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疑团 (第1/2页)
微看书 www.vkss.cc,最快更新家父朱棣,朱元璋为我续命!
老皇帝感动地轻轻颔首,示意他继续往下讲。
靖难双方在北平的战事激烈而残酷,战后,朱棣下令,在郑村坝北边的山原单独辟出一块地,不分燕兵还是朝廷的将士,将所有阵亡者的尸骸全都埋葬于此,并且以自己的名义立了一块石碑。
这个过于沉重的话题,朱高爔本想避儿不提,但抬眸瞥见老皇帝嘴唇微颤,一脸悲戚之色,便赶紧打住。
为今之计,只有放慢语速,减少信息量,尽量降低对老皇帝身心的冲击。
朱棣成功挟持朱权出了大宁城,而后镇守松亭关的陈亨率所部大宁兵马归附,刘贞慌乱中单骑逃走,朱棣兵力一下子增长到三十余万,足以和李景隆的五十万大军较量一番了。
此时的北平城已被李景隆的兵马围了个水泄不通,形势万分危急。
朱棣昼夜不停,带兵疾速入关,摆出奔袭决战的架势,迫使李景隆分兵。
然而,燕兵入关后,朱棣却下令减缓速度。
李景隆高度警惕,日夜戒备,随时准备决战,片刻不敢松懈,可是,接连等了二十天,都没见到燕兵的踪影。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李景隆的部众大多是南方将士,不耐北方严寒,连续二十多日神经紧绷,早已疲惫不堪,战力锐减,原本“以逸待劳”的优势荡然无存。
而燕兵行进缓慢,途中随时休整,养精蓄锐,避免过度劳累。
朱棣以灵活的策略,变被动为主动,使胜利的天平渐渐向自己倾斜。
“彼竭我盈,故克之。”
双方在郑村坝展开激战,金鼓齐鸣,喊杀声震耳欲聋。
天地间,飞矢如雨,倾泻而下,马蹄阵阵,鲜血四溅,自午时直至傍晚,双方才各自收兵。
燕兵如凶神恶煞般狠戾强悍,战场上尸骸遍野,断头残肢,李景隆,这个在蜜罐中长大的皇亲贵戚,从未经历过如此血腥的恶战。
他怕了,退缩了,他不知明日胜负如何,不知能否活着回去,更不知以后如何面对这一切。
朱棣是来拼命的,唯有如此,才能活下去,而李景隆却是要一心保命的。
李景隆连夜逃遁,拔营而去,由于走得太过匆忙,甚至没来及通知围攻北平九门的将士。
大批的战马、兵器、辎重、粮食等物资被丢弃,李景隆轻装简行,一口气逃到德州。
此战,李景隆损失十余万兵马。
建文帝却并未追究其损兵折将之过,仍旧对他充满信任。
朱高爔只是重点讲述了李景隆的怯战而逃,其余信息全都一带而过。
但老皇帝身经百战,有很多事,即使朱高爔不说,他也能猜了八九不离十。
八十多万兵力混战到一起,伤亡在所难免。
这些兵马,老皇帝一向视若珍宝,而今却损失惨重,这让他的内心如何不痛?
洪武五年,徐达、李文忠、傅友德三路大军北征,出征不利,共损失数万人,老皇帝痛心不已,时常自责,后悔不迭,怪自己轻信无谋,并写信告诫晋王、燕王避免犯同样的过错。
朱高爔默默喝着牛奶,静等老皇帝慢慢消化接受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那场惨烈战事。
不知过了多久,老皇帝疲倦地抬了抬手,声音沧桑地说道,“爔儿先回吧,明日再讲。”
朱高爔应声领命,恭敬退出。
try{ggauto();} catch(ex){}
走到殿外,迎着温柔明媚的阳光,不由得暗自松了口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