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9章 东林复社余毒 (第2/2页)
你看看崇祯的科举进士,几乎全是复社成员。
崇祯四年辛未科:状元陈于泰,榜眼吴伟业,探花夏曰瑚,复社成员。
崇祯七年甲戌科:榜眼吴国华,探花杨昌祚,会元李青,复社成员。
崇祯十年丁丑科:状元刘同升,榜眼陈之遴,探花赵士春,复社成员。
崇祯13年庚辰科:状元魏藻德,榜眼葛世振,探花高尔俨,复社成员。
崇祯时期选取的科举进士,超过一半都是复社成员。
这些人都是崇祯钦点的进士,可谓是天子门生,一帮通过投机取巧得来功名的败类,所以自然是不会有半点感恩之心。
崇祯上吊身亡后,李自成找到了他的遗体,和周皇后遗体一起用门板摆在东华门外停了三天,那是百官出入的要道。
但那群明朝官员为了保住自己富贵,忙着跪拜李自成,见了崇祯遗体不说哭灵,就连向遗体鞠躬送别的都没几个,可谓是凉薄冷血之极。
为崇祯殉国的状元当然有,叫刘理顺,但他不是复社成员,是河南杞县人。
看看,朝廷科举这样被一群豪绅们把持,甚至是袭断后,就太可怕了,尽出一帮没有仁义廉耻之辈。
郑家是徽商的代表家族,可以用富可敌国来形容也不为过。
从郑家子弟至少人手一座价值百万的园林就可以知道。
郑家是徽商的重要联络人,徽商们在大明境内修大量园林,就是专门服务那帮朝廷官员的。
从科举到官场职位分配,一条龙服务。
郑家是从郑景濂的手中开始崛起。
有个关于郑景濂起家的励志故事,说郑景濂靠自己白手起家,用十文铜钱就发展壮大了自己的家族。
但只要是稍微有脑子的人都知道,这太扯淡了。
郑家可是官宦世家,洪武时期,郑氏有两兄弟,一人为河南布政司左参政,一人为河南道监察御史。
靖难时,郑氏这两兄弟不听话,被朱棣砍了。
然后郑氏家人回到祖地徽县,吓得一直不敢出仕。
直到万历时期,当代家主郑景濂看准时机,开始出山经商。
从自己两位先祖被永乐皇帝砍了后,郑景濂意识到了官场凶险,还不如用银钱结交收买官员,做一个可以幕后操控官场的人。
而且郑家真的做到了。
万历四十四年,袁世振整顿盐务,推行十字纲法。
十字纲法,将盐商编入特殊户籍,世袭罔替,世代从事盐商行业。
郑家当代家主郑之彦,就此成为“盐荚祭酒”。
盐荚祭酒到了清代叫“盐业总商”。
大家明白这是什么了吧,就是朝廷的盐业总经销商。
食盐受朝廷控制,是垄断性商业,非常暴利的行业,这可是泼天富贵。
突然朱由崧见卷宗上说郑家的郑元勋死了几年了,“嗯?崇祯十七年郑元勋死在了扬州?”
“回禀陛下,崇祯十七年,高杰领兵围了扬州府,其实是为了讨饷。”
“当时高杰准备联合刘良左和刘泽清一起,做出劫掠扬州的姿态,郑元勋见高杰势大,便想议和,拿出部分截流的军饷,让高杰退兵,了结此事。”
“但是遭到了扬州本地官绅的反对,最后莫名其妙的被众人打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