼎立形势。宋夏战争中宋军损失惨重。和议成,宋输夏银、绢、茶,开边境贸易。北宋政局时有反复,宋夏也时战时和,关系不稳定。南宋时蒙古灭西夏。
北宋社会、政治与王安石变法北宋立国不久,积弱积贫局面就暴露出来。由于对辽、夏用兵,禁兵达百余万,兵费占岁入大半,引起严重的财政危机。****,战斗力极差。官僚机构庞大,缺乏效率。由于官府勒索严重,北宋初年就出现过王小波、李顺领导的川峡地区农民起义(见王小波、李顺起义)。以后,农民和士兵暴动时有发生。
在危机四伏的情况下,不少士大夫提出过改革倡议。范仲淹等奏请整饬吏治、兴农桑、减徭役诸端,宋仁宗赵祯下诏施行,称庆历新政。旋以受到反对而被罢废。
宋神宗赵顼立志改革,用王安石变法。王安石以富国强兵为目标,陆续制定均输、市易、免行诸法以调剂市场,保障国用;制定青苗、免役、方田均税、农田水利诸法以调整税役,发展生产;制定将兵、保甲、保马诸法以整顿军队,加强统治。各项新法程度不等地达到了预期目的,也产生了弊端。哲宗元□元年(1086),继续实行新法。此时新法一派分裂,变法意义逐渐模糊。宋徽宗赵佶亲政后,新政完全成为聚敛手段。宰相蔡京定复旧诸人及异己者为“元□□党”,或罢或徙。统治者的括剥激起了宋江领导的京东一带农民起义和睦州方腊以摩尼教组织的农民起义,后者规模尤大。此后,河北、京东不断有农民起义,北宋岌岌可危。
其时,松花江流域的女真族兴起,完颜阿骨打于1115年建立金国,向南屡败辽兵。宋金约定联合攻辽。宣和七年(1125)1127)掳徽、钦二帝及皇室并宝玺舆服等北撤,北宋灭亡。
南宋与金南方的社会经济建炎元年五月,赵构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是为南宋高宗。宋高宗赵构置北方大批抗金的忠义民兵于不顾,迁都扬州。建炎二年金人南侵,高宗逃亡杭州(临安),再逃海上。金人蹂躏至于浙东。此后岳飞力撑危局,在长江中游出击,一度攻占郑州、洛阳等地,并积极联络各地忠义民兵。但是高宗畏惧金人,以秦桧为相,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岳飞,于绍兴十一年(1141)(见绍兴和议)。孝宗隆兴二年(1164)(120,南宋军与之配合,共围金哀宗于蔡州,端平元年(1234)1276年灭南宋。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等于海上拥立幼帝,但不久亦告失败。
南宋统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农民暴动不断发生。但是这个时期南方经济发展很快,人口和垦田面积大增,水田多圩田,山区多梯田。新稻种的育成和传入,麦稻两熟和双季稻的出现,大大提高了亩产量。茶树、甘蔗、桑麻、棉花(当时称木绵)以及柑桔、荔枝等果木,种植都比较普遍。丝织、造纸、雕版印刷、造船等手工业都空前发达。商业活跃,铸钱远不足用。北宋时已出现了称为交子的纸币,南宋时纸币成为主要货币。由于滥发纸币,使物价上涨,人民生活困苦,国家也面临财政危机。
元蒙古族原居大漠以北。铁木真击败各部落,完成了蒙古的统一,于1206年建蒙古国,称成吉思□。蒙古军在灭西夏(1227)(1234),发动西侵,至于中亚、东欧、波斯;以后又两次西侵。这个以和林(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哈尔和林)为中心的横跨欧亚的大□国,不久就分裂成几个独立的□国,名义上奉蒙古皇帝为大□。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以金中都为大都。1276年元灭南宋,统一南北。此后十余年中,元军屡次入侵邻国,多败少胜。元朝任用汉地士人兴儒学,定制度,设中书省管理行政,枢密院司军事。中书省辖河北、山东、山西等“腹里”地区,余地分设行中书省(行省)。全国有驿站联系,沟通信息。
元朝的北方承长期战乱之后,破坏严重。元世祖提倡农垦,修治黄河。为蒙古贵族和官府需要的手工业,都设局管理,用匠户生产。民间棉织业、丝织业相当发达。通惠河的开凿使大运河可以直达大都,便利漕运。近海航运也较发达。纸币“交钞”行用于全国。西方人旅居中国的很多,称色目人。许多色目人经营国内外贸易,拥有特权。大都在那时是一个国际都会。
蒙古政权对汉人剥削压迫严重,引起汉人的强烈反抗。元顺帝妥欢贴睦尔时以宗教和秘密结社为纽带的农民暴动遍及全国。至正十一年(1351),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为号召,第二年进据大都,建立明朝。
宋、元科技与学术文化宋代科学上最主要的成就,是指南针、印刷术和火yao三大发明的开发应用。战国时人发现了磁石指南原理,北宋时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中,是航运史上的空前进步。北宋出现了毕□创造的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四百年。唐末战争中开始出现的火yao和火yao武器,在宋、金、元军中多有使用。管形火器出现,在武器发展中具有划时代意义。此外宋苏颂创制了世界第一台天文钟(见水运仪象台和假天仪),宋李诫写成建筑学著作《营造法式》,元郭守敬制订了先进的授时历,王桢写成《农书》,都是重要的科技成就。宋沈括《梦溪笔谈》是一部古典科技名著,被称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座标。
儒家经学吸收了佛、道思想,在宋代形成理学。程朱理学以程颢、程颐和朱熹为代表,认为理在百物之先,是客观唯心主义。陆九渊主张心即是理,称为心学,是主观唯心主义。浙东学派的思想家陈亮、叶适则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宗教方面,宋代佛教禅宗最为发达,元代则重□嘛教。宋、辽、金、元都曾刻印大藏经。道教也颇流行,宋徽宗就是著名的道教徒。金、元时期刻有道藏。此时中原形成了一些新的道教派系,其中全真道的丘处机受到成吉思□的尊崇。唐代传入的基督教(景教,也里可温)、***教、摩尼教,宋元以后颇为流行。摩尼教南宋民间称吃菜事魔,在方腊起义和元末农民战争中都曾起过组织作用。
古文运动有大发展,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被称古文八大家。宋代诗作丰富,词作更达高峰。晏殊、苏轼、柳永、辛弃疾等均为一代词宗。宋、金时话本、戏曲盛行。元曲创作非常繁荣,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都是文学瑰宝。施耐庵的《水浒传》,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面世,标志着中国古典小说的成熟。宋代史学发达,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最负盛名。地理总志和方志著作丰富。金石学成为一门新学问。
宋画以山水花鸟著称,风俗人物画也很盛。张择端的《清明上河画》描绘了汴京生活景况,富有史料价值。元代画家摆脱了宋代画院形式主义影响,造诣很高。
唐、宋、元的域外交往唐、宋、元时的中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经济和文化对于四邻都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这个时期各国使臣、商人、学者和宗教人士频繁往来,工匠东西流动,军队大规模调遣,使中国与域外交往空前活跃。
中国与朝鲜半岛历有往来,隋和唐初侵朝战争,是交往密切的畸形反映。朝鲜乐舞对隋唐影响颇大。新罗统一半岛后,与唐交聘频繁,晚唐时新罗学生留唐者达二百余人,其中的崔致远所作《桂苑笔耕集》流传至今。沿海许多城市都有新罗商人居住。日本在645年(唐贞观十九年)“大化改新”后,社会发展加速,吸收中国文化更为迫切。日本派出遣唐使十多次,每次都有士人、僧侣、工匠数百人偕行。中国鉴真和尚于天宝年间赴日传授戒律,至今犹为日本人民景仰。日本入唐的官员、僧侣回国介绍唐文化的,颇不乏人,唐朝各种制度和城市建筑,均为日本取法。日僧圆仁著《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是珍贵历史文献。日人阿倍仲麻吕汉名晃衡,仕于唐朝。
唐与印度交往,玄奘、义净是重要人物。玄奘贞观时西行求法,经中亚、巴基斯坦到达印度,取经东归后所写《大唐西域记》,是所至诸国古史的重要资料。义净稍后由海道至印度求法,也有著作留存。唐代观象授时官吏多印度人。唐还与大食、波斯有密切交往。
宋代域外海上交通频繁,南行多由广州、泉州,东行多由登州、明州。港口城市设市舶司,主管船舶出入。进出口货物种类甚多。
元代域外交往极盛。西方诸蒙古□国多与元有驿路相通。东西方之间往来的使节、商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元与日本、东南亚诸国也多联系。中印之间的海上,多有中国船舶航行。与阿拉伯半岛交通,除海路外,据说还有经云南的陆路。远输东非的中国瓷器,甚至转销到摩洛哥。1246年蒙古大□曾有诏书致欧洲教皇。罗马天主教士东来者多,大都、泉州都设主教。1275年威尼斯商人之子马可波罗(1254~1324)
五千年2(凑字资料)
更新时间2008-7-2511:28:23字数:16969
明朝随着专制统治的延续、衰落和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i1368至1911(136,是为明太祖。明朝建立之初,致力加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明太祖朱元璋借胡惟庸、蓝玉二案,诛杀大批功臣,锄灭异己,提高皇权(见胡惟庸案、蓝玉案)。废丞相,分中央权力于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设锦衣卫(明成祖朱棣时又设东厂),由宦官掌管,直接听命于皇帝,侦查和镇压反对势力。全国各地设十三布政使司,由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分理民政、财政、司法、军事(见都、布、按三司)。军队分驻各地,屯田自给,设立卫所,由兵部和五军都督府管辖。科举取士,考试八股文,专以四书五经命题。调查各地居民的丁口、产业,载入黄册。丈量全国土地,将每户土地的数目、四至载入鱼鳞图册,作为赋役的依据。又实行里甲制,里甲内人民互相知保,以防止犯罪、逃亡、隐匿等情。
朱元璋分封诸子于各地,使之屏藩朝廷。他死后,皇孙建文帝即位,被其叔燕王棣起兵打败,史称“靖难之役”。朱棣即帝位,即明成祖。为了备御退往北方的元朝残余势力,明成祖多次领兵出塞作战,并迁都北京。此后,蒙古瓦□部领袖也先率兵入内地,明英宗率兵亲征,被俘于土木堡。也先兵临北京城下。兵部尚书于谦等与北京军民竭力防御,另立英宗之弟祁钰为景帝。也先战不胜,议和退兵,释放英宗。明英宗夺回帝位,杀景帝及于谦等。
明朝加强中央集权,但许多皇帝或昏庸、或年幼,不亲理朝政,大权旁落于宦官之手。司礼监代皇帝批阅奏章,发布政令,他们作威作福,贪污勒索,迫害正直的大臣,朝政日益腐败,社会矛盾尖锐(见明代宦官、阉党)。明朝中叶发生了许多次农民起义,但都被镇压下去。
嘉靖时,宦官势力一度受裁抑,但内阁又擅权。内阁成员用翰林院官吏,职责是协助皇帝处理政务,权力渐大。严嵩为内阁首辅,专权甚久,贿赂公行,政治腐败,边疆的事态也很严重。蒙古鞑靼部势力复振,明廷设立九边重镇,修筑长城,屯驻重兵,仍不能挡住蒙古的进攻。俺答□多次突入长城,逼近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