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生活的希望(求追读!) (第2/2页)
这铜锣像是催命一般,两人身子都是一激灵,立刻停下了手中的筷子。
“他娘的,紧急加练!这赵阎罗又抽风了!赶紧走!”
罗三传立刻撂下筷子,拉着马汉往校场的方向赶去,还不忘跟掌柜的喊道:“把没吃完的存起来,等俺们解散了就来吃。”
“没问题,兵爷慢走!”掌柜的笑呵呵的向两个人摆手道。
......
忙碌的九月转瞬即逝,时间很快来到了十月份的上中旬。
墩堡的民政和军政的工作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在这期间,荀先生陆陆续续的又往鸦头川墩派了一些纺织工,和一些织机过来。
这些织工是被三倍路费给吸引来的,他们都以为保德州静乐都这个地方就是穷乡僻壤,原本打算来传道受业一番,便抽身离开。
来的过程中,经过保德州的那些荒凉的地段,也都验证了他们的猜想。
可他们抵达鸦头川墩时,都被这片土地展示出来的热闹和繁华给惊呆了。万万没想到,这穷地方竟然会藏着这样一个特殊的墩堡。
这里的居民大部分都穿着体面的衣裳,每个人的身上都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仿佛对生活充满了希望。
跟他们在别的墩堡所看到的那些破衣烂衫的,脸上始终带着一种麻木感和呆滞感的墩兵完全不同。
而且这里的市集也很热闹,竟不输一些大的墩堡。时不时还会有墩兵进行巡逻。这些墩兵从来都是列队而行,秩序井然,光着一项,就比其他墩堡的墩兵强得多,让人不由自主就有一种安全感。
听这里的墩民们说,这些墩兵还不是王大人的战兵,而是新兵汰下来的,只负责墩堡里面的守卫和治安。
这让织工们心中都十分讶异,墩兵都这样子了,难以想象战兵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气势。
在这样一种条件下,再加上商号给予的一两五钱月俸和免费吃住,有相当一部分织工留了下来。部分织工甚至把家都迁到了这里,只因工坊的伙计在这里能够提供免费的吃食。
王少钧在和这些织工们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后,讲过不懈的尝试,终于放弃了对绸缎的改良。
他不得不承认,明末对于丝绸的开发,基本上发展到了顶峰。
从养蚕开始,到缫丝,调丝,络丝,牵经,治纬和开织,每个都会经过十分繁琐的工序,所用的织机和工具有数十种之多。
苏杭,潞安,南京等等各个地方的工艺也各有特点。
而且,做工也极为精巧,什么银条纱,绉纱,土纱,彩色妆花,五彩斑斓,颜色竟多达几十种,艳而不俗,繁而不乱。
眼见实在没有改进的空间,王少钧便将目光转移到了棉纺织业。
棉纺织业和丝织业相通,也是极为发达。工艺上倒没有什么改进的空间,但王少钧意外的发现,似乎可以在工作效率上,对棉纺织机进行极大的改善。