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微看书 > 阳光下的平阳府 > 第四十四章 襄陵坝官家慰流民 干儿女贺年…

第四十四章 襄陵坝官家慰流民 干儿女贺年… (第1/2页)

微看书 www.vkss.cc,最快更新阳光下的平阳府!

本小说首*发站点<为:塔^@读。小~>说a.pp^>

年根儿了,平阳城落了场不大不小的雪,天却不算太冷。

邓知府带齐了吏、户、礼、兵、刑、工六房官员,一长队车上装着几头白猪、几十坛烧酒、几十石白米、几车大白菜,浩浩荡荡,奔襄陵坝而去。

快要到时,远远望去,汾河两岸一片苍茫洁白,冬日的阳光在雪地上照出彩色的光晕。

黑白斑驳的堤岸上,一堆堆黑点儿在动着,坝西边一排排的窝棚边上隐隐飘着白烟。

郑天野骑马靠上来,用马鞭指着说:“大人,属下命人在每个窝棚里修了泥炉,每日晚前领石炭一篮,断无冻死人的道理。临近除夕,下官欲让他们初一至初三,白日前晌筑坝,后晌一起生火做饭、包扁食。晚前扭扭秧歌儿、唱唱小曲儿。除夕放鞭炮,属下打算与他们一起过了。”

邓知府在马上侧脸,重新打量着这个没他肩膀高的小个子,圆脑袋、圆鼻子、白晰圆脸,却是一双剑眉和双眼皮儿的大眼睛,暗暗点头,道:“好嘛,郑主事,我就知你是个能干的人。”

人马行至近前,登上堤岸,居高临下而立。

坝前的一千几百役民见这么多威风气派的官老爷来了,纷纷跪下磕头。

邓知府朗声道:“诸役夫及老幼,只要汝等听从官府调派,本府必尽全力令汝等有房住、有饭吃、有衣穿,最终过上安定、温饱的日子。今日本府与各房官员携酒肉来与汝等贺年,现每伍派人领取白米、菜、酒、肉。”

人群一阵欢呼,簇拥着官老爷们视察堤坝。

密码伍陆彡74彡陆7伍

冰冻的汾河自北而南,此时被白雪覆盖着,在日光下平展地绵延,似无尽地长远。

五里长的坝基已挖通,规整的石基高高低低已砌了尺半左右,邓知府站在河堤上,多日来从未有过的舒畅在胸中慢慢氤氲开,流民困扰眼前能缓一下了。

隐约一阵鼓乐声,远远见西边一支队伍正穿过田间而来。

一个穿公服的先跑过来,跪地报:“诸位大人,襄陵县丞奉县令之命,率众前来犒劳筑坝役民。”

原来,只因汾河流至此处,南北落差增大,东面山地隆起,而西面则是洼地,故平阳府洪灾唯襄陵县境内频繁,年年都有,大小而已。

若此坝筑成,西岸数万亩良田将得以庇护,利及当下与后世,周围百姓自是乐见欢迎。

一千几百役民整日在堤坝上劳作,府里各衙门的人走马灯似地往坝上跑。

襄陵县官民看在眼里。年根儿前,全县上下一呼百应都赞成来犒劳役民们。

襄陵县丞见了府里的大人们,下马近前跪拜。

并禀报襄陵县回馈之情,于山下十五里运石途中,设一茶水坊;每十日向山上送菜一车、筑坝处两车,直至大坝筑成。

本书首发^:塔~读小说app——免~费无广告无弹窗-,还能跟书友们一起互动。

襄陵县今日送来过年犒劳之物计白猪两头,菜油五十斤,盐五十斤,白菜两车。

邓知府大喜,道:“襄陵真乃通达理义之地,我等同心协力,筑坝岂有不成之理。”

河岸之西,吕梁山南北横亘,山前平原铺陈,远远一片洁白不杂一点儿颜色、平整如镜的洼地,

邓知府伸手指着道:“那里不似田地。”

县丞答道:“每逢汾河过洪水,必自此处向西漫灌,积在低洼处,冬日成冰。”

邓知府又问:“岸堤后南北荒芜之地,在堤坝筑成之后,可能修成良田否?”

县丞道:“若无洪水浸淫,必是米粮之地。”

邓知府:“这一片荒芜当有千亩以上。”

县丞:“回大人,筑坝之初,本县县令大人与下官核算过,当有两千亩以上,可产谷四千石。”

邓知府:“折银近两、三千两,若一县库银凭空多出两、三千两,这个知县便好做许多。”

塔。读小说app更多优质免费小说,无广告在线免费阅&读!

此时,邓知府心里已在想着,堤坝筑成之后,这三千流民将何处去,他不能总这么出银子养活这些人。

眼前这片荒地,明年可蓄养千人。便又问:“襄陵县域可有其它荒芜之地?”

县丞答道:“我县西高山,东汾河,所余荒芜只此一处。”

邓知府对郑天野、李墨林说:“郑、李两位,自今日起,随时核查流民到此聚集人数,米粮和石炭要补给充足。”

回平阳城的路上,郑天野又催马与邓知府并行,道:“大人,属下前些时日到各处石炭窑和南边冶铁所巡视,发现劳力并非充足。”

邓知府听了心中一动,道:“细讲来我听。”

郑天野:“我平阳府石炭场多在灵石,有官窑、私窑场十余处,小者十几人,多者几十人,出石炭也少,年产石炭三千余筐。解州也有一处石炭官窑,年出石炭七百筐,就近供解州冶铁所,此处另有一铁石山场。”

邓知府:“本府所知,石炭生利也不少。”

郑天野:“尽管每筐课银六钱,但眼下山林枯竭,柴炭日贵,石炭价仍远低于柴炭……,不过普通百姓还是烧不起。”

邓知府插嘴道:“物以稀为贵嘛,若每年出石炭翻它几番,我不信百姓还烧不起,出一筐便是六钱银子入库,官家的好生意嘛。”

塔@读^。app。*&,免费小&<^说网站

郑天野说得滔滔不绝,邓知府听得兴趣盎然。

眼见日头西斜,饥肠辘辘,邓知府便道:“先回府,你我慢慢细谈。”

众官员和随从加鞭快行,将车队甩在后面。

回到平阳城已是傍晚,户房李主事并没有回家,而是先去府衙候着,约莫邓知府吃完了,就来拜见。

因为年后运往宣府的军粮由官府操办,盐引?几乎全归运粮商人,路途损耗大部却由官府承担。

运粮越多,商人获利越多,而府库亏空越大,必须得让邓知府首肯才能操办。

邓兆恒赴任之时,岳丈易成浩曾私下嘱咐,盐务是朝廷重利,而平阳河东盐池天下闻名。户部尚书刘凤林家族已把持盐池十余年,获利无数,与朝廷各派勾连颇深。

要邓兆恒注意避免与河东盐池生出龃龉,否则于己大不利。

所以听完李墨林陈情之后,邓知府便回道:“军粮之事务李主事年年操办,故一是按往年惯例办;二是按朝廷条例办。”

李墨林道:“依往年惯例,今年损耗应在四、五千两之多;而盐引给与我府库却不足七百张,折银五百两左右。如此,府库亏空太大啊。”

密码

邓知府一愣道:“怎的损耗如此之巨?”

李墨林:“大人请听属下略算。从军粮出库开始,所有车马和押送民兵的消耗皆府库承担,路途往来两千余里,每日数十辆车一伍,军士、兵民数十人,每年四个月累续不断……。”

邓知府打断李墨林絮絮叨叨的算帐,“李主事亦知,我平阳府事务堆积如山,得一件件操办。既然往年能承受,今年便先承受罢了。”

李墨林:“今年以役代赈、兴学等事务都要耗费不少库银,其它各房支出也都有不少增加,如此我怕明年库银耗尽,难以为继啊。”

邓知府:“李大人夙夜操劳,本府尽能体味,我等一步步来。你看,东外城一项,每年增库银两万多两;筑坝垦田今后每年增粮四千石,虽不尽能入库,却也是我平阳增余。明年我们若再从其它事项开源,亦当能度过困境。”

李墨林走后,邓兆恒本想马上唤郑天野来谈石炭、铁石山场的事情,心里却乱起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