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微看书 > 南明:重生朱由崧 > 第281章 技工学院

第281章 技工学院 (第2/2页)

而且大明的度量衡标准,还有地域性特征,称之为“乡尺”,这就更加混乱了,每个地方的尺寸长度都不一样。

try{ggauto();} catch(ex){}

南、北方的地域营造尺——“乡尺”基准差异很大,地方上继承了前面几个不同朝代的度量衡。

长度单位分鲁石工尺、吴尺、浙尺、闽尺、淮尺、赣尺、粤尺等主要乡尺。

也就是说可能浙江民间工匠在用汉唐代的度量标准,一尺大约在30.7厘米。

而福建民间在用宋元代传承下来的度量标准,一尺等于31.68厘米。

而江西的风水先生盛行,他们度量标准是三国时期的。

还有容量单位,大明有分石、斗、升、合,但是除了官方的一套标准,地方上的标准也会不一样,南北差异很大。

分大斗小斗,南方一石差不多60公斤,北方一石大约90公斤,这也太不不够规范了,而且还不够精细。

像是造船用的排水吨位,大明称之为“料”,后世一直没有彻底搞清楚这是多少,它是根据造船水密仓的所用木料来算的。

朱由崧看到大明这些度量衡时,真的是脑瓜子嗡嗡的。

所以必须实行一套标准的度量衡,而且要精细化,要不然怎么搞科技研究。

比如重量单位有斤、两、钱、分、厘、毫、丝、忽等等,但这只是一个概念性的重量,却并没有一个标准度量衡。

比如1克是多少,如果没有精细标准化搞研究,怎么好弄。

这不单是制约了科技发展,还让朝廷行政管理都增加了难度。

大明现在的度量衡有它的一套算法,并不是不行,但是学起来实在是太麻烦了。

所以必须尽快规范统一官方的度量衡,让它标准化、简洁化、统一化。

就像后世为什么要把汉字简化,其实就是为了让更多人容易学习,更好的推广。

现在天工院的度量衡标准,已经制定出来了。

制定这个标准时,朱由崧特意点了金陵四公子之一方以智的名,让他去参与。

当初要是方以智不答应,朱由崧是绝对不会再起用他。

当初方以智借着“东林六君子遗孤”发力,四处攻击朝政,拉拢豪门,为自己博取了诺大的政治名望。

而且方以智中了进士后,南方文人迅速推荐他入宫讲学,并担任工部观政、翰林院检讨。

以明朝中后期官场操作的方式都知道,如果大明不亡,方以智一定会成为大明首辅,总领大明朝政。

那方以智就是将来大明的文官第一人。

崇祯看出来了南方文人的意图,压制了方以智,没有让他成为太子讲师,只是成为“定王朱慈炯”、“永王朱慈炤”的讲官。

如果没有取得几次外部战争的胜利,朱由崧是不太想用方以智的。

但是方以智也绝对是个人才,留着很浪费了。

年初时,朱由崧派人去澳门找一批西洋人,打算和他们合作,提升船厂效率。

派去澳门的是方以智,在崇祯年间任工部观政之前,方以智就认识很多西洋人。

这次方以智去澳门,听说跟他一道回来的,还有汤若望,这就让朱由崧感到不可思议了。

按理来说,汤若望原本应该是在北京的才对,现在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居然会在澳门。

第二日,朱由崧召见随方以智来应天府的汤若望等几个洋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